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嬋娟的出現對所在屈原這壹人物形象展示全劇的矛盾沖突有什麽作用

嬋娟的出現對所在屈原這壹人物形象展示全劇的矛盾沖突有什麽作用

歌劇《屈原》是壹部根據郭沫若先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的六幕大型歷史歌劇。劇作家為韓偉,作曲家是施光南先生。歌劇《屈原》講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因極力主張變法圖強,連齊抗秦,遭到親秦的南後和秦國密使張儀的陷害,被楚懷王疏遠並放逐的歷史故事。無情地鞭撻和嘲諷了貴族及背叛者的虛偽、昏庸與腐朽,謳歌了屈原、嬋娟為代表的愛國者不屈不撓的鬥爭意誌,壯懷激烈的高尚氣節和風骨。任何成功的歌劇,都離不開劇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屈原》的成功同樣也具備了這個特點。雖然劇中主人公是屈原,但作為屈原精神的補充,作者虛構了另壹位女性人物——嬋娟。在作品中是最有詩情的,是道義美的形象化。在歌劇《屈原》中,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將大量心血投入到對嬋娟的創作上,不惜耗費濃筆重墨著重刻畫嬋娟這個人物,為其量身定制了三個唱段尤為精彩。嬋娟是屈原的侍女,她美麗、純潔、善良,雖是侍女,卻能做到愛憎分明、貧賤不移。她理解屈原內心的痛苦,斥責宋玉的虛偽、背叛,最後她在為先生飲下毒酒貢獻年輕生命的義舉中完成了對“橘樹”人格的追求。通過音樂與劇情的融會以及女高音深情華彩的詠嘆,勾勒出嬋娟從壹個心懷正義的侍女逐漸演變成甘願為真理和正義勇於犧牲的英雄思想和性格發展脈絡。

據此,筆者根據歌劇的演繹和嬋娟心路歷程的發展狀況,可把角色的唱段概括為三個時期,即:萌芽期、蛻變期與升華期。

壹.萌芽期——《橘頌》中嬋娟的音樂形象

《橘頌》的歌詞來源於屈原的《九章·橘頌》。它借橘樹的花之潔白、果實之芬芳與根之秉性堅貞、獨立不移的美好質地,象征了屈原及嬋娟品質高潔、忠貞不移的愛國之心和美好情操。《橘頌》壹辭既是屈原的精神寫照,又是本劇的主題所在。

在歌劇第壹幕中出現的屈原、宋玉與嬋娟的三重唱《橘頌》的音樂表面上似乎屈原當時在以《橘頌》來贊美宋玉。實際上,後來事實證明,宋玉在先生危難的時刻背叛了自己的誓言,他只是壹個背信棄義、賣身求榮的卑鄙小人。而真正秉承屈原精神的則是屈原身邊的侍女——嬋娟。她真正做到了獨立不倚、忠貞不屈、為了信仰矢誌不移,這也正是《橘頌》所贊頌的屈原與嬋娟身上所***有的高貴品格。

此曲可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為呈示部,由屈原(男中音)獨唱。歌劇第壹幕中,屈原撫琴而坐,漫聲歌吟。歌曲從慢速中弱起,五聲音階的旋律在悠緩的節奏中舒緩的波動著;第二樂句速度不變,只是節奏、旋律比上壹句激越、高昂,最後收至在主音上。這壹樂段充分表達出屈原對橘樹潔白的花朵,燦爛的果實,清新的香味及它堅定不移的高貴品質的由衷贊美。其配器部分由倍大提琴和歌聲相呼應,從而突出與琴歌風格類似的伴琴吟誦式效果。

第二部分為展開部,由嬋娟(女高音)與宋玉(男高音)的二重唱。在這壹展開部中,音樂將前壹部分的素材充分展開,突破前面五聲音階的形式,在中國民歌的音調基礎上,使得調性調式更加復雜,富於表現力。男聲與女聲兩個聲部彼此交錯起伏,速度逐漸加快,情緒也越來越激動。但由於當時屈原贊美的是宋玉,所以嬋娟的女高音聲部多處於襯托的地位,女高音的旋律線條始終跟隨著男高音的旋律線。因為當時二人是屈原的學生***同接受先生的教誨,而且兩人都表現得非常堅定,因而女高音的音樂個性並沒有突現出來。

