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會寫15個生字,正確讀寫20個詞語
2.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把握詳略,安排這些效果學習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
3.體會老舍“京味”語言特點,感受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
4.聯系生活實際和閱讀體驗,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春節習俗。
二、重難點
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把握詳略,安排這些效果學習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族活動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
三、激情導入
播放歌曲《新年到》,出示有關新年的圖片
導入語:
同學們,聽,喜慶的音樂響起來了,看,紅紅的獅子舞起來了,聽著這動聽的音樂,看著這美麗的畫面,請同學們大聲的告訴老師這是什麽節日?
四、回顧舊知,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過了生字詞關,以及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節課誰來回顧壹下課文的寫作順序和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按時間順序描寫了熱鬧的,北京春節詳細的寫了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壹和正月十五這幾天人們的民俗活動。
檢查字詞:攤
拓展:灘
五、講授新課,答疑解難
1.學習描寫臘八的部分。
臘八部分中主要是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
其中出現了壹個比喻句農業產品展覽會。用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寫出臘八粥的材料極其豐富。
蒜瓣是什麽顏色呢?翡翠。醋的味道,有些辣味。這樣的色味俱全,讓人忍住流口水了,更讓人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用詞的簡潔和巧妙。
2.學習除夕和正月初壹的部分
除夕真熱鬧,體會這個字真。
正月初壹這時候人們的活動的和人們的心情。
男人出動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販們擺攤,人們的心情是快樂的,輕松的自在的。
除夕是熱鬧的,他是動,正月初壹是靜。動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學習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部分。
找出文中描寫燈的句子畫出來體會元宵節它的數量多,種類多。
六、拓展提升,總結升華
體會老舍先生的語言特點,這些詞語它帶有明顯的京味,可見他有的是兒化音,有的是俗語。美好的節日自然的可見作者表達出他對於生活的熱愛
七、作業
搜集某壹節日在自己所在這個地方的風俗,比較壹下,與老北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做壹個小練筆
板書:
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壹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壹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壹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壹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不僅僅是壹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壹年壹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節日由來
人們迎接春天,最早是在冬至。原始人的天文知識比我們要豐富,根據日晷,冬至黑夜最長,白天最短,便把它當作壹歲的分界線。甲骨文中也有“出入日,歲三牛”的記載。意即在進入冬至和離開冬至的臨界之點,要殺三頭牛作為祭祀。湘西苗族的“椎牛祭”還保留著這壹遠古的儀式。甲骨文中的“歲”字,右邊是壹個牛頭,左邊是矛,上、下即標記著牛的心臟部位。原始人認為,牛是有神性的動物,而神性依托在血液裏。在“出入日”即冬至的臨界點,就要慢慢地椎牛,讓具有神性的血慢慢地流入大地,這樣,這壹年糧食就能獲得豐收。
冬至臨界點的椎牛,即最早的“守歲”。商代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開始有了四季劃分,“歲”變成了“年”。過年最早定在立春這天。由於農歷每年都變化,立春不壹定在正月,為了方便起見,後來逐漸將過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壹這壹天。如今除夕夜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零點敲鐘,跨過零點才能睡覺,就是古老“守歲”儀式的延續。
北京春節童謠
小孩小孩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壹宿;
初壹、初二滿街走。
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壹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竈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壹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幹幹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壹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節日由來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竈日,又稱“小年”。傳說竈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壹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壹頭鉆到竈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竈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竈底。老百姓覺得竈王壹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竈“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範成大在他的《祭竈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竈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壹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壹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歷壹年的最後壹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