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源遠流長的土家族擺手舞有哪些記載?

源遠流長的土家族擺手舞有哪些記載?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及古老風俗的舞蹈。擺手舞又名“舍巴”、“社巴”,產生在土家族祭祀儀式中,主要流傳在湘西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等縣。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說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展而來。

《華陽國誌·巴誌》記載:

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

因此,武主伐紂中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於對“龍行虎步”的模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白虎的。

另外,杜佑《通典》所記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壹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於周代。

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征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鬥凱旋後,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也有人說土家族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壹種藝術活動。

擺手舞整個活動以祭典舞蹈、唱歌等為表演形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內容。

祭禮儀式畢,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

擺手歌在永順、保靖等地有的稱為“舍巴歌”,先由“梯瑪”領唱,歌詞主要是神話傳說和過去的生產生活情景兩個部分組成,隨後群眾和聲相應。

古時土家族人作戰前跳此舞以助長士氣。擺手舞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跳擺手舞擊大鼓、鳴大鑼,氣勢恢弘壯闊,動人心魄。舞蹈時,雙手呈同邊擺動,踢腳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意境生動。

擺手舞不僅是民間壹種娛樂和健身性質的體育活動,也是舞臺上獨樹壹幟的藝術奇葩,正是“擺手堂前艷會多,攜手聯袂緩行歌。鼓鑼聲雜喃喃語,裊裊余音嗬囈嗬。”

擺手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而名。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七,壹村壹寨的男女老幼齊集擺手堂或土王祠。

先由土老司手舉掃帚,唱起掃邪歌,然後擺手隊伍舉著龍鳳大旗,打著鎦子、圍鼓,吹著牛角、土號、嗩吶,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著“西蘭卡普”,頭包花巾,扛著神棍,在壹聲“餵嗬”中入場,翩翩起舞,熱鬧非凡。

擺手舞主要分大擺手、小擺手。大擺手三五年壹次,有數縣上萬人參加,歷時達七八天。

舞蹈中有復雜的軍事狩獵內容,還擺出套路陣法。小擺手則本村本寨,每年舉行,以農耕為內容。舞蹈時人們圍成多層圓圈,壹個領舞,眾人隨跳,即興性很強。

大擺手必須在擺手堂進行,規模大,時間長。壹般從正月初九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擺手隊伍壹般以村寨為單位,參加者眾多。

表演的具體內容主要有闖堂進駕、開天辟地、人類起源、遷徙定居、耕作勞動、自衛抗敵、掃堂關架等8個部分。穿插打鎦子、唱山歌、吹冬冬喹、打花鼓、唱薅草鑼鼓歌,表現土家族家先民跋山涉水、遷徙繁衍、農事活動、日常生活、戰爭場面等。

小擺手規模較小,時間較短,正月初九至十壹在各村寨所在的土王祠舉行。其內容為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塞冰口、挖地、下種、插秧、除草、收割,表示勞動豐收的喜悅歡樂之情。

擺手舞有獨唱、領唱眾和、眾人齊唱等形式,曲調隨舞的內容而變換。

《竹枝詞》記載: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

紅燈萬點人千疊,壹片纏綿擺手歌。

有的地方在擺手堂前還設有土王廟,廟前坪場空曠,場中栽有杉樹,樹上掛著彩燈,土家人圍著杉樹跳舞。有的地方則在田邊地角跳舞。

土家族把這種擺手舞變為與農事活動相結合的“打鬧歌”、“薅草歌”和“薅草鑼鼓”。表演粗獷而風趣,或兩人對唱,邊唱邊跳,活潑灑脫;或幾人領唱,眾人和聲齊舞,熱鬧非常。

還有壹些地方在廟前場坪中央掛上鑼鼓,壹人敲打,擺手人踩著鼓點或單擺,或雙擺,或回旋擺,套數多,內容豐富。

有的地方白天晚上都跳,有的則跳三五夜,或10多夜的。這種舞蹈健康優美,生活氣息濃厚,有廣泛的群眾性。

擺手場上插著許多幡旗,人們手舉用紅、藍、白、黃4種色綢料制成的龍鳳旗隊,身披“西蘭卡普”,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擔五谷、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饊、提豆腐;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鳥槍、梭鏢等道具,鼓炮喧天,歌聲動地,男歡女樂,舞姿翩翩,氣氛非常熱烈。

正如壹首土家族《竹枝詞》描寫的那樣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

紅燈萬盞人千叠,壹片纏綿擺手歌。

擺手舞其身體動作主要取材於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戰鬥,在長期發展變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點卻是壹致的,即順拐、屈膝、顫動、下沈。

順拐是擺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邊手,它要求手腳配合默契,動作壹致,以身體的律動帶動手的甩動,手的擺動幅度壹般不超過雙肩,擺動線條流暢、自然、大方。

屈膝要求膝蓋向下稍稍彎曲壹下,上身擺正,腳掌用力,顯得敦實、穩健;顫動是腳部與雙臂略帶小幅度抖動,給人壹種有彈性和韌勁的感覺;下沈是指在伴奏重拍時身體有壹種向下的感覺,動作沈穩而堅實。

這些扭、轉、屈、蹲等動作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緊張、松弛交替轉換與協調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擺手舞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較高。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集歌、舞、樂、劇於壹體的龐大載體,擺手舞的音樂分聲樂伴唱及器樂伴奏兩部分,聲樂主要是起腔歌和擺手歌。

擺手舞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各壹面。牛皮大鼓壹個,鼓槌壹對,鑼槌壹根。鼓的直徑0.6米至0.85米左右不等,高0.65米至0.85米左右。大鑼直徑0.65米至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鑼槌視鼓鑼大小相應配置。

演奏時,壹人或兩人在擺手掌中心擊鼓擊鑼,以指揮全場。常用的曲牌有單擺、雙擺、磨鷹閃翅、撒種等。節奏平穩,強弱分明,雄渾深沈。

土家族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族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