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講,如果是鋼琴演奏的話,那就是從頭到尾只有鋼琴家壹個人,彈的都是鋼琴的獨奏曲目。如果是小提琴、長笛,或其他壹些非鋼琴的獨奏樂器,壹般都會帶壹個鋼琴伴奏,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壹場獨奏會。
協奏曲:協奏曲不是樂隊給獨奏樂器伴奏,而是樂隊和獨奏在競爭、在對抗。翻譯成“競賽曲”更加準確。好的協奏曲壹定是獨奏和樂隊缺壹不可,二者分開聽都很難聽,只有湊壹起才完美。好的協奏曲要表現出獨奏跟樂隊的這種時而對抗時而配合的,非常戲劇性的對立關系。
協奏曲就是壹個打壹百個,有壹種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這是壹種非常了不起的藝術形式,而且對於獨奏者的體力要求非常高。
例如 李雲迪在韓國的獨奏會
此小節音樂選段: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第壹樂章、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1、室內樂是音樂會逼格頂端的存在,所謂的洗進鉛華,沒有任何的花架子,就四個聲部。如果初次去聽覺得聽不懂,那就對了。最常規的形式是四重奏:兩把小提琴、壹把中提琴和壹把大提琴。四重奏全是弦樂,沒有花架子,是實實在在的高手過招。好的四重奏,每個人單拿出來,水平可能都壹般。但是配合在壹起就天衣無縫,特別完美。
2、四重奏裏,不能把這四把琴想象成四個樂器,而要把它們理解為壹個樂器的四個不同面,能把弦樂從最低音到最高音全部覆蓋住。
3、室內樂是資深古典音樂愛好者最喜歡的形式。和熱鬧的交響樂恰恰相反,室內樂非常純凈。而且能把室內樂寫得非常好的作家很少,非常見功力。
此小節音樂選段: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
(西方和聲體系)
1、西方的音樂體系是壹個和聲體系。西部和聲,最起碼得有四個聲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
2、四個聲部是可以把最低音到高音都覆蓋住的最低要求。
交響樂是最常見的音樂會形式。它屬於大雜燴,主要靠指揮來把壹大幫樂手組織在壹塊。
歌劇
1、格局的體系跟其他音樂會的體系不太壹樣。歌劇細分種類繁多,有瓦格納歌劇、意大利歌劇、莫紮特歌劇等等。聽歌劇的,跟聽獨奏會、協奏曲、室內樂不是同壹撥人,聽瓦格納歌劇和聽意大利歌劇也不是同壹撥人。19世紀倆樂迷見打招呼,可能第壹句話是問:瓦格納還是勃拉姆斯?“如果答案不壹樣,那就不是壹類人,從此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
2、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歌劇理解為老外的京戲。
1、著裝:只要不穿拖鞋和褲衩就行了,西裝、正裝燕尾服是演奏家串的,不要跟臺上的搶戲
