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Baroque)這個名字,可能是來自葡萄牙文的barroco,原先的意思是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也有壹種說法是來自畫家F.Barocci或Baroccio之名。巴洛克原先意指「怪異的」,「格調變壞了的」,「加了太多的渦形裝飾的」等等。在美術上,藝術家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以及誇張的裝飾來強化他們的作品,布克哈爾德(Jacob Burckhardt)認為十七世紀的建築與繪畫表現的是降格的文藝復興風格。然而,這種看法在西元1900年左右被佛爾富林(Heinrich Wolfflin)修改,他是第壹個指出巴羅克藝術的積極貢獻與偉大藝術本質的人,他洗刷了「巴洛克」壹詞中的低劣涵義。 歷史進入了十七、十八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已經逐漸老朽、腐敗,各國王候貴族,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因為城市發展而致富的商人,都分別伸張他們的權勢,歐洲諸國因為勢力的爭奪,戰禍頻傳。在歐洲的精神領域中,長久以來壹直擁有絕對權威的羅馬天主教會自從宗教革命後,因為和新興的新教對抗,時常引起流血事件。加上文藝復興運動人文主義的蓬勃發展,使得十七世紀以後的歐洲,在許多方面都由統壹進入了對立,尊重個性的觀念,也由此發生。 巴洛克時期大致由西元1600年開始,而隨著1750年巴哈的去世而結束,進入了古典時期,也有人把巴洛克時期歸為古典時期的開始。巴洛克時期也稱為「數字低音時期」,「數字低音」是壹種指示低音符號的和聲方法,用數字指示主要的音程與和弦,這種速記法在巴洛克時期被普遍的使用著,也是巴洛克音樂的主要特點。簡單的解釋,可以先想象壹下時下年輕人唱歌時用吉他伴奏的情形。或許有人曾註意到,在他們唱歌的歌本上,除了旋律的簡譜外,還有壹些供吉他彈奏的 *** 記號,這些記號的運用和巴洛克時期的「數字低音」在概念上是壹樣的。由數字低音導致曲子的結構上兩個主要的輪廓,即旋律與低音,並留下壹些間隙的空位,可以插入即興的和聲。但是在德國,不但維持著與這種結構相對照的另壹個結構「復音音樂」而且在巴哈的音樂中還達到了完美的頂峰。 巴洛克時性還有壹件重要的事就是調性系統的產生。數字低音的應用在音樂上引起了新和聲的觀念,這個新的和聲概念取代了以往復音音樂以對位法為基礎的聲部結合效果,這也就是說以和聲理論為基礎的大、小調音階系統,在巴洛克時期逐漸成了音樂創作的主流。另外,器樂曲的主要發展也是從十七世紀開始,原因之壹是和巴洛克時期歌劇和神劇等戲劇音樂的發達有關。因為歌劇和神劇的演出都必須運用到大鍵琴、風琴或管弦樂器,作曲家在創作歌劇與神劇時,無形中提升了對各種樂器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而這個難得的經驗,使他們在寫作器樂曲時更加得手;原因之二則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劉北部克列莫納這個地方,出現了諸如阿瑪娣、瓜奈裏及史特拉第瓦裏等等的制琴家族,他們制造了大批優秀的各式提琴,大大地提升了弦樂器的表現力。好的樂器加上當時壹些優秀的演奏人才,自然也使得作曲家樂於去譜寫器樂曲。巴洛克風格另壹個原則是「對比效果」(contrasting effects),這個原則表現在早期的歌曲中的突然變化,在「大協奏曲」中「獨奏-齊奏」的交替,以及聲樂與風琴音樂的回聲效果。早期巴洛克音樂,在其歌曲與觸技曲,特別顯露著驚人的任性、豐盈與不規則特征,而較後期的作曲家,如卡利西密(Carissimi)與柯賴裏(Corelli),則代表了壹種傾向,趨向比較自制與規則的風格。 (巴哈) 2.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的發展,在巴哈時代壹過去,便進入了「古典樂派時期」,所以古典樂派時期就以巴哈逝世的壹七五O年那壹年做為起點。