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音樂有如此大的魔力?
音樂對我們的生活真的是如此重要嗎?神經學、心理學和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發現顯示,答案是肯定的。聆聽悅耳的旋律不僅能改善人的精神狀態,還對人的認知能力、智力和健康具有促進作用。直到不久之前,這些問題還沒有引起科學界的註意,但現在,有關音樂對人類作用的研究已成為科學界的熱點之壹。是否存在壹種控制音樂對人的情緒影響的生理機制?人類欣賞音樂和創造音樂有能力是否與人的肌體有關?對音樂的喜愛可以遺傳嗎?通過研究,我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壹種頗受贊同的理論認為,天性使人類具備創造聘書壹組符號並將斯大林“翻譯”成樂曲的條件。音樂可能與我們身體內部的壹些律動和聲響有關,如心跳、呼吸和語言等。 這樣就可能解釋為什麽音樂是全人類通用的“語言”。雖然世界各地的音樂在結構、音調和節奏上有著巨大的差別,但地球上的音樂擁有***同的基礎。即便語言不通,人們壹樣可以從異國樂曲中感受出歡樂和悲傷的情懷。 英國基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斯洛博達和帕特裏克·尤斯林深入研究了這種現象,並將其與人的驚訝反應聯系在壹起。斯洛博達說,對突發情況的反應能力是人類情緒活動的基礎。彩票中獎會使我們的情緒產生突然有變化,帶來積極的情緒活動——快樂。得知親友生病同樣會令我們感到驚訝,但產生的是消極的情緒活動——憂傷。斯洛博達說,音樂對人的作用機制似乎與驚訝反應相同。人類能夠辨析壹段音樂中微妙的連貫結構,並能判斷後續的壹組音符。當音樂的變化與我們預想的相符時,我們會產生情緒上的反應。傑出的作曲家將這種原理運用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尤林斯和斯洛博達認為,對音樂的感知源於人類的語言。全人類***同擁有壹種表意的規則。無論哪能種語言壹般來講,憤怒都是通過大聲叫嚷來表達,而親昵都是通過低聲細語來表達。各個人種通過語言表達情緒的規律是相同的。音樂也是如此。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數百名誌願者的研究表明,舒緩且越來越低沈的旋律使聽者產生憂傷的情緒,而越來越高亢的旋律則使人興奮。這兩種效果結合在壹起,能促使人腦產生跌宕起伏的情緒活動。 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弄清楚這種機制是生物學的還是文化上的。音樂對我們產生如此的影響,究竟是因為它是人類基因的產物,還是因為它是人類文化創造的用聲音表達感情的壹種形式? 多聽音樂鍛煉大腦 20世紀初,神經學研究首次涉及人腦中感知音樂的部分。當時的研究以癱瘓的病人為對象,試圖確定是否大腦的某壹部分受損會影響感知音樂的能力。語言能力有障礙的人不壹定會喪失感知音樂的能力。而患有失歌癥的人在聽話和說話方面也未必會出現問題。 最近,科研人員通過對人腦的解剖學研究和神經影像技術的運用,確定了人對音樂的感知是在大腦的多個部分同時進行的。例如,大腦左顳葉受損的人對音階的感知會出現問題,而右顳葉受損的人無法辨別音調是升高還是降低。 法國神經學家普拉特爾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技術,來確定大腦中負責感知音樂的區域。結果是令人吃驚的,對音樂敏感的不只是處理聲音和語言的區域,還包括負責視覺的區域。音樂似乎對人的想象、語言和記憶等方面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