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小學音樂課堂紀律
所謂課堂紀律,主要是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施加的外部控制與規則。良好課堂紀律的形成,不僅需要強制性的規則,更需要學生的自制與自律。課堂紀律管理是課堂管理的又壹項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難免出現各種課堂問題行為,幹擾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加強課堂紀律管理,對於維持良好的教學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壹般來說,紀律有三種基本含義:(1)紀律是指懲罰;(2)紀律是指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的手段;(3)紀律是指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這三層意思概括出了紀律的基本內涵,同時也反映出良好紀律的形成過程是壹個由外在的強迫紀律逐步過渡到內在自律的過程。我們認為,所謂課堂紀律,主要是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施加的外部控制與規則。良好課堂紀律的形成,不僅需要強制性的規則,更需要學生的自制與自律。因此,教師在提出課堂行為規範,進行外部控制時,要註意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自覺發展紀律。研究表明,由於形成的原因不同,課堂紀律壹般可分為四類:(壹)教師促成的紀律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在幫助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範。這類紀律在不同年齡階段所發揮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剛入學的兒童需要較多的監督和指導,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在壹個大的團體中學習和遊戲,沒有教師的適當幫助,很難形成適合於有組織集體活動的行為準則。年齡越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越強,教師促成的紀律所發揮的作用也越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壹方面會反對教師的過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行為提供壹定指導和幫助。因此,這類紀律雖然在不同年齡階段發揮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終是課堂紀律中的壹個重要類型。(二)集體促成的紀律所謂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範。從兒童入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在使兒童社會化方面就開始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同伴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當壹個兒童從對成年人的依賴中逐漸解放出來時,他同時開始對他的同學和同輩人察言觀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行事、如何思考和如何信仰。青少年學生常以“別人也都這麽幹”為理由而從事某件事情,在壹定時期他們的信奉、見解、愛好、憎惡甚至偏見也都視集體而定。由於同輩集體的行為準則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價值判斷和日常行為的新的參照點,結束了青少年學生在思想、情感和行為方面的不確定性、無決斷力、內疚感和焦慮,所以他們往往過高地估計同伴集體行為準則的價值,並積極地認同和服從它。集體促成的紀律也有兩類,壹類是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班集體的紀律、少先隊的紀律等,另壹類是非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學生間的友伴群體等。教師應著重對非正規群體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並使之融合到正規群體中來,使每個學生都認同班集體的行為規範。(三)自我促成的紀律所謂自我促成的紀律,簡單說就是自律,它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由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當壹個學生能夠自律並客觀評價他自己的和集體的行為標準時,便意味著能夠為新的更好的集體標準的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標誌著學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壹步。(四)任務促成的紀律所謂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壹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每項學習任務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說特定的紀律,例如課堂討論、野外觀察、制作標本等任務都有各自的紀律要求。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學生對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學生對任務的意義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覺遵守任務的紀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難挫折也不會輕易退卻。所以,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接受紀律約束的過程。教師如能很好地用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加深學生對任務的理解,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課堂紀律問題,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音樂課上,人聲鼎沸,學生在亂七八糟地大聲唱歌,老師急得直喊“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