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壹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壹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壹個人。”
全國人都把“鑿井得壹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壹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壹個空閑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壹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麽都沒聽到的好。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壹人》出於《呂氏春秋》,意思是打出壹口水井後,可得到壹個人的人力,不用派人去外面的井裏打水;但是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是得到壹個活人”,便到處傳謠言。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壹部先秦雜家代表著作,***26卷,160篇。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呂不韋(?~約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
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後改名子楚),異人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雲亦雲,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搜狗百科—穿井得壹人
2. 與穿井得壹人意思相同的文言文察傳
題解
《察傳(chá chuán)》為《呂氏春秋》篇名。“察傳”即明察傳聞之意。文中認為傳聞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處,應加以審察、深思和驗證,否則將鑄成大錯,甚至導致國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為論據,生動有趣。
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壹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壹而足矣'。故曰‘夔壹足’,非‘壹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註釋
1、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2、溉汲:從井裏打水澆地。溉:音gài,澆灌。汲:音jí,從井裏打水。
3、及:等到。
4、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5、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壹人”壹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6、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7、使:使用,指勞動力。
8、於:到,向
譯文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麽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麽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裏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裏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於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裏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裏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壹只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人壹個就夠了。’所以說‘壹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壹只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壹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壹個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壹個人。”都城的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現在家裏有了井,無需轉派壹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壹人使用,並不是在井中挖到壹個人。”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聖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麽靠什麽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3. 穿井得壹人文言文翻譯譯文: 宋國的壹戶丁姓人家,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裏的壹個人去打水,常常有壹個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壹個人。” 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壹個人。”
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壹個空閑的人的勞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壹個活人。”
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壹人。”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擴展資料:
溉汲:打水澆田。溉,澆灌;灌溉。
汲,從井裏取水。 居:停留。
於: 被 及:待,等到。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道:講述。 聞之於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
聞,知道;聽說,這裏是“使知道”的意思。 對:應答,回答。
得壹人之使:多得到壹個人使喚,指多得到壹個人的勞力。 二、出處 出典故,意思是打好壹口水井後,還可以得到壹個空閑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遠處提水。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壹部先秦雜家代表著作,***26卷,160篇。
收入鄂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改名為《穿井得壹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語文教科書中(與兩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憂天》同屬《寓言四則》) 三、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雲亦雲,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百度百科-穿井得壹人。
4. 文言文《穿井得壹人》全文翻譯《穿井得壹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宋朝的壹位丁氏,家裏沒有井,常到外面去擔水,他又經常在外居住,便請人到他家鉆井,他告訴別人說:“我鉆壹口井就是獲得壹個勞動力。”
有聽說的又傳給別人說:“丁氏鉆井得到壹個人。”本國的人就這樣道聽途說傳著,被宋朝的國君知道了,國君便派人向丁氏詢問這件事。
丁氏對詢問的人說:“是壹口井使我減少了壹個人的工作量,並非從井中挖出壹個人 。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壹個道理,不要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這樣會誤事的。
5. 穿井得人 文言文 翻譯[譯文]: 宋國有壹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因此經常有壹個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壹眼井之後,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壹個人。” 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打井打出了壹個人。”
都城的人都談論這件事,壹直傳到宋國國君那裏。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說:“得到壹個人的勞力,並不是從井中挖出壹個人來呀。”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④,聞之於宋君⑤。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⑥,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⑦,非得壹人於井中也。” 《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註釋] ①選自《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②溉汲——從井裏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
汲:音ji,從井裏打水。 ③及——等到。
④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⑤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壹人”壹事,是“聞”的賓語。
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⑥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⑦使——使用,指勞動力。 穿井得壹人。
6. 與穿井得壹人寓意相同的故事 要文言文的原文穿井得壹人寓意謠言不可信。
類似的故事如“曾參殺人”、“三人成虎”等故事。三人成虎——《戰國策·魏策二》: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壹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
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
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曾參殺人——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
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
頃之,壹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7. 文言文 穿井得人 全文翻譯” 有人聽到這話,丁家的人回答說。
宋君。 有聞而傳之者曰,以致以訛傳訛。”
[提示]:“我家打井得到壹個人。”都城的人都談論這件事:介詞。
⑦使——使用,從井裏打水:“丁氏穿井得壹人:“丁家打井打出了壹個人,傳播說: 這則寓言提醒人們:古代國都也稱“國”。溉原文] 宋之丁氏。
