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世界是壹個多民族音樂文化的絢麗多彩的大世界。中華民族是這個博大世界中令人驕傲和自豪的民族,他用獨具風格特色的音樂形式為整個音樂世界增添了迷人的光彩。 中國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東方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形成了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和汗水的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漫長的藝術長河裏,音樂藝術也如漫山遍野絢麗的百花,美不勝收。中國音樂文化歷史可追溯到距今已有8000 年的時代,早在奴隸社會就有對最初的民歌的記載:“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這些證實並說明了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的早期民歌。
我國最早的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及屈原創作的《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大量類似於歌曲藝術的說唱藝術都是中國民族聲樂的源泉。
堯帝時代就有了較完整的歌曲,如“ 六代樂舞”。當時的歌唱,只是詩歌、音樂、舞蹈為壹體的綜合藝術,而不能完全定性為藝術形式,直到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才真正成為壹種較為完善的藝術,成為各個時代人們喜愛的藝術活動。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出現了許多從事歌唱的職業歌手。如: 戰國時代最傑出的歌唱家和聲樂教師—秦青。他的歌聲能傳遍四野,振蕩林木,著“遏雲諳” 。又如,戰國時代韓國傑出的女歌唱家—韓娥,她的歌聲“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形象地描繪出高超的演唱技術和較高的歌唱水平。
到了元、明、清這三個時期,出現了較多的歌唱論著。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論》,明朝的昆曲之父魏良輔的《曲律》,清朝徐大椿的(樂府傳聲》等等從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發展中的文獻中得知,中國古代的歌唱藝術主要是以傳統曲藝、戲曲和民歌為主。
漢代是我國民歌的壹個發展高峰,出現了掌握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的機構— 樂府,使歌唱藝術走向了專業化。有很多的民歌廣為傳唱,流傳至今,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隨著南北經濟的貿易來往以及文化交流的繁榮,到了唐朝出現規模較大的歌舞形式。“唐代大曲”出現了政府音樂機構和宮廷音樂機構,出現了專業化的戲曲演唱機構—梨園。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宮廷內相繼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值得壹提的是,清朝時期,說唱音樂得到了蓬勃發展和升華,使得音樂形式逐步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民歌從內容到形式上也得到了完善。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我國現代音樂文化得到真正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揭開了中國音樂發展史上新的壹頁。“五·四”運動之後,出現了壹大批由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從事專業音樂創作的群體,從他們的作品中不僅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同時也代表了人民群眾的進步思想。在這方面影響較大的作品有: 蕭友梅的《問》、《“五· 四”紀念國歌》 等。蕭友梅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是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人。他創辦的音樂教育機構為我國培養了許多的優秀聲樂人才,如: 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藍,男中音歌唱家斯義桂等。他創作的聲樂作品為以後我國歌曲創作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五·四”這個時期,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在受歐洲藝術歌曲的創作的影響下,得以蓬勃發展。除蕭友梅之外,留學美國的黃自,留德的趙元任及劉雪庵等回國後,開始運用和聲及作曲技法,對我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他們將中國文人的浪漫氣質融入到藝術歌曲的創作之中,並湧現出《大江東去》、《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優秀的聲樂作品。
抗日戰爭時期,是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的繁榮時期。此時的作曲家們在民族風格的寫作上開始了多方面的嘗試,產生了多樣的藝術手法和個性特征。如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劉雪庵的《長城謠》、陸華柏的《故鄉》、冼星海的《做棉衣》、《黃河大合唱》、夏之秋的《思鄉曲》、賀綠汀的(嘉陵江上》、鄭律成的《延水謠》,這些作品都是抒情歌曲中的佳作。
我國藝術歌曲的興起,促進了聲樂表演藝術的繁榮。從2 0 世紀上半葉起,我國專業聲樂教育得以興起和發展,由北京、上海率先成立各種音樂社團。在這種新形勢的影響下,北京、上海又率先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上海美專音樂系和上海大學音樂系等。專業聲樂教育機構的成立,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如中國聲樂四大名旦: 黃友葵、郎毓秀、喻宜首、周小燕。
到抗日戰爭結束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在民族民間音調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並取得顯著的成效,這些作品有丁善德的《瑪依拉》、四川名歌《槐花幾時開》、黎英海的《嘎俄麗泰》、塔塔爾族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吳祖強的(燕子》。還有壹些體現民族風格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二月裏見罷到如今》、《牧馬之歌》《巖口滴水》。另出現了部分電影抒情歌曲,如《送別》、《草原之夜) 等。這些作品成為我國音樂學院和師範院校音樂系聲樂教學的的盆要教材,至今在聲樂教學中使用。
在“文化大革命”即60年代末到70年代期間,我國的藝術歌曲在民族音調的基礎上,創造了既有莊重巍然之勢,又有親切細膩之情的旋律。藝術形象實有光彩,灑脫舒展,這些作品有《伐木工人歌》、《千年的鐵樹開了花》、《我為祖國守大橋》、(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回延安》、《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紅星照我去戰鬥》,這些作品開拓了後來中國藝術歌曲的新風。
進入80年代以後,我國的聲樂藝術有了飛躍性的提高,以喻宜茸、周小燕、沈湘等為代表的卓越的聲樂教育家,分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為國內外歌壇輸送了眾多在國際比賽中獲大獎、具有高超演唱技巧和藝術修養的優秀歌唱家,如: 女高音王秀芬、胡曉萍、迪裏拜爾、麽紅等; 女中音關牧村、梁寧; 男高音: 程誌、張建壹、劉唯唯等; 男中音: 廖昌永、袁晨野、吳哲銘等等。他們得到了國內外聲樂界的公認。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藝術歌曲創作在思想、內容、題材、風格、藝術創意、作曲技法、和聲織體,以及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較之民間歌曲和通俗歌曲,更具有自己的規模和相對穩定的模式,並對我國藝術歌曲的繁榮和昌盛,進行著不懈的探索和開拓。同時,又推動著我國聲樂表演和聲樂教學在技術上和藝術上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在聲樂表演和教學方面,借鑒國外聲樂教學成功的經驗,開闊我國聲樂教學視野,促進歌曲創作在手法、風格上的變化,湧現出以《祝酒歌》、《我愛妳中國》和以《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代表的兩種風格的創作歌曲。這些作品不僅是創作者們思想、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也是時代精神的再現。
隨著我國聲樂教學與國外聲樂教學交流的進壹步加深,促進了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使得我國音樂家在聲樂發展史、聲樂攀礎理論、聲樂教學、歌唱心理學、語言學、聲樂美學歌唱的二度創作、作品研究及流派、風格等多種層次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聲樂藝術從感覺和經驗教學的階段,逐步走向更科學、更完移的高級階段,為培養優秀聲樂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