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請幫忙解答下列的音樂基本知識,謝謝

請幫忙解答下列的音樂基本知識,謝謝

11: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這首常用於弦樂合奏或小提琴獨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於1871年寫作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而《D大調弦樂四重奏》也正因有這個傑出的樂章,才特別受到世人的鐘愛。

《如歌的行板》 的主題,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壹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這是壹首小亞細亞的民謠。

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復而成。第壹主題就是前述的那首優雅的民謠曲調,雖由二拍與三拍混合作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跡(片段1)。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後,引出第二主題,這壹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鋼琴伴奏以固執的同壹音型連續著,卻並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片段2)。此後又回到高八度的第壹主題,後來又反復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 樂曲的結尾是第壹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國大文豪——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柴科夫斯基壹直對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認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

12:標題為“Mong Dong”的音樂是電影動畫片《悍牛與牧童》完整的配樂,它始終配合動畫片牧童馴服悍牛的劇情發展。?

動畫片的情節與音樂始終緊密結合。影片開始描繪出壹幅寧靜的山村野景。音樂由人聲斷斷續續地發出沒有明確語義的聲調,飄浮不定的短笛聲更襯托出山野自然的寂靜、古樸。接著影片進入中段,眾多的壯漢企圖制服壹頭驃悍的蠻牛,但大家使盡渾身力氣卻也無濟於事,悍牛依舊桀驁不馴。音樂恰恰越加熾烈,喧嚷的聲音,緊張的節奏,不協和的音響,讓人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爭鬥、沖突是那樣不諧調和激烈。最後,壹個小牧童,手拿壹束嫩草,輕而易舉地馴化了這頭悍牛,牧童的行為令眾人驚愕不解。當牧童騎上牛背遠去,壹切又重歸於自然、寧靜之中。音樂描繪了這壹過程。作品給人的啟迪是:人與動物、大自然之間如何和諧而質樸地相處。?

作者運用了現代音樂創作技法,在作品中將不同的人聲當作樂器使用,這樣就使人聲與多種樂器形成不同組合,造成多種音色的交織與變化,再加上打擊樂器的表現作用,使音樂與畫面、情節緊密配合相得益彰。其中人聲、放牧時的吆喝聲、看熱鬧的喧鬧聲,以及特色樂器的運用,如古琴、塤、獨弦琴等,均對場景的描繪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作曲家精心創作與設計的結果。此外,音樂力度的變化對比,也對整個動畫片《悍牛與牧童》的劇情發展,起了貫穿全局的作用。

13:保衛黃河選自: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

14:歡樂歌:江南絲竹八大曲之壹,曲調明快熱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律流暢,由慢漸快,表示歡樂情緒逐漸高漲,常用於喜慶廟會等熱鬧場合,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

樂曲采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母曲《歡樂歌》發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為本段,構成了 (A1A2A)的變奏體結構,也就是說據以發展的主題在後,因此有人稱它為“倒裝變奏式”。

“放慢”是將母曲的音調節奏,逐層成倍加以擴充,如將壹拍放慢為兩拍或四拍,用以擴大結構。“加花”是在放慢的節奏上,圍繞母曲的骨幹音,增添幾個相鄰的音,以裝飾和豐富旋律。這樣就發展成與母曲具有壹定對比的新型曲調,若不仔細分析,很難辨認其淵源關系。這是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壹種旋律發展手法。民族器樂小合奏《江南好》就是據此改編的。

15:舒伯特的室內樂:《鱒魚鋼琴五重奏》的得名,是因為其第四樂章的主旋律來自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鱒魚》,這首五重奏是他應壹位富裕的礦業家要求而作的,由於礦業家擅長演奏低音提琴,舒伯特就特意將這部作品寫成了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鋼琴組成的壹首甚為特別的五重奏。第四樂章整個樂章洋溢著明朗愉快的情調,充滿朝氣。

16: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本曲作於1791年,初演於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據說海頓寫此曲的目的是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廂中的對音樂不懂裝懂,而又附庸風雅的貴婦人們,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後突然加入壹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貴婦人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麽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劇場,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於是後人也就給此曲冠以“驚愕”的標題。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壹,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

17: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作者 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波爾卡舞曲之壹,作於1868年。小約翰·施特勞斯在本曲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定音鼓震音奏法”,再加上鈸的襯托,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中的疾風、雷雨和閃電的音響。

全曲為“ABA”三部曲式,自始至終呈現出熱烈的氣氛。

A段有兩個主題,第壹主題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預示,氣氛生動活潑; 在第二主題中可以清楚地聽到“雷鳴電閃”的音響,仿佛真的出現了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景象,這裏是全曲的華彩部分(片段1)。

B段主題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時地穿插著 “雷鳴電閃” 般的場面, 色彩交織、生動無比(片段2)。全曲的總時間並不長,但足以給聽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18:安德森(1908-1975) 美國作曲家。畢業於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1935年起任波士頓通俗管弦樂團作曲。由於擅長寫作較嚴肅的輕音樂樂曲,被人們稱為“半古典音樂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打字機》、《藍色的探戈》、《撥奏爵士樂》等。

19 :春天來了:高胡、箏、揚琴三重奏,雷雨聲作於1956年。

20:《祭獻之舞》(選自《春之祭》第二部分終曲)。《祭獻之舞)是舞劇《春之祭》的第二部分“祭獻”的最後壹 段,又被稱為“被選少女的祭獻舞”,它是全劇的高潮。少女被選為祭物,在當時被人們認為是神聖的,但被選中的少女心中定會忐忑不安。樂曲開始出現大量復雜、緊迫的節奏以及不協和和弦、下行音和頓音強奏。

接下去短笛、降E調單簧管和D大調高音小號演奏壹 段半音下行的、急促而瘋狂的動機,它把舞蹈節奏音樂引了出來,並越來越興奮,達到高潮之後,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圓號呈現 “死亡”動機,音樂顯得十分淒涼。

然後,幾個動機交織發展,定音鼓及其他打擊樂器也加入進來。少女的舞蹈越來越狂亂。忽然,音樂戛然而止,這是被選少女累得昏死過去。隨後,只剩下三支長笛作九連音上行半音階快速演奏,引出震撼人心的、加有大銅鑼的巨響,宣告用少女祭祀大地的儀式已經完成,全曲結束。

在《祭獻之舞》的音樂中,幾乎聽不到旋律,只有不規則的強烈節奏、不時變換著的拍子。作曲家在音樂中創造地利用頻繁地交替拍子和復雜節奏,使音樂更加強烈、沖動,這段音樂僅僅251小節,就有多達10種拍子的交替出現,而且速度極快(1=126)。

在和聲中使用變化多端的和弦,產生模糊、嘈雜的效果。使用龐大的樂隊,配器上註重開闊樂器新的音響領域,如使用樂器的最高和最低音區、顫音和滑音,以及色彩性打擊樂器的使用,使整個音樂近似野蠻,產生怪誕的效果。渲染了原始社會的時代背景和宗教儀式的神秘色彩。在這裏作為古典音樂重要表現手段之壹 的旋律被隱退到次要的地位,代之以刺激性的和聲和復雜的節奏。而這壹 切,正是20世紀被稱做“現代音樂”的壹 般性特征。因此,《春之祭》被認為是現代音樂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