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在胡同裏生存
認識“過客”是因為愛上旅遊,因為這是壹家旅遊主題的酒吧,而且據說是北京最早的壹家。它位於中央戲劇學院旁邊,壹個叫南鑼鼓巷的胡同。炎熱的夏夜,過客的院子裏熱鬧非凡,平日裏喜歡四處遊走的驢友們,聚在壹起嬉笑、打鬧、喝酒、聊天,看到這樣的場面不由地讓我想起在戶外的情景,也代表了我們的生活狀態。
老板“小辨兒”是這兒的主角,是他營造的這樣愜意的壹個空間。他遊走在我們中間,喝著酒,答著話,看起來幸福而興奮。是的,在這樣的日子裏,他應該值得興奮。回想3年前,“小辨兒”說,“那時候過客僅擁有壹個不足15平米的空間,當時想著能撐多久算多久,跟本就沒想過有壹天還會賺到錢,後來又經歷拆遷的打擊,差壹點兒就沒生存下去。”每當回想起這些,小辨兒就感慨萬千,畢竟這些年熬過來也不容易。
“小辨兒”有很深的胡同情結,即便在拆遷的打擊下,還毅然選擇在胡同裏繼續生存。對於這點,小辨兒自有他的道理。他認為,胡同是壹種文化,而且最能代表旅行者的心態。習慣了大自然的自由,隨意的旅行者們已經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胡同恰恰是看似擁擠、喧鬧,實為自由、放松的地方。
旅遊主題壹直是“過客”的生存之本,也是小辨兒經營這個酒吧的源動力。他有很豐富的旅行經歷,能感受到熱愛旅遊的人需要什麽樣的環境和氛圍。他固執地認為,旅行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沒有旅行經歷的人生是不精彩的,是乏味的。我之所以喜歡來這裏,也是因為受這種氛圍的影響。隨便什麽時候來這裏,都能碰到曾經壹起旅遊過的朋友,看看他們旅行中拍的照片,聽他們講講旅行中的奇聞趣事,整個晚上就會過的很愉快。
那裏:生活不是在別處
從“那裏”出來的時候後海夜色平靜,馬路上的車開的很快,我壹招手,後面的車差點撞上前面那輛,司機拿眼瞪了我,繞過去繼續飛快地開著。我想買包煙,可夜深了,商店已經關門。司機說把他那包送我,我沒好意思要,但最後還是要了,下車時,我付了煙錢。
“那裏”最早開在北大旁邊著名的文化胡同成府街,後來那條胡同拆了就搬到現在這裏,位於後海附近的帽兒胡同。這條胡同很著名,胡同裏有很多名人的故居,有國家話劇院等。這是壹家以攝影為主題的酒吧,墻上掛有很多大師級的作品和老板朋友們在各地拍的好片子,主要以黑白藝術片為主。有時候,他們還會在酒吧裏舉辦壹些專題攝影展。
“那裏”的宣傳單上寫著這樣壹行字:“生活不是在別處,就是在那裏……”讓我對這個酒吧有了好感。人別無選擇的生在世上,活著,勇敢的活著,面對生老病死、快樂和憂傷,這是現實。就像余華在小說《活著》序言裏說的那樣:現實說穿了只是壹個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人們看不到自己怎麽走進來,也看不到怎麽走出去。
生活在哪裏?在那裏嗎?我有點疑問。還是點上壹根煙吧,從這小小的亮點中或許可以窺視出些什麽?我看到只有升騰的煙霧。畢業三年多,工作和生活交織在壹起,讓我分不清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活就是工作。工作沒有換過,生活也是,黑夜與白天,兩種顏色。
白楓:從我們眼前滑過
