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王破陣樂的詩句 1.用什麽詞形容秦王破陣樂
氣勢雄渾,感天動地
秦王破陣樂,中國唐朝宮廷樂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壹。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與文舞相對)類。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軍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於是,他的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贊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登基後,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壹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在原有的曲調中揉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裏,氣勢雄渾,感天動地。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 現在在表演這個舞蹈的時候,連外國的賓客都禁不住跟著手舞足蹈。中華民族鼎盛時期的象征,果然氣勢不凡。
2.用什麽詞形容秦王破陣樂
氣勢雄渾,感天動地秦王破陣樂,中國唐朝宮廷樂舞。
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壹。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與文舞相對)類。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軍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於是,他的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贊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
鹹歌《破陣樂》,***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登基後,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壹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
在原有的曲調中揉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裏,氣勢雄渾,感天動地。
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 現在在表演這個舞蹈的時候,連外國的賓客都禁不住跟著手舞足蹈。
中華民族鼎盛時期的象征,果然氣勢不凡。
3.描寫貞觀之治 詩句
白居易的《七德舞》
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陣樂》以歌太宗之功業.
貞觀初,太宗重制《破陣樂舞圖》,詔魏征、虞世
南等為之歌詞,因名《七德舞》.自龍朔已後,詔
郊廟享宴,皆先奏之.
七德舞,
七德歌,
傳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
觀舞聽歌知樂意,
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
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
[貞觀初,詔收天下陣死骸骨,致祭而瘞埋之,尋
又散帛以求之也.]
饑人賣子分金贖.
[貞觀二年大饑,人有鬻男女者.詔出禦府金帛盡
贖之,還其父母.]
魏征夢見子夜泣,
[魏征疾亟,太宗夢與征別,既寤,流涕.是夕征
卒.故禦親制碑雲:昔殷宗得良弼於夢中,今朕
失賢臣於覺後.]
張謹哀聞辰日哭.
[張公謹卒,太宗為之舉哀.有司奏曰:在辰,陰
陽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義重,父子之情也.
情發於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慟.]
怨女三千放出宮,
[太宗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湣,今
將出之,任求伉儷.於是令左丞戴胄、給事中杜
正倫於掖庭宮西門,揀出數千人,盡放歸.]
死囚四百來歸獄.
4.歌頌貞觀之治的詩句
詠貞觀之治
作者:文興
山巔映秋霞,和風追碧京。
蓊郁涉瀛寰,國皇民勝英。
貞觀服右治,開庭辨視聽。
表裏樂瀕賓,公卿最上柄。
綽募人文理,天功富要興。
青史謄留處,耐我衛伸睛。
太宗圖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鐵馬。
閱盡千古風流,
獨占萬世瀟灑。
6 .貞觀之治
瑞氣祥雲初盛,
詩情畫意正濃。
喜看百花齊放,
笑聞百家爭鳴。
7 .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橫跨宋元明清。
簡化詩律詞譜,
重振大唐雄風。
參考資料:
麗 人 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勻”內換“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衣及〕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筋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還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白居易的《七德舞》
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陣樂》以歌太宗之功業。
5.請問有誰知道《秦王破陣樂》的七首歌詞嗎
秦王破陣樂
開放分類: 音樂、舞蹈、藝術、唐朝
中國唐朝宮廷樂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壹。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與文舞相對)類。
據唐劉餗《隋唐嘉話》《舊唐書·音樂誌》《太平廣記》卷二百零三等記載,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將劉武周,解唐之危,河東(山西永濟)士庶歌舞於道,軍人利用軍中舊曲填唱新詞,歡慶勝利,遂有秦王破陣之曲流傳於世,後編入樂府。貞觀初(627),唐太宗詔魏徵等增撰歌詞7首,呂才協律度曲,訂為《秦王破陣樂》。貞觀七年,李世民親制《破陣舞圖》,對舞蹈進行加工: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往來刺擊,以像戰陣之形。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計十二陣,與歌節相應。令呂才依圖教樂工120(壹說128)人,披甲持戟,執纛演習,定名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員及“蠻夷酋長”,於玄武門外奏之。擂大鼓,聲震百裏,氣壯山河。後用馬軍2000人,引隊入場,尤為壯觀(《通典》卷壹百四十六,《唐會要》卷三十二等)。
唐高宗時的《神功破陣樂》、唐玄宗時的《小破陣樂》,皆源出《秦王破陣樂》,其形式有所變化。
敦煌莫高窟217窟有晚唐壁畫《破陣樂圖》(壹說《閱兵圖》)。日本藤原通憲(僧名信西)的《信西古樂圖》中,有《秦王破陣樂圖》。日本保留有《秦王破陣樂》遺譜9種。
(圖為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