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上遊南岸,東經101°49'-102°37',北緯23°05'-23°27'之間,東西最大距離81公裏,南北最寬處40公裏,國土面積2057平方公裏。縣境東面和南面分別與元陽縣和綠春縣接壤,北面與石屏縣隔紅河相望,西鄰思茅市墨江縣,西北面與玉溪市元江縣相連。境內居住著哈尼、彜、漢、瑤等27萬各族人民,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占75%,占全國哈尼族人口的15.5%。
縣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紅河繞縣境北緣奔流而過。境內地勢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積為山地,壹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最高的山是東南部的麽索魯瑪大山,主峰海拔2745.8米,最低點為東北邊緣的曼車渡口,海拔259米。年平均氣溫11.2-23.4°C,立體氣候較明顯,有"壹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之說。降水量懸殊較大,北部低山河谷地帶為700-900毫米,南部山區為1500-2000毫米,全縣年均降水量1340毫米。常出現冬春少雨易幹旱,夏秋多雨,時有山洪發生的現象。
紅河縣地處雲南省紅河西南部,紅河中遊南岸。東接元陽縣,南連綠春縣,西與元江縣、墨江縣接壤,北與石屏縣隔紅河相望,地處三地州六縣接合部。全縣土地面積2019平方公裏,縣政府駐地迤薩鎮,距州府蒙自146公裏,距昆明318公裏。
紅河縣漢代屬益州郡勝休縣,明代屬臨安府的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溪處甸、虧容甸土司區。民國時期推選區鄉制設石屏縣第六區,區、鄉制與土司制長期並存。1950年設紅河縣,1957年隸屬紅河州。
地理特點
紅河縣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區的南緣和哀牢山余脈地區,境內群山起伏,河谷狹窄,地勢中部高,南北低。整個區域除北部紅河谷地有幾個面積狹小的河谷沖積小盆地外,96%以上的面積為山地,壹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最高海拔2745.8米,最低海拔259米。紅河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由於群山起伏,地形復雜,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全年平均氣溫20.9℃,年降雨量945.3毫米,森林覆蓋率14.2%。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山區,其中阿姆山有森林面積41.27萬畝,已被省政府批準列為自然保護區。縣城內主要動物有蟒蛇、懶猴、黑冠長臂猿、馬來熊、金錢豹等。
縣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紅河繞縣境北緣奔流而過。境內地勢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積為山地,壹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最高的山是東南部的麽索魯瑪大山,主峰海拔2745.8米,最低點為東北邊緣的曼車渡口,海拔259米。年平均氣溫11.2-23.4°C,立體氣候較明顯,有"壹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之說。降水量懸殊較大,北部低山河谷地帶為700-900毫米,南部山區為1500-2000毫米,全縣年均降水量1340毫米。常出現冬春少雨易幹旱,夏秋多雨,時有山洪發生的現象。
所產植物
全縣土地面積308.5萬畝,是發展山區經濟的重要物質條件。歷史上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林木種類繁多,且多為闊葉林,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野茶樹、大樹杜鵑等十余種。紅河大翼橙,四季常綠,果實如球,是柑桔起源中心在中國的鐵證。但近數十年來,由於人口增長,生產生活活動頻繁,森林面積有所減少。全縣有大小河流20余條,組成南北兩個水網,水資源可觀:地下水出水量約4億立方米,全縣人均占有水量為全國平均值的2倍,但開發利用率還相當低。境內礦藏有銅、鐵、鉛、石棉、石膏、大理石等,以非金屬礦為主,尤以石膏為冠。野生動物種類較多,其中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的亦不少。野生藥用植物很多,盛產的有楊梅皮、枳實、何首烏等。主要植物有雲南松、思茅松、油杉、桅木、樺木等。金屬礦藏有銅、鉛、鋅、鐵、鉬、沙金,非金屬礦有石膏、石棉、大理石、花崗石、水晶石、矽石。縣內有大小河流20余條,主要河8條,分屬紅河水系、李仙江水系和藤條江水系,全年地表水徑流量12.66億立方米,地下水徑流量4.03億立米,水能資源蘊藏量19.78萬千瓦,可開發容量8.2萬千瓦。
歷史
紅河縣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少數民族先民就在境內的土地上生息。唐(南詔)時,有官桂思陀部、鐵容部等部落崛起,隸屬於南詔通海都督府。宋(大理)時,被列入"三十七部蠻",屬秀山郡。元代,先後隸屬於和尼路和元江路,其間曾設落恐萬戶、溪處副萬戶,屬南路總管府,推行羈縻政策。明朝洪武年間,正式在境內建立世襲土司制度,分別封設虧容甸、思陀甸、落恐甸、溪處甸、瓦渣甸和左能甸6個長官司,均屬臨安府,為雲南邊疆諸縣土司較多的地區之壹。從清代直到民國時期,除迤薩、浪堤等地屬元江府(州、縣)管轄外,其他均為土司區域,先後隸屬臨安府和建水、石屏州(縣)領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在中國***產黨領導下,於1951年5月建立縣人民政權。從此,各族人民結束被奴役的歷史,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7年前,屬蒙自專區和紅河哈尼族自治區;1957年後,屬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2000年,全縣有13個鄉、1個鎮、91個村委會、826個自然村。縣城迤薩鎮,在清朝乾隆以後就逐漸形成集鎮,是江內外物資集散地,也是滇南著名的僑鄉。縣人民政府建立後,縣治壹直設在這裏。
