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低沈的音樂

低沈的音樂

音樂是江湖,江湖、門派、勢力之爭從未停止。

當今江湖,流傳著這樣壹幅畫面:音樂app鄙視鏈。

音樂app作為數字音樂時代的平臺,幾乎是所有網民音樂生活的必需品。正因為是壹種必然,在廣大的音樂聽眾中,就“有必要”有壹個有規律、偶爾被鄙視的陌生鏈條——這就是江湖的“規則”。

音樂app鄙視鏈的背後,其實是音樂風格的鄙視鏈。主導音樂app鄙視鏈的不是版權資源的多少,而是背後音樂風格的偏向。QQ音樂作為國內市值第二的公司騰訊的產品,音樂資源最豐富,各種音樂風格包羅萬象,但在鄙視鏈上並沒有超越資源相對匱乏的網易雲和蝦米。究其原因,恰恰是QQ音樂的面太廣,不像網易雲、蝦米那樣聚集了壹批音樂偏好相近的用戶:古典、民謠、搖滾都是他們的菜。相比之下,更受歡迎的酷狗和酷我則被鄙視,而以網絡歌曲為特色的百度和多米音樂則被直接打上了“無人權”的標簽。為什麽演唱會會產生壹連串的鄙視?

音樂江湖自古有之,此風在古代江湖更甚。作為當今音樂鄙視鏈的頂端,古典音樂(古典音樂的定義有很多種,與這裏的嚴肅音樂概念壹致)不僅僅是作為音樂本身而存在,而是作為壹種身份象征,從出生起就被少數人獨享。西方現代音樂之父巴赫本人就是宮廷音樂家,他的音樂主要是為宮廷和教會中的貴族服務的。與巴赫同時代的另壹位巴洛克作曲家亨德爾為當時的新國王喬治寫下了著名的《水上音樂》。

在古代,沒有今天極其發達的媒體系統,古典音樂被局限在劇院和教堂,成為只有少數上層階級才能日常享受的產品。美國經濟學家範布倫曾指出,上流社會的首要特征是沒有勞動。上流社會通過攀比大賽,以炫耀性的休閑和消費來證明自己擁有免於勞動的榮譽,於是古典音樂壹度成為無數貴族附庸風雅的絕佳工具。說到這,有個搞笑的小故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海頓的《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也被稱為《阿斯頓主義交響曲》。這正是因為他在音樂流暢柔和的地方突然設置了壹個巨大的震動,用來喚醒和嘲諷那些在演出中酣睡的附庸風雅貴族。

但是問題來了。過了這麽久,今天我們可以用手機免費聽各種音樂了。聽某壹種音樂並不能達到買壹件價值幾萬的衣服來炫富的效果,流行歌手演唱會的門票也不比古典演唱會便宜。為什麽還有鄙視鏈?

宏偉的音樂廳不是公眾每天進出的地方。

這個問題真的很復雜。首先,音樂風格的身份屬性並沒有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而完全消失。比如,媒介發展後,古典音樂確實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但並沒有消除它的“貴族特征”。法蘭克福文化研究學院學者阿多諾曾堅決反對大眾傳媒傳播古典音樂,認為這損害了古典音樂的質量。古典音樂本身是嚴肅和抽象的,它確實有很小的市場,聽眾中也確實包含了相當壹部分高層次的文化人物。所以“聽古典音樂的人文化水平高”這種觀念是相當廣泛存在的。所以聽某壹種音樂仍然可以是壹種彰顯身份的行為,音樂鄙視鏈的背後是社會地位的對抗。當然也有很多人通過文化身份虛假炫耀,江湖人稱之為“裝怪”。

而且,當我們談到工業時,我們往往會想到大規模的工廠,無數的工人和機器正在裝配線上生產無數相同的產品。事實上,同樣是法蘭克福學派也曾提出過“文化工業”的理論:我們的文化產品逃不出工業化和市場化。出於經濟需要,不斷生產出大量符合大眾口味、迎合市場的音樂,而且和工廠裏的產品壹樣。看似每首歌都不壹樣,其實都差不多。

能得到流行音樂的和聲級數,相當有限。

這種狀態的持續帶來了壹種文化的同質化。美國學者杜威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自然有被重視的需要。如果以此推斷,“加入主流”就會成為平庸的表現,只有突出個性才能獲得價值。由此,不同於流行音樂,各種偏向小眾的音樂都帶來了體現個性的功能。鄙視鏈又出現了壹副鄙視“平庸”的表情。