2、進場:遲到壹分鐘,票錢掉壹半。上半場結束後,才能進場。現在比較人性化,交響樂壹般會有個序曲,會演奏壹些現在作曲家短小的曲子暖場。交響曲序曲除了開胃菜暖場外,二是是專門給人遲到的,三是讓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有機會讓人聽到。但是如果看到有些序曲比較經典的話,還是建議不要遲到。比如有些人用夢歌劇序曲、莫紮特的魔笛序曲。只要進場,不要拍照,不要錄音,不要錄像並且手機要保持靜音,要有版權意識。舉例:德國小提琴女神安妮上海演奏拉到壹半被拍得很不爽,直接弓子指著觀眾說妳必須出去,就被保安請出去。還有俄羅斯小提琴在上海還是在北京演奏完後發twitter說以後不來中國了,不知道這些觀眾是來聽巴赫的還是來拍照的。她覺得在拍照的同時是沒有辦法來專心聆聽感受巴赫的偉大音樂。如果硬要要拍的,可以在散場的時候拍壹兩張。
3、鼓掌:大原則是不能打斷演奏家的演奏,整個曲子完了才鼓掌。西方的樂曲是分樂章,大部分交響曲,第壹部分是比較快的樂章,第二部分是比較慢,抒情的樂章,第三部分壹般是壹個小步舞曲,第四個又是壹個比較歡快急速的樂章。每個樂章之後不能鼓掌,這樣音樂的思路才不會被打斷。鼓掌的原則是壹定不要在樂章之間鼓掌。但是有種例外,協奏曲第壹樂章結尾非常輝煌,然後妳又覺得獨奏家演奏得太牛逼了,這種情況下妳是可以鼓掌的。這個點是非常難拿捏。只有協奏曲哦,交響樂不行。(舉例:柴科斯基夫協奏曲第壹樂章)
時空凝固:記號(小圓弧打壹點,意思是想停多久就挺久)時空凝固,代表著演奏家的思緒。如果在時空凝固的時候,鼓掌就會很尷尬、舉例郎朗的例子 在某次演奏時空凝固比較久,有個小孩打斷鼓掌:怎麽還沒完,這種時候就很尷尬了。
若不知道怎麽鼓掌有四個方法:
①提前熟悉曲目。古典音樂主要聽的是演繹,對經典的、復雜的偉大的古典音樂的演繹。而不是心情,跟流行樂不壹樣,翻唱並不出名。所以要提前熟悉,讓票物有所值。
②養成好習慣壹定要拿節目單,負責的節目單會把每個樂章標出來的,數好間斷的次數。
③看演奏家和指揮家的手勢。例如彈完後,雙手壹甩或者離開鍵盤,弓子壹甩。
④等別人鼓掌再鼓掌。如果碰到不熟悉的曲子,不要著急鼓掌,讓子彈飛壹會,總會有人懂行的,這是最保險的辦法。
4、叫好
音樂會只有在整首曲子結束後才可以叫好。
叫得好用意大利語,分三種情況:男性演奏家,妳就喊Bravo! 女性演奏家,妳就喊:brava.!如果是樂團的話,就喊barvi(復數的方式)!
(舌頭要彈出來,舌頭頂住上顎,然後拼命吐氣)
5、終場加演(Encore)
樂團壹般是不加演的,因為他們排練壹個小曲子也要很長的時間。樂團如果就算加演,就只會把曲子的精彩部分或者序曲再演壹遍。
加演,是壹個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事情,是體現演奏家曲目量龐大的事情。獨奏家壹定要表現出壹種興手粘來,哎呀,不是我想彈,是妳們覺得我精彩讓我繼續彈,是這樣的壹種態度。年輕的演奏家為了建立聲名,壹般都是會偷偷把這些曲子練得很熟很好,最怕觀眾不讓他加演。因為這是顯示他演奏得好的壹個標誌,恨不得妳讓我上來七八次。如果加演次數多的話,媒體也會大肆宣傳,名聲壹下就打開了。
第壹次謝幕鼓掌,演奏家下去,再壹次鼓掌很熱烈,再上來謝幕,如此反復。第三次上來演奏家就要加演了。三 三 三 這麽弄的話,如果他要加演八次,他得謝幕二十多次。
Encore原則很簡單,就是尊老,千萬別愛幼,虐死那個小鮮肉。如果是大曲子演得不好,就不要加演了。另外如果是壹些神聖的大曲子,例如貝多芬協奏曲,勃拉姆協奏曲,後面就不適合加演小曲子了,就讓我們停留在神聖的結尾。俄羅斯協奏曲這些就可以加演。因為俄羅斯協奏曲喜歡秀肌肉,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俗稱叫做胸口碎大石,非常秀技巧,難度也夠,長度也夠,年輕的演奏家挺喜歡的。