素稱
紅河縣素有"僑鄉"之稱,而華僑和歸僑、僑眷又多集中在縣城迤薩鎮,在國內外均有壹定影響。清光緒年間,境內有人開始到越南的萊州和老撾的瑯勃拉邦山區經商。清宣統末年(1911年),迤薩舉人冉師孔(學泗)率先走通老撾川壙的商路。其後,安邦村邵恒泰第壹個到老撾僑居下來。民國年間,壹度出現“下壩子”和“走煙幫”的熱潮,迤薩漢人紛紛組織馬幫輾轉異國他鄉經商、不少人先後在老撾、越南、泰國僑居,成為第壹代華僑。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南、老撾當局反華排華,許多僑胞淪為難民,他們迫於生計,陸續移居歐美、日本。紅河縣華僑現分布在亞洲的老撾、越南、泰國、緬甸、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法國、瑞士、聯邦德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的多哥等世界五大洲的16個國家或遷居祖國的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至今全縣有872戶3557人僑居各國,國內歸僑、僑卷808戶3405人。廣大華僑在僑居國不亡自己是炎黃子孫,他們堅持正義,愛國愛鄉,對當地人民以誠相待,友好相處,***同建設家園,為促進中外物資、文化交流,發展愛國統壹戰線作出了貢獻。
清朝時期,在漢族聚居的迤薩、浪堤、大羊街等少數村寨設有幾處義學、書院和私塾。民國以後,民間辦起壹批學校,培養了壹些人才。但由於學校少,人民群眾生活困難,加之受世俗觀念束縛,少數民族子女入學者甚少,廣大農村文盲充斥。建縣後重視教育,采取多種形式辦學,學校逐步增多,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至2000年,全縣***有小學177所,在校學生3萬余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90%以上,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中學14所,在校生5300人;各級各類教職工1982人;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5.4%,基本實現普及六年義務教育。
民間文學
境內民族民間文學蘊藏豐富,民族歌舞頗具特色。哈尼族舞蹈《捉泥鰍》、《棕扇舞》登上首都北京的文藝舞臺,頗受稱贊。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出現了壹些成果,《阿紮》、《出嫁歌》、《狐貍和他的朋友》等哈尼族、彜族民間故事和風俗詩歌獲得省的獎勵。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日益活躍,被譽為"歌舞之鄉"的垤施、洛孟彜族音樂舞蹈,得到省內外觀眾的贊譽。
概況
紅河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南岸。總面積2034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迤薩鎮。郵編:654400。代碼:532529。區號:0873。拼音:Honghe xian。
行政區劃
紅河縣轄1個鎮、12個鄉:迤薩鎮、甲寅鄉、寶華鄉、洛恩鄉、石頭寨鄉、阿紮河鄉、樂育鄉、浪堤鄉、大羊街鄉、車古鄉、架車鄉、垤瑪鄉、三村鄉。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1951年設紅河縣。元江下遊為紅河,故名。
2000年,紅河縣轄1個鎮、13個鄉:迤薩鎮、猛龍傣族鄉、甲寅鄉、石頭寨鄉、阿紮河鄉、洛恩鄉、寶華鄉、樂育鄉、浪堤鄉、大羊街鄉、車古鄉、架車鄉、垤瑪鄉、三村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762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違薩鎮 15953 猛龍傣族鄉 13674 甲寅鄉 23239 寶華鄉 21684 洛恩鄉 22006 石頭寨鄉 14655 阿紮河鄉 34554 樂育鄉 21797 浪堤鄉 25774 大羊街鄉 18006 車古鄉 10608 架車鄉 17909 垤瑪鄉 13673 三村鄉 14095
2001年,全縣轄1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迤薩鎮、甲寅鄉、寶華鄉、洛恩鄉、石頭寨鄉、阿紮河鄉、樂育鄉、浪堤鄉、羊街鄉、車古鄉、架車鄉、垤瑪鄉、三村鄉、猛龍傣族鄉。
2005年,紅河縣撤銷迤薩鎮和猛龍傣族鄉,設立新的迤薩鎮。
2021年4月,紅河縣入選2021第二屆中國文化百強縣。
2021年1月,2020年鄉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排名發布,紅河縣位列第416名。
2019年8月,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紅河縣在列。
2019年3月,紅河縣上榜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15年3月,紅河縣獲得第三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