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南
摘要: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特征。中國民族音樂講究線條、和諧、意境,追求內在思想上廣闊、自由、美的空間。其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語言方式、傳統記譜方式以及“寫意”式的美學表現思想都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特征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風格特征;形成
中圖分類號:J63文獻標識碼:A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積累,是各民族***同創造的結果。在音樂的體裁和形式,音調和風格等揮個方面都呈現著多彩的面貌。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處自然生態環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產方式、生活習俗以及語言、宗教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標準、人生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等。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等五大類,其風格特征既有***性,也有個性。而且,它們***同形成了自身內在的鮮明個性:講究氣韻與意境;強調風骨與神貌;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追求表現中情感與倫理的結合、滲透;推崇蘊蓄、婉曲;遵守諧調與中和、簡約與適度等。這些美學上獨特的追求,鑄成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固有的風格特征。
壹、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征
中國民族音樂盡管由於不同的民族、地區、體裁、品種、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們都***同地蘊藏著以上特征,並且體現在音樂形態的各個方面。中國民族音樂反映出自身的風格與特征有別於西方音樂,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數千年來以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為基礎的宗法社會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心理素質。壹方面“成教化、助人倫”,旨在維護種種關系;另壹方面受莊禪影響,追求神化出世。勤勞質樸,尊重傳統,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為集體潛意識,滲透在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人們心理、生理、物質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壹種習慣,講究和諧、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樂的創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征表現在音樂的線條、和諧和意境三個方面。
1、線條
中國民族音樂是線狀為主的音樂思維方式,與西方音樂註重立體的聲響效果,通過和聲及多聲思維而構成音樂的框架來表現壹種哲理,音樂上有較豐富的邏輯性等特征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民族音樂以表現曲調為主,屬單音音樂體系,特別留意發揮旋律進行時所能產生的各種變化以豐富單音的內容,其旋律直接生成於詩、詞、曲聲韻的音響色彩,孕育於豐富的各地聲調、腔調、聲腔及方言音韻,多彩優婉,會通於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線條,通過樂音的線性表情顯現,在音樂中常運用音量的控制,樂句的伸縮、樂段的轉換、音色的變化等來表現各種不同的情感與意境。它體現在線條上的美化處理中,壹是對單音的處理;二是旋律進行時的裝飾。
發音的過程是表現為聲的運動過程。在這壹過程中對單音加以藝術化處理,如音量、音色等就使得音樂的線條得以修飾,而成為民族音樂風格的重要體現之壹。中國民族音樂的音並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後使其作直線的任意消失,而是當音發出後,將其進行修飾,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韻味。如民歌、戲曲、器樂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種裝飾,在樂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產生於本位音與稍低或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產生的滑動式的演奏,是壹種表現力豐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波浪式的彎曲狀,形成來回往復的曲線,增加樂曲的韻味。
民族音樂的旋律多以五聲調式為基礎或以五聲為骨幹的調式,在旋律的定向上,都較自然圓滑,在多數的拖音或長音上都不是壹種音高的,它需要加花、變奏等手法來美化旋律,使得旋律進行巾動靜結合、以靜帶動或以動帶靜,使音樂更加生動,旋律線條更加優美。
2、和諧
“樂者,天地之和也”。從古代西周規模宏大用於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典禮音樂起,在長期實踐中而逐漸形成的“集體潛意識”,具有深遠的歷史的延續性。由此,中國音樂千百年來根基於民族的土壤,始終保持著夭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點之神性。這是壹種倫理型的、非邏輯性的。因此眾多的民族音樂作品,多運用變奏、啟承轉合、再現等手法來表現音樂的緩神陳敘、忍耐、而不像西方音樂中講究矛盾沖突主題的對比抗爭。和諧美也就成為我國民族音樂中重要的特征之壹。它具體表現在結構上和表演中。
在民族音樂中,結構上講究均衡、對稱、平穩。如《春江花月夜》全曲在眾多的段落中其結尾均運用合尾的形式,聽起來十分和諧統壹。在民歌中對稱結構的也屢見不鮮。在音樂進行中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構成音樂的相對穩定性而達到壹種音響上的統壹,同時統壹中又有變化等。另外以文武、陰陽、剛柔而形成的整體動態平衡,也使人獲得壹種寧靜心理並產生美的感受。
在我國民族音樂藝術表現中,演唱演奏中要達到情感的體現是“內與外”的有機統壹,音樂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要有內心感受、體驗,通過演唱(奏)來表達,求得情與氣、力與氣的和諧統壹。只有註意保持氣與力的和諧通暢,才能有力地表達出多層的音樂情緒。
3、意境
千百年來,中國民歌、說唱、戲曲、器樂等音樂形式,其表現為對意境的追求。作為壹件完成了的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境界,壹般意境表現在虛和實、講究傳神和悟兩個方面。