⑥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聽到風就是雨。等到他家打了壹眼井之後,引進主動者。
⑤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國。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指勞動力,不要人雲亦雲。汲: 宋國有壹家姓丁的,因此經常有壹個人住在外面,家無井而出溉汲:“吾穿井得壹人”,並不是從井中挖出壹個人來呀:音ji,常壹人居外。
於:“得到壹個人的勞力:聽到什麽傳聞之後:音gai:“得壹人之使⑦。” 《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註釋] ①選自《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澆灌。
③及——等到:代詞:當“被”講,指“丁氏穿井得壹人”壹事:介詞,壹直傳到宋國國君那裏,告人曰,便對別人說,聞之於宋君⑤。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⑥,須到外面打水澆地。
之。於,家中沒有井,要動腦筋想壹想是否合乎情理:當“向”講:宋國國君,丁氏對曰。
穿井得壹人 [譯文]。 ④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
②溉汲——從井裏打水澆地,非得壹人於井中也。”國人道之④。
第③其家穿井,是“聞”的賓語。
8. 文言文《穿井得壹人》翻譯是什麽穿井得壹人
出於春秋時期宋國的壹個典故,意思是打出壹口水井後,還可以得到壹個空閑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壹段。《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壹部雜家代表著作,***26卷,160篇。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註釋
(1)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2)溉汲:從井裏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í,從井裏打水。
(3)及:等到。
(4)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5)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壹人”壹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6)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7)使:使用,使喚,指勞動力。於:到,向。
(8)穿:挖井(解釋為“打井”、“鉆井”、“鑿井”)。
(9)聞之於宋君:指這件事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面。
(10)國人:指城都的人。
(11)對:回答。
(12)宋之丁氏家無井:“之”助詞,的。
(13)有聞而傳之者曰:“之”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14)國人道之:“之”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15)聞之於宋君:“之”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16)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之”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17)得壹人之使:“之”助詞,的。
(18)求能之若此:“之”定語後置標誌。
(19)聞之於宋君:“於”表被動。譯為:被宋君聽到了。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壹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壹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壹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壹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壹直傳到宋君的耳朵裏。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壹個空閑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壹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麽都沒聽到來得好啊。
釋詞
“氏”:姓。
“溉汲”:取水。
“穿”:挖井(解釋為“打井”、“鉆井”、“鑿井”均可)。
“使”:使用。
"者”:的人。
“對”:回答。
釋“之”
宋之丁氏家無井:助詞,的。
有聞而傳之者曰: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國人道之: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聞之於宋君: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代詞,指“穿井得壹人”。
得壹人之使:助詞,的。
求聞之若此:定語後置標誌。
被動句
聞之於宋君。——“於”表被動。譯為:被宋君聽到了。
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雲亦雲。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實際才是真理。
9. 古文《杞人憂天》和《穿井得壹人》的註釋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忘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此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妳壹舉壹動,壹呼壹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麽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麽。”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麽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土塊的,妳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麽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壹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是喚醒人
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
10. 古文翻譯:穿井得壹人穿井得壹人釋義: 宋國的壹戶丁姓人家,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裏的壹個人去打水,常常有壹個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壹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壹個人。”
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壹個空閑的人的勞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壹個活人。”
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壹人。”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此文出自春秋時代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 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用這壹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鑒。
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
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文章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雲亦雲,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文章簡介: 《穿井得壹人》出於《呂氏春秋》,意思是打出壹口水井後,可以得到壹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裏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壹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壹部先秦雜家代表著作,***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改名為《穿井得壹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語文教科書中(與兩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憂天》同屬《寓言四則》。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註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壹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征。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呂不韋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壹六國的前夕。其書“基本上以道家為宗,取各家之長而棄其短,所以能成壹家之言 。”
是秦漢道家的代表作之壹。呂不韋是秦國壹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
呂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後,被任用為秦國丞相。 在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
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多達三千人。
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註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
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 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壹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壹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
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借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值得壹提的是,這部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呂氏春秋》以道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道家的優點與特色。
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刻舟求劍”的故事就出自《呂氏春秋·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