前段時間網上有壹篇流傳很廣的文字叫《北京5大牛B去處》,這其中壹處指的就是白楓。他位於地安門大街到銀澱橋的路邊,緊靠著後海,旁邊是京城有名的老字號“烤肉季”。壹個看起來很破舊的房子,木制的窗戶隱蓋著行人的目光,讓人很難想象這會是個酒吧,它很容易在我們眼前滑過。
最早是壹個搞攝影的朋友帶我來的。那是壹個冬日的下午,陽光暖洋洋的透過窗戶打在身上,壹杯香濃的咖啡,壹份平靜的心情,打發壹個愜意的下午。
湖面冰雪還沒融化,遠處滑冰的人群正暢快地施展著他們的舞姿。壹個老頭搬張小凳子坐在冰上,敲個小洞洞在釣魚,壹個下午也沒見他把魚從水裏鉤上來,但他就這麽壹直坐著,我也這麽遠遠地壹直看著他。
來這兒的人都是安靜的人,這裏沒有喧鬧,只有輕輕的音樂在空間內環繞。和大多數喧鬧的酒吧比起來,這裏似乎更適合情人們約會和竊竊私語,所以我很少會帶壹大班朋友來這兒。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酒吧的廁所,這是我見過最好最香的廁所。所內種植著各類植物和花,小小的空間裏香氣撲鼻,沒有壹點異味。這不像是廁所,更像是壹個小小的花房。
左岸:後海的酒吧貴族
銀澱橋左首往南,沿著湖邊壹直走,進入壹個胡同,湖漸漸隱去,有壹個酒吧,那就是左岸。左岸這個名字我很喜歡,印象中劉若英有壹首歌叫“左岸”,法國有壹個新電影流派叫“左岸派”。“左岸”原來叫“藍蓮花”,可以放電影,經常聚集著各色精神貴族和文化人。
左岸和後海其他酒吧比起來顯得比較貴族,寬大的竹椅,寬厚的桌子,老式家具和飾物,屋內是寬敞舒適的大沙發,人壹坐上去會陷得很深,很舒展很舒服。
壹個酒吧,不管妳什麽主題,或者不管妳有沒有主題,但主要讓人感覺坐著很舒服,那這樣的酒吧我就喜歡。所以,在我很累,很想好好地放松壹下疲憊的身體的時候,我壹般會來這裏,尤其是在午後。
胡同寫意:看著銀澱橋車來人往
“胡同寫意”,它太小,很容易被錯過。如果不是門口擺著若幹桌椅,妳不會相信這小小門臉內也別有洞天。狹小的空間裏掛著很多印象派的畫作,像壹個畫家的小小工作室。每次經過,都會看到很多洋面孔坐在支於湖畔的椅子上。
我只來過兩次,壹次和壹位畫畫的女孩,壹次就我自己個兒。女孩從深圳來,點名要我帶她來這裏,不知道她從哪裏聽來有這麽壹家酒吧,或者是她在《城市畫報》上見過對它的介紹。自己個兒來的那次是壹個下午,難得有的清閑,拿著相機在後海胡同裏走了壹圈,最後落座在“胡同寫意”裏看著銀澱橋車來人往。
古老的銀澱橋,她真的太累了,她的身體已經不堪重負了……
後海酒吧:聽飄蕩而來的琴聲
和其他酒吧類似的調調,簡單的古舊家具、綠色植物、個性飾物,懶洋洋的感覺。後海壹帶的酒吧都不大,或許空間可以避免過份的喧鬧,這也是我喜歡來後海泡吧的原因。
第壹次來就是和飯局的壹幫吃貨們,圍坐在湖邊,吹吹風、聊聊天。每次來後海,不經意都會繞到這裏;每次來到這裏,都會碰見正在happy的飯局吃貨們。聽說提鬼哥的名字還可以打8折,可我只知道鬼哥的ID,人家不認。
月亮高懸,光線曖昧,壹陣幽幽的二胡或琵琶聲從湖上的遊船裏飄蕩過來,給寧靜的後海增添了小資的情調。竊竊私語的情人們,把酒當歌的哥幾個。琴聲悠揚,讓人不由地回憶起家鄉的小河及童年的夥伴,那夏夜裏抓蛐蛐的情景。
後海是個適合懷舊的地方,每次來後海都引發我懷舊的情結。娘的,我老了。
摘自:生活情調 後海小資碎片 /art/2005-01-07/612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