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4年的創作、制作過程中,主創對《流浪地球》從小說到電影的轉化進行了充分磨合,保留了小說的基礎設定,同時圍繞核心戲劇沖突進行了情節和人物的大幅增改,將科學原理轉化成通俗的視聽語言,但精神內核始終壹致——永不放棄的希望,這樣的精神在影片宏大的時空背景和駭人的災難面前得到了完整而集中的呈現。
《流浪地球》除了擁有壹般科幻電影的必備要素,還充滿中國特色,其中的中國元素不僅體現在北京、上海等典型的場景地標,以及紅色“福”字等文化符號所營造的中國氛圍裏,更體現在與西方文化不同的精神內核上。
正如劉慈欣在采訪中曾談到的那樣,當發現地球不再宜居之後,西方科幻常傾向於人類乘飛船逃離地球,但在中國科幻中,人類會選擇把整個地球改裝成壹艘巨型飛船推入太空,逃離太陽系,用2500年、歷經100代人去尋找新家園。
這個壯舉包含著中國文化中人與家園、與大地難舍難分的情結,用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的話講:“影片透露出中國人愚公移山般的精神。”
壹部成功的電影離不開對音樂的仔細打磨。在龐大的故事背景下,影片註重對每壹處配樂的運用。影片在老何死亡之前,緩慢悲傷的音樂配合升格鏡頭,營造出壹種壯烈且傷感的氣氛,與觀眾產生深刻***鳴。中國人重情重義,這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特有的內核。同樣,影片精設太空音樂,其悠遠的意境更是打動人心。
電影通過極具靈魂性的太空音樂將宇宙的深邃廣大、豐富的人類情感完美展現出來,感受太空之美的同時,也提高了觀眾的觀影感受,使其仿佛置身於宇宙之中。優秀的背景音樂提高了電影的藝術性,為這部科幻電影增光添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