第三部分為再現部,為屈原(男中音)宋玉(男高音)嬋娟(女高音)的三重唱。這壹再現部分中,旋律線條悠揚、綿長,而音樂中較多出現了由低向高奮進的大跳、長音,從而既表達出歌唱者內心的壹種向往與渴望。同時又充滿著屈原對青年壹代的祝福與期待之情,期望他們能像橘樹壹樣品行高潔、意誌堅定,追求真理與日月同輝。而且女高聲部在旋律上方音域的支撐,使得整首歌曲聽起來流暢、親切,聲音更加豐滿、厚實。而後面的高潮部分則充分地顯示出女高音明亮、高亢、純凈的音色,堅定明亮的聲音則突顯了她光明磊落、忠貞不屈的性格,從而與宋玉的卑鄙怯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橘頌》這壹音樂既表現出整部歌劇的主題思想,也可作為嬋娟的主題音樂來看待。在歌劇結尾處嬋娟為真理獻身後,《橘頌》音樂再次響起,從而歌頌了嬋娟高潔的品格,表明了作曲家是把《橘頌》作為嬋娟的主題音樂來表現的。嬋娟這壹人物形象的詩意補充,是合二為壹***同塑造了橘樹這壹音樂形象的。而在歌劇第壹幕中《橘樹》中的嬋娟還只是壹個天真爛漫,聽從先生教誨的少女,在此處只是壹個模糊的音樂形象,也就是說她的愛國思想在此僅處於壹個萌芽階段。但正是此時的形象基石,烘托了整部歌劇的主題思想。

二.蛻變期——《夜空中銀河低垂》中嬋娟的音樂形象

此是歌劇中嬋娟的壹個很重要的詠嘆調,也是整部歌劇中所占比重較大的壹個唱段,對於刻畫嬋娟的音樂形象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此曲可分為A、B兩部分,而每壹部分又可細分為A1A2、B1B2兩小部分。A部分是從“夜空中銀河低垂”至“先生啊…心相隨”。而A段的A1(從“夜空中銀河低垂”至“淒涼更鼓聲聲悲”)中的歌詞多為壹些情緒低沈的詞語,再加上節奏的緩慢、旋律線條的下墜帶給人們壹種淒涼、無助的感覺。此時,嬋娟的語言中無處不表現出她豐富的內心情感和細微的心理變化,從而使人感到嬋娟的孤單無助,但隨之對先生的敬仰卻給予她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得內心的懼怕都化為了對惡勢力鬥爭的勇氣。

而B段的的B1(從“啊!想起來多少次”至“風冷人不歸”)中歌詞對應變為了“燈火徹夜明”、“激情的心潮逐江濤”、“風冷人不歸”。而演唱時最初多為沈思中的自言自語,聲音深情親切、悲而不傷,哀而不怨。但語氣逐漸由婉轉到激動,由低落到昂揚,尤其是唱到“漫步在大江畔,激情的心潮逐江濤,風冷人不歸”這壹句時,將情緒推入了壹個新的高度。而後隨著思緒的壹步步推進,情緒更顯激昂,給人壹種大氣磅礴、不畏險阻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見,A段的A1和B段的B1部分旋律線條基本相似,主要變化體現在B1在A1的高音基礎上將節奏處理得更緊密些,歌唱起來也更加口語化壹些。這兩部分也多以表達嬋娟對屈原的緬懷、思念之情。

而A段的A2(“先生啊…心相隨”)與B段的B2(“先生啊…獻妳壹腔深情的淚”)這兩部分的處理則是B2模仿A2的節奏。在調整了音區的情況下層層模進,調式的不斷更叠意在烘托情緒,使得感情更加飽滿,情緒更加昂揚,意誌更顯堅定,從而表明了嬋娟誓要向惡勢力鬥爭,絕不屈服,願追隨先生而去的壹種堅定的信念,同時也使得嬋娟此刻對屈原的贊美與謳歌之情達到了高潮。

從以上可以看出,嬋娟的音樂形象已經有了質的變化。《橘頌》中嬋娟只是壹個模糊的音樂形象,而此時,通過這首《夜空中銀河低垂》,觀眾卻看到了壹個破繭成蝶的音樂形象。此首音樂表現出嬋娟誓死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不肯向惡勢力低頭的叛逆。這也表明了嬋娟的內心理想已從最初的萌芽階段發展蛻變成了願為真理而獻身的英雄。同時,在此表明嬋娟的內心願望,也為隨後的劇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進壹步闡釋了歌劇最後壹幕嬋娟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原因。

