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的次數壹般以每分鐘的次數計算。心跳次數的多少、快慢,與年齡有關。年齡愈小,次數愈多。正常情況時,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為:1個月內的新生嬰兒120~140次,1~6個月130次,6~12個月115~120次,2~5歲90~110次,6~10歲90~100次,10~14歲80~90次。這數值並非絕對值,而是參考數。
在兒童醫院心臟專業門診,有不少中小學生去看病,主要原因是心跳快,心律不整齊。根據醫生的檢查,多數同學的心臟是正常的,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這裏要向同學們介紹小娟的情況,是值得吸取的教訓。小娟是名初中壹年級的學生,身體壹向很好。偶然的壹次,媽媽摸小娟的脈搏超過100次,超過書本上寫的正常應有的次數,這下把媽媽急壞了,因為她自己也有心臟神經官能癥,怕自己的病已傳給了女兒。夜裏當小娟入睡後,又經常去摸脈搏動情況,脈跳雖然慢了,但跳動出現了不規律,時快時慢,有時兩次脈跳間的間隔時間過長。第二天,媽媽帶著小娟去醫院看病,為了不出現什麽問題,先後在幾所大醫院做過檢查,多數醫生的意見是心臟沒有什麽問題,心跳不齊為竇性心律不齊,是正常生理現象。但也有個別醫生認為心臟還是有問題,特別是中醫認為小娟的心氣不足,需要用藥和休息。自此以後,小娟不參加體育活動。每天除了上課外,回去後什麽也不讓做,就是休息。經過2個月後,心臟跳動還是這樣,人長胖了些,但稍增加活動心跳更快,甚至有心慌氣短。媽媽認為病情加重了,又去醫院檢查,所有檢查結果與原來壹樣,沒有什麽大的問題。病情似有加重的原因因為只吃不動,時間過長,缺乏鍛煉,所以心臟的適應能力差了。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吃藥,也不是更多的休息,而是增加活動量,達到最好水平。經過壹個月的恢復活動,心臟的生理適應能力很好,參加了體育活動。跑1000米也沒有難受感覺。後來在班組跑步比賽中還得了第三名。
心跳的增快並不能說心臟就有病,壹般在活動、發熱、情緒激動、心情緊張等因素作用下,心跳可以增快。有的同學因平時鍛煉少,稍有活動,心跳即加快。在通過鍛煉後,心臟適應能力提高,活動時心臟跳動不增加了。所以這種心跳快,並非是心臟有問題,而是心臟正常生理適應能力有差別。
心律不齊可為正常生理現象,或有病的表現,應通過各項檢查,綜合分析。竇性心律不齊肯定是生理現象。如因心臟有病而造成的心律不齊,在心跳增快時,心臟負擔增加,心律不齊理應更要明顯。
確實,心律不齊也有病理性的。此時,控制心臟跳動的不是竇房結,而是竇房結以外的心臟部位,這種心律不齊稱為異位性心律不齊。可以通過心電圖檢查,區別竇性心律和異位心律。最後,還得說明,竇房結還得聽大腦的支配。有二條神經控制著心臟的跳動,壹條叫交感神經,另壹條叫副交感神經(也叫迷走神經)。交感神經控制時,心跳加快;迷走神經使心跳減慢。睡眠時主要由迷走神經支配,所以心跳慢。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支配而心跳增快。這些都是心臟的生理現象,千萬不要把正常看成不正常,造成心理負擔,從而把生理現象看成是有病。小娟的“這場病”就是個生動的實際例子
呼吸:
壹般人平均呼吸次數早晚不同,但約在每分鐘八到十二次左右. 此外,人並非總是在 "吸氣" 或 "呼氣",在每次呼吸之間,都有短暫的間隔。因此,若以每分鐘呼吸十次來計算,則每小時六百次,每天約壹萬四千四百次。
壹天有86400秒,正常人壹次呼吸時間(吸吐)約為三至六秒,所以這樣折算人壹天呼吸約為14400到28800次 。
-------------------------------------------------------------------------------------
當呼吸深度不變而次數多於每分鐘24次以上時,稱為呼吸過速
當呼吸深度不變而呼吸次數少於每分鐘8次以下時,稱為呼吸遲緩
當呼吸次數正常而深度加大時,每分鐘換氣量增加,稱為呼吸過度
當呼吸次數不變深度變淺時,每分鐘換氣量降低,稱為呼吸減弱
當呼吸過度且呼吸過速時,稱為換氣過度。
—此時吸氣期、呼氣期及休息期均縮短,甚至休息期消失,
吸氣呼氣急速交換,呈現呼吸窘迫之現象。
當呼吸遲緩且呼吸減弱時,有休息期特別延長的現象,稱為換氣不足
當完全沒有呼吸動作時,稱為呼吸停止
當換氣過度時,呼出二氧化碳較多,容易引起呼吸性堿中毒當換氣不足時,氧合量不夠及二氧化碳蓄積的結果,造成缺氧及呼吸性酸中毒
當呼吸持續性變深且快時,臨床上稱為庫斯模式呼吸—當糖尿病引起之酮酸中毒及尿毒癥引起代謝性酸中毒時,均有此現象之出現。
若呼吸的深度周期性地出現變化,由淺漸深,繼而由深變淺,暫停呼吸約20-30秒後再由淺而深,繼而淺等周而復始,此現象稱為陳潮氏呼吸。
—為呼吸中樞功能遲鈍的現象。
當呼吸型態比正常呼吸快且深,其間有突然性地暫停,但每次呼吸皆有相同的深度時,稱為畢歐氏呼吸。—常發生於脊髓腦膜炎或其他中樞神經障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