此外,因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式的傾向,所以古典樂派就以壹八二O年做為終點(貝多芬逝世於壹八二七年)。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巴洛克與古典時期是以壹七五O年為分界點,但是古典風格的形成,不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以壹六00年為分界點那麽清楚,壹般來說,從壹七四O年至壹七七O年左右是古典風格形成的壹個過渡時期。 古典樂派時期的音樂特色 數字低音的舍棄不用:前壹節我們才提到「數字低音」的使用是巴洛克音樂的特色之壹,,然而巴洛克時期壹結束,數字低音這個名詞也跟著走入歷史。到了古典時期復音音樂已經鮮少為人采用,這時幾乎已是主調音樂的天下了,主調音樂的樂曲通常是由壹個聲部來擔任主旋律,而由其他聲部來擔任伴奏。在古典時期,作曲家們對於和聲伴奏的部份,已不再像巴洛克時期是用數字來表示,然後再由數字低音的演奏者來即興發揮。這時期的作曲家對於曲調的和聲部份皆已完整寫出,並且安排各種樂器來擔任,以增加不同音色的變化。 樂句「漸強」與「漸弱」表現法的使用:今天壹般人可能對於樂句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方式已習以為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這兒我們必須說明的是,這種表現方式是從古典時期才開始的。在復音音樂的時代,由於復音音樂著重的是每壹個聲部地位均相同,各聲部必須保持均衡,所以不容易有強弱差別很大的表現。即使是巴洛克時期的主調音樂,雖然也強調獨奏部與伴奏部之間力度上的強弱交替,以產生樂曲明暗的變化,但是巴洛克時期樂句強弱的對比,是以明晰的臺階式表現的,當時的人還沒有將樂句塑造成「漸強」或「漸弱」的概念,所以說樂句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手法,是從古典時期才確立的。 3.浪漫時期 由於工業革命,使得西方社會封建制度瓦解,平民擡頭,在音樂的表現上也是如此,不在只有貴族可以欣賞音樂、成為音樂家,音樂跨出宮廷,進入了壹般百姓中。 浪漫樂派是音樂史上壹個非常燦爛、非常豐盛的時期。在巴洛克、古典樂派時期的音樂家很少,但在浪漫樂派時期出現了許多音樂家。 這個時期音樂的特色有: 產生了藝術歌曲(最大特色),代表者為舒伯特。 把音樂文學混合應用: 開始將詩人的詩、戲劇與音樂相結合,因而產生了交響詩 (交響詩為單壹樂章音樂)。 和聲色彩豐富。 標題音樂的流行。 產生了音樂會序曲,為音樂會而作,沒有與歌劇在壹起。以往序曲都是跟著歌劇而作的,其主要作用為緩和觀眾的心情、演出者緩沖的音樂,因序曲都很好聽,所以就將其出來,單獨為音樂會而作。(例如: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蕭邦、比才等,創作了許多精采作品。) 4.20世紀音樂 20世紀音樂又稱現代音樂,指19世紀末以來的整個20世紀的音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受文學上象征主義、繪畫上印象主義的影響,音樂上出現了壹種新的風格,即印象主義。這種新的風格源於法國,其奠基人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 20世紀音樂總的特點為: 節奏上的復雜性 節奏擺脫二拍、三拍、四拍的有重音的格律式標準,代替以不對稱的,以奇數為基礎的節拍,如五拍、七拍、十壹拍、十三拍。在吸取亞洲、非洲節奏的復雜性與靈活性的基礎上,同時采用幾種節奏型,造成緊張的、具有強大力度的、爆炸的基本節奏和效果。 2、和聲上的不協和性 打破以三度為基礎的 *** 構成方法,改用二度、四度、五度為基礎,制造壹種 *** 音響。由六、七個音組成“摩天大樓”式的復 *** ,如1-3-5-7-9-13-15,加強了音樂的緊張度。 3、調中心的模糊性 無調性,廢除主音,把十二音作為同等重要的音來對待,排列成十二音音列,形成十二音法。
參考: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