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被公認為是“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是壹個階級,壹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誌”。我國著名音樂評論家李淩認為,它“給交響樂的民族化開辟了壹片新的田野”,“為西洋音樂民族化打出了壹條具有典範性的道路”。在國外,它也獲得極高的聲譽,被認為是壹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它之所以獲得如此殊榮,筆者認為在於題材內容扣人心弦,畫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藝術巧妙結合。?
壹、選用了扣人心弦的故事作為題材內容?
作者選用了中國四大傳說之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壹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作為協奏曲的題材內容。愛情本身就是壹個永恒的主題,人們喜聞樂見,樂此不倦,永談不疲,而且又是如此壹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就更具吸引力,這樣在壹定的程度上把欣賞者的好奇心提起,提高了興致,也就拉近了作品與欣賞者的距離。?
二、形象的“畫面展示”?
欣賞《梁祝》,即使沒有配圖說明,也能讓人感覺到壹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之所以有這種效果,主要是作者通過精心的配器設計,根據樂器的特征和樂曲情節的需要巧妙地安排樂器,使樂曲更具形象性,從而使各個不同的畫面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具體表現如下:?
第壹部分——呈示部。樂曲壹開始獨奏的長笛在輕柔的弦樂背景上奏出了明亮、秀美的曲調,接著雙簧管奏出了優美迷人的旋律,展示了第壹幅畫面:明媚春光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接著在豎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美麗動人的愛情主題。隨之是復調手法的大提琴與小提琴真誠對答,展示了第二幅畫面:草橋結拜的情景。
在壹段美麗的小提琴華彩之後,獨奏小提琴在樂隊輕快、活躍的織體伴奏中,奏出了明亮、活躍、帶有戲謔性質的第二主題。音樂時而輕快活潑,時而溫柔幸福,時而熱情歡樂,時而流暢抒情,展示了第三幅畫面:同窗三載的美妙生活圖畫,他們或追逐嬉戲,或促膝長談,形影不離,心心相印。結尾突然轉入慢板,作者的惋惜心情用淒涼的如泣如訴的曲調,展示了第四幅畫面:長亭惜別。?
第二部分——展開部。音樂轉為低沈陰暗。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與大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鬥爭中,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沈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臺的悲痛與驚惶。緊接著是樂隊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獨奏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它成功地刻畫了英臺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其後,上面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矛盾沖突越來越尖銳,越來越激化,逐步形成了第壹個高潮,即第五幅畫面:激烈的抗婚場面。當樂隊全奏時,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他們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大封建勢力的重壓。之後樂曲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了沈痛、哀傷的音調,纏綿悱惻、如泣如訴。
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時合時分,把梁祝的互述愛慕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示了第六幅畫面:樓臺相會。接著音樂急轉直下,弦樂快速地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英臺時而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迂回婉轉,泣不成聲。英臺向蒼天發出絕望的呼喊之後,在悲痛憤怒的低沈大鑼中,挺身投墳,這時管弦齊鳴,音樂出現了全曲的最高潮,即展示了第七幅畫面:哭靈、投墳。?
第三部分——再現部。長笛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自由、平等、迷人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輕柔地奏出了梁祝的愛情主題,展示了最後壹幅畫面:百花爭艷、彩蝶雙舞。這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升華,也是對梁祝愛情的由衷歌頌。?
作品自始至終給人以畫面,令人拍手叫絕的是作者能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利用交響樂器,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又具有我們的民族特色,使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為人所接受和喜愛。?
三、中西藝術的巧妙結合?
《梁祝》的成功還在於中外藝術的巧妙結合,作者創造性地用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形象來表現富有戲劇性的民間故事,並用人民群眾所熟悉的特定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使音樂形象更鮮明動人。?
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但並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
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戲曲中歌唱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較多借鑒和運用京劇的“倒板”和越劇囂板“緊拉慢唱”,使英臺哭靈的悲劇性氣氛逐步高漲,達到頂點。?
配器上盡量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在獨奏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上,有意識地靠攏和借用我國某些弓弦樂器的技法和效果。如呈示部中的副部,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小提琴還借鑒二胡“半音來回滑指”來表現如泣如訴的情緒;展示部的“樓臺會”,吸取了琵琶曲中常用的節奏型,即強烈的切分節奏,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
小提琴吸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和聲、配器,整個處理上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臺的形象與悲切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
正是中外藝術的巧妙結合,使《梁祝》雖運用外來的“奏鳴曲式”,但群眾完全能夠接受,盡管是西洋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音樂,但老百姓卻完全可以欣賞、理解,使得這部協奏曲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梁祝》的成功,不惟它的題材、內容家喻戶曉,更在於它的音樂有著扣人心弦的力量,把每個情節畫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加上巧妙的中外藝術結合,使得它至今仍煥發著蓬勃生命力。?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資源來源:百度百科-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