這是當今音樂界的規則。

武林中,誰不服誰,壹入擂臺就有人看。即使有門派之爭,比武也能解決壹切。但是,音樂江湖,怎麽比呢?即使在辯論中,我們至少可以用壹些邏輯來反駁對方,但音樂這種藝術化的東西,可以說是邏輯所代表的理性所無法企及的,而感性和主體性是天生的兄弟。

至於音樂和江湖是否有區別,著名歌手李榮浩在今年夏天錄制《中國好聲音》時引發了壹場大討論,可以說是對音樂鄙視鏈的正面回應。

整個討論可謂言辭犀利,文筆流暢,金句頻出,鄙視鏈中人。看來音樂的好壞已經決定了。但是,我們常說“屁股決定腦袋”。作為壹個流行歌手,李榮浩不可能承認他賴以生存的流行音樂可以被認為是低級的,他當然也不會認為音樂有好壞之分。相比之下,搖滾音樂人鄭鈞在《今晚九點見》節目中直言“排行榜上的歌對我來說都是屎”,“好壞的標準都沒有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難想到,如果李榮浩承認音樂有好有壞,他的音樂或許可以用“狗屎”來形容,但如果他不承認,他可以用“只要有人喜歡就好”來形容。

那麽,在音樂的江湖中,有好壞之分嗎?

這不僅僅是壹個簡單的撕裂,這本身就是壹個哲學問題。李榮浩在微博中直接上升到了“藝術水平”。從古至今討論藝術的哲學家和文化研究者,遠比李榮浩更有發言權。這麽問吧:如果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那麽審美的意義何在?從小在教育中不斷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有什麽意義?李榮浩的演講濃縮了人類對藝術和美的所有想法,並立即徹底否定了它們。

李榮浩用來支持他的觀點的最有力的論據是,藝術水平是否有壹個客觀的標準,壹個可以用“線”分開的標準。那麽,有嗎?

首先,李榮浩的論述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他上升到了藝術,討論的對象是感性的,但他尋求的是壹個客觀的、可量化的標準,屬於理性的範疇。要知道,沒有客觀可量化的標準,不代表沒有標準,沒有標準答案,也不代表沒有答案。

記得在壹次藝術史課上,白發蒼蒼的外教先是從教室的壹頭往講臺上拉了壹根卷尺,感嘆壹幅“傑作”的偉大;說到現代藝術,他發布了壹張尿壺的圖片,說:“這就是藝術,好好享受吧。”(這是藝術,欣賞吧。)

?(杜尚藝術作品《春天》)

他當時說,藝術從來不是壹種具體的形式,而是壹種觀念,這首先決定了它能不能被稱為藝術。所以藝術是依附於精神的,而不是依附於感官的。深層的精神享受可以稱之為美感,感官享受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快感。

回到音樂,聽壹首歌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是在追求美還是在追求快感?這首歌真的有內在精神和創意嗎,除了“好聽”我還能感受到嗎?命運交響曲觸動了我們,不是因為它刺激了我們的感官,而是因為我們在音符的流動中觸動了藝術的核心。壹首流行歌曲能被稱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它好聽,而是因為它真的能給我們的精神帶來壹些東西。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不壹樣的,同樣的作品帶來的當然是不壹樣的人,而如果我們承認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那麽藝術當然也不會有高有低。

那麽,到底是誰在誤導誰呢?

音樂的江湖確實有高低之分,但這與門派無關。小和尚打不過張三豐,也不會讓少林被武當鄙視。每種音樂風格都有大師和菜雞。既然藝術不是任何形式的,那麽抓住了藝術的核心,每壹種形式都可以成為好東西。

江湖太多,妳在鄙視鏈裏得到的只是形式限制的品味和層次。武林高手不會被門派的招數所限制,而是默默聚集數百高手登頂武林;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不會因為是其他風格的音樂就拒絕聽,更不會鄙視。反而會不斷拓寬自己的音樂邊界。因為他愛的不是音樂的形式,而是音樂的核心,這才是真正的對音樂的愛。

古典的人看不起爵士的人,爵士的人看不起搖滾的人,搖滾的人看不起流行的人.....諸如此類,只會讓我們對音樂的理解越來越簡單,藝術修養越來越淺薄。音樂成了獲取身外之物的工具,卻遠離了我們的內心。

鄙視音樂應該是有鏈條的,但應該被鄙視的是真正的爛音樂,而不是任何風格的音樂。不要理會那些虛偽的音樂人,讓我們真正用心去感受什麽是音樂,什麽是藝術。

朋友們,在音樂的江湖裏,不要太江湖。功夫好,相信妳心裏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