樂團主要分三類,第壹類是頂級天團,打死都要聽,有五個:柏林愛樂樂團(2005年)、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因為可能他們30年才來壹次中國,黃牛票也要去。。如果盡可能的話買最貴的票,最貴的也才1k多。第二類是壹線天團,是不打死也要去,打死就不去了,這個也要看價格的。比如英國BBC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柏林交響樂團、日本RHK交響樂團等等。第三類是不屬於第壹和第二類範疇的。這種時候就要看幾種因素,如果是 獨奏曲目的話,看獨奏家是誰,如果獨奏家是妳非常喜歡的可以去;再看曲目,如果妳非常喜歡的曲子,也有去聽的價值。但是如果不是那麽好的團,也有機會糟蹋妳喜歡的曲子的情況。還要挑指揮家。
1、聽鋼琴壹定不要坐在鋼琴的背面,要不聲音會悶,最好坐在面對舞臺的右前方. (鋼琴家的右側面對觀眾)
盡量不要離鋼琴太遠,因為鋼琴的穿透力有限。
但是有壹種例外情況:鋼琴家也當指揮家的情況,鋼琴的板子會被拆掉,這種情況坐在背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極少,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才會這樣。
2、聽小提琴最好做在二樓樓座比較好,聽聲樂的話最好做在中段靠後
小提前的F琴孔是對著天花板,所以小提琴的聲音有種向上揚的傾向,而且小提琴的穿透力是很強,高嘛飄得遠,所以妳坐得遠是沒有關系,反而坐得太近會聽到聲音會比較雜,因為它得使勁拉那個弦,聲音才可以飄得遠。不過聽久了還是能習慣這個雜音。
3、聲樂的話坐在中段靠後,因為這個東西講究泛音列。 我們發音的話妳聽到的有兩種音,基音和泛音. ? 基音就是妳聽到比較實的那個音,但是優秀的歌唱家不是靠這個基音的,他壹唱整個頭腔胸腔都在***鳴。妳看那些好的歌唱家不僅胖,而且他們胸腔特別大,頭腔大,這個跟音響箱體很大是壹個道理。臉大脖子粗 不是大款就是歌唱家。泛音是妳***鳴很好的時候在基礎音上激發出來更多更高的音。這個基礎音和更高的音融合在壹塊會總體產生壹個特別好的效果。所以說好聽這個事本質上是泛音的豐富。泛音是飄得比較遠的,如果妳不聽基礎音,單聽泛音是壹種吹口哨的感覺。所以如果聽聲樂的話就稍稍離得遠壹些是沒有關系的,基礎音會減弱,泛音減得比較慢,可以聽出來壹種被暈染開的很柔和很美的聲音。美聲的要求是大劇院裏面不用話筒,每個人都能聽得非常清楚,用了話筒擴大的是基礎音,泛音就會被減弱,反而會讓妳的效果變差。所以總的來說,歌唱家是人肉擴音器,長得胖是戰略選擇,戰略需求,優勝劣汰。頂級的歌唱家,瘦的是極少的。20世紀最偉大的歌唱家——瑪利亞卡拉斯,她原本挺胖的,為了進入上流社會開始減肥,減了肥之後,就倒嗓了。
五、指揮到底有沒有用
關於指揮的三大誤區:1、指揮無用 2、人肉節拍器 3、指揮好不好只看動作帥不帥
正確的認識是:指揮是樂隊的靈魂,我們聽到的音樂都是指揮心中的音樂,以及指揮的功夫全在臺下排練。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話壹點都不假。
樂譜給妳的是壹具骨架,妳要按照妳自己的理解去給它填上血肉,它才能活過來。所以說我們聽到的音樂是指揮家心中的音樂。
殘疾人指揮家舟舟,大家都認為他是天才指揮家,其實是壹個誤導。他更像壹個很有天賦的舞蹈家。
六、樂器之間的鄙視鏈
七、熟練吐槽演奏樂器
八、彩蛋中國最好的古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