三. 升華期——《離別的歌》中嬋娟的音樂形象

《離別的歌》是嬋娟三首詠嘆調中最為重要的壹段,是將嬋娟人物形象得以升華的關鍵。在這首詠嘆調中,表達了嬋娟對能代替屈原而死的快樂和滿足,臨死前對先生的感佩之情及報效祖國的誌願。那如泣如訴、哀婉動人的音樂扣人心弦地唱出了美的毀滅和悲劇驚心動魄的力量,使得嬋娟在觀眾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本唱段可分為A,B,C三部分。

A段從“先生啊,別悲傷”至“有先生就有楚國”。在A段音樂中,開始是引子部分,節奏較緩慢,嬋娟先是安慰先生不要悲傷、難過。劇中切分節奏的運用,增強了旋律的悠長、婉轉,又符合嬋娟此時氣若遊絲的感覺。進入正題後,第壹樂段在G大調上,嬋娟開始用她那甜美、明亮的音色體現出對過去生活美好的回憶以及對屈原的衷心感佩之情,音色要甜美、明亮,氣息要飽滿、流暢。引子帶有壹定的宣敘性,多用說的感覺來唱,語言要親切,是歌唱性與宣敘性的融合。作曲家用弱起開頭,長音結束,尤其是句中切分節奏的運用,增強了旋律的悠長婉轉,又符合嬋娟此時氣若遊絲的形象。而到了“我幸運地跟隨妳”之後,節奏變得更加復雜,語氣也突顯急促。調性轉為同名小調,伴奏織體也由三連音代替前面的十六分音符。這段表明的是嬋娟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及由此生發的替屈原而死的快樂和內心滿足。而到了“用微薄的生命代替妳寶貴的存在,有先生就有楚國”這壹句,每隔壹兩個小節就休止,每唱幾個音就換氣,節奏漸快而淩亂,伴奏部分也時斷時續,從而形象地刻畫出嬋娟力不從心而又非常急迫的想要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壹種表現。而“有先生就有楚國”這句更是跨躍了壹個七度,唱出了全曲的最高潮,從而極大的宣泄出嬋娟的內心情感,使人感受到她內心逐漸增強的勇氣和決心。

而在A段與B段之間,作曲家在重唱中使用了宣敘性的旋律,通過兩者之間的對比與語氣的變化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抒情效果。B段使用了A段的材料,嬋娟先是用壹首甜美、明亮的詠嘆調表達出她對先生的感佩之情以及願為先生而死的幸福快樂之後,屈原以壹句宣敘調將音樂銜接起來,並運用復調的手法配上嬋娟重復性的演唱,達到了很好的低音襯托效果。既表現出嬋娟情緒的高漲和屈原的內疚、痛惜之情。又使得音樂更加哀婉動人、如泣如訴了。

C段音樂素材是A段引子部分的變化重復。在這壹部分中,作曲家為了突出嬋娟即將來臨的死亡特征,有意識的將旋律處理成時斷時續的形式。演唱時音色不宜太亮,氣息不宜太飽滿,樂句也要處理的似斷非斷、似連非連才能更好的表現出嬋娟的生命即將終結,樂隊的伴奏多采用行進般的織體,仿佛在為嬋娟送別。尾聲部分將引子發展為重唱,在反復訴說自己的心誌,相同的材料重復兩遍後,嬋娟最後在“真幸福,多快樂”的呢喃聲中倒在了先生的懷裏。唱段以最弱(ppp)的微弱音響在g小調主和弦上結束。而最後時刻壹句句“嬋娟”的呼喚更是讓人肝腸寸斷,從而表達出屈原心中深深的內疚和悲傷。

這壹唱段將嬋娟的形象塑造的既崇高又悲壯,使人長久沈浸在悲痛惋惜之中。既痛惜英雄式人物的離去,又被其甘願犧牲自我的精神所深深感染,從而也喚起了觀眾的“崇高美”與“悲劇美”的審美體驗,面對美好事物的毀滅,使得觀眾的心聲與屈原達成了***鳴:“雷啊,妳閃爍吧!風啊,妳鼓動吧!把壹切罪惡的東西都毀滅吧!”此刻,“橘頌”主題音樂再次響起,從而深化歌劇的主題思想,使得嬋娟這壹人物形象塑造得以完美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