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出處: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譯文:常常聽說湘水的神靈,善於彈奏雲和之瑟。美妙的樂曲使得河神馮夷聞之起舞,而遠遊的旅人卻不忍卒聽。
那深沈哀怨的曲調,連堅硬的金石都為之感動、悲傷;那清亮高亢的樂音,穿透力是那樣強勁,壹直飛向那高遠無垠的地方。
當如此美妙的樂曲傳到蒼梧之野時,連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靈也為之感動,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長在蒼梧壹帶的白芷,在樂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樂聲順著流水傳到湘江,化作悲風飛過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終聲寂,卻沒有看見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煙氣消散,露出幾座山峰,山色蒼翠迷人。
樂器:瑟,中國古代的撥弦樂器。形狀似琴,有25根弦,粗細不同。每弦瑟有壹柱,按五聲音階定弦。古時,瑟常與箏和笙***奏,最早的弦有50根。
2.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出處:唐·杜甫《贈花卿》。
譯文:錦官城裏的音樂聲輕柔悠揚,壹半隨著江風飄去,壹半飄入了雲端。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天上有,人間裏哪能聽見幾回?
樂器:絲,弦樂器。管,管樂器。管樂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
3.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出處:唐·李賀《李憑箜篌引》。
譯文: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起來不再飄遊。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
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昆侖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樂聲直沖雲霄,沖上女媧煉石補過的天際。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幻覺中仿佛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樂器:箜篌,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4.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壹萬重。
出處:唐·白居易《夜箏》。
譯文:明凈的月色中,壹雙紫袖輕輕地在紅弦上飛舞,女子信手彈著自己的心事。忽然弦聲凝絕、柔指輕頓,那片刻的寧靜又訴說出千萬重的深情。
樂器:箏,漢族彈撥樂器。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壹直深受大眾喜愛。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弦,後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壹弦。
5.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壹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出處: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譯文:蜀僧懷抱著綠綺琴,來自遙遠的峨眉山。為我隨意揮手壹彈,如同聽到萬壑松聲。余音裊裊,匯入霜天鐘聲,我心清靜,如經流水洗過。不知不覺,暮色籠罩青山,秋雲黯淡,布滿黃昏天空。
樂器:琴,七弦無品的古老的撥弦樂器。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