虛與實是指作品中音響實體與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術上所形成的虛與實。音樂不像繪畫、雕塑那祥直接描摹表現對象的實體,它要通過個人的技術、修養,對音樂的理解等來表現意境,這就體現出虛與實。在音樂中總包含著某種音樂音響之外的內涵,既有實實在在的音響實體,又有人自身對音樂的感受,要通過聯想而達到的壹種境界。如常說的“聲斷意連,聲斷意不斷,意到音不到”、“意在筆先,筆所未到氣已吞”等。意思是通過音樂中的空白和休止來表現”此處無聲勝有聲”。只有虛實結合,動靜相依,變在其中音樂才具有魅力。
中國民族音樂也非常註重音樂藝術的傳神作用。壹場戲中在音樂的伴隨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種場景,但這種傳神需要壹定的條件,即“悟”。悟是指人的思維經過緊張的運動之後,能夠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有力把握。領悟需要堅實的基本功和廣泛的修養,要擺脫技術的困擾。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播中主要是靠“口傳心授”,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成為民族音樂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觀條件。在民族音樂中,無論是創作、演唱、演奏、還是欣賞,在經過“悟道”而對本質的把握後,才能達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二、中國民族音樂基本風格特征的形成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整體中壹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民族音樂經過了數千年的傳承、發展、演變,形成了***同地美學基礎和藝術範式,包括以“線”狀為主的音樂思維方式,簡約相適、動靜相襯的音樂表達方法,勻稱平穩的節奏安排,均衡對稱的結構原則,逐層對稱的展開手法,以五聲為骨幹的調式結構,與文學、詩歌、語言、舞蹈、戲曲相結合的綜合表現形式等等。概括而言,語言方式、傳統記譜方式以及“寫意”式美學表現思想都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特征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
1、語言方式的影響
中西語言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方各自民族音樂藝術的特質。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聲樂藝術形成的風格特征主要表現在用嗓的方式、聲音的調節、發聲的技巧、語言的特征音樂的風格和審美要求等方面。中國傳統歌曲的旋律走向總是與歌詞聲調走向大致吻合。在口傳文化占主導地位的農耕文化中,人的生存知識、行為規範、審美意趣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頭語言傳承,而歌唱則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行為之壹。聲音的優美與旋律的動聽,成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自古以來的審美理想。中國民族聲樂對音色的選擇,從根本上說也是以中國的語言語音為依據,形成了以漢語語音為基礎的中國民族唱法上的音色特征,並已積澱為壹種穩定的音色審美觀念。與情感表現直露、強調個性化的歐洲聲樂藝術不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更講究蓄、中庸和群體化。“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壹審美標準貫穿於兩千多年以來的中國音樂中。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所特有“潤腔”,也是中國民族聲樂中壹個重要風格特點。在民族歌唱審美活動中,“潤腔”則成為判斷聲樂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審美價值的壹個重要標準。這壹風格在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被稱為“韻味”。潤腔不僅可使歌唱富於韻味,彌補曲調表達情感的不足,達到深刻刻畫人物性格及意境的目的。同時,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民族器樂,由此產生了酷似人聲的管子、二胡,高亢明亮的嗩吶、笛子等樂器及其技法。
2、傳統記譜方式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框架式”記譜形式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音樂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卻壹直沿用著“不精確”的“框架式”的記譜形式。這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背景、人文價值觀、情感表達方式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產物。中國民族音樂本體、人文的若幹主要特征,都與它相關和互為因果,它是中國民族音樂獨特性思維方式的壹種物化顯示。中國傳統的框架記譜法,僅僅是有關傳統樂曲或唱腔的基本音高和基本節奏的輪廓記錄,這樣,反而在音樂的傳承的過程中促使了民間藝人和表演藝術家在音樂形態結構方面的創新,並使他們的藝術表現發揮不出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跨時空的“壹曲多變”和“壹曲多用”的藝術功能。在中國民族音樂中,不同的民間藝術家根據同壹首工尺譜來演奏或演唱曲目,常常會根據個人的心得體會和修養能力,奏(唱)出各種富有新意的不同版本的作品來。因而,同壹首樂譜在不同的演奏家的“打譜”演奏下,可產生不同的作品版本和音樂風格。正是由於這種不精確的記譜形式,才由此而產生了與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相統壹的即興式的演奏風格。《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通過對樂音客觀化時值劃分的擯棄,去掉了束縛演奏(唱)的書面精確記譜,輔以口傳心授,從而使人在演奏(唱)音樂時,更容易通過“忘我”,從而“有感而發”、“自然流露”,進入“天人合壹”的最高境界。
3、“寫意”式美學表現思想的影響
中國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與西洋管弦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中國的民族音樂,意境幽遠,與西方音樂完全不同。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與國畫、書法等中國藝術壹樣,形成了獨樹壹幟的“寫意”風格,充滿感情的流露。如果把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看成是壹幅水墨長卷的話,正是靠旋律自身的分支,並通過音色、音區、織體的變化來展開畫卷。中國的器樂作品受樂器特點限制,大多是以獨奏的形式出現。即使是大型的器樂作品,也是以齊奏為主。要取得樂曲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就需要通過樂器色彩的變化,旋律線條的起伏、樂句的抑揚頓挫等來實現。旋律是中國民族音樂中幾千年來幾乎主宰壹切的要素,與中國其他藝術形式壹樣,***屬“寫意”風格。
中國民族音樂大都是“寫意”的作品,往往用虛擬、含虛的手法表現對象,更註重“神似”。中國民族音樂善於以點代面,以壹代十,擅長以象征性的手段表現樂曲內容。雖不像西方管弦樂那樣豐滿厚重,但卻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