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音樂名詞解釋是晚清以來隨著西洋音樂的傳入而逐步建立發展起來的,不同於中國傳統音樂的新音樂。
具體介紹:
學堂樂歌是指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壹般指開設的音樂(當時稱唱歌或樂歌)課或為學堂歌唱而編創的歌曲。
中國古代詩歌《詩經》所用的音樂。《詩經》305篇,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而且大都是可以上口的歌曲,在音樂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最珍貴的藝術遺產之壹。
作品影響:
由於時代久遠,《詩經》的曲調沒有傳留下來,今人只能從詩句中隱約探索其歌曲的曲式結構。例如,除多見的啟、承、轉、合的四句樂段和多段詞之外,還有在每章之後帶有同壹歌詞的副歌的“分節歌”形式。
也有主歌前加引子的;也有主歌後帶尾聲的;或既有引子也有尾聲的;有兩個不同曲調的樂段交替出現的等。《詩經》的傳世樂譜,都是唐、宋以後文人的擬作。
宋代朱熹《儀禮經傳通解》中載有宋代趙彥肅所傳《詩經》的樂譜《風雅十二詩譜》,據說就是唐開元時(713~741)“鄉飲酒”禮所用的樂曲。其譜為律呂字譜,皆壹字壹音。
此後,元代熊朋來《瑟譜》中除載有趙彥肅的《風雅十二詩譜》(熊朋來題為《詩舊譜》)之外,還有他自己擬作的《詩新譜》17篇。明代朱載,在《律呂精義內篇》、《律呂精義外篇》、《鄉飲詩樂譜》中也有擬《詩》樂之作。
清代聶雙江、汪雙池、邱之□等人也均有擬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弘歷(清高宗)曾命臣僚纂修詩經樂譜,刊行了壹部卷帙頗為不小的“欽定”《詩經樂譜》。
弘歷命人纂修的《律呂正義後編》中也有《詩樂譜》。這種出自宮廷的擬作,比之文人所擬樂譜更加脫離歷史,甚無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