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80、90後對於華語樂壇的印象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當時華語樂壇可謂是生機勃勃,神仙滿天飛的時代,而現在人們再聽新的專輯時卻沒有了過去的感覺,好像華語樂壇的輝煌早已過去,現在已經走向衰敗了。是什麽原因導致了現在這樣的局面?
現如今人們都更追求快速的利益變現,歌手不再像以前壹樣精心打磨歌曲如果想做出壹個好的作品,音樂人們自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創作歌曲,但是他們也需要掙錢。而如今在許多平臺上,人們可以免費聽歌曲,不像以前還需要去購買唱片才能聽,而且人們也忽視了版權問題,各種盜版歌曲滿天飛,因此許多音樂人基本上無法掙錢。過去,音樂家和音樂公司可以通過出售唱片、磁帶和光盤來賺錢,但現在情況不同了。沒有人願意花錢買歌曲。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們沒有音樂本身帶來的經濟收入時,這也是對音樂生產的打擊,他們失去了創作的力量。所以造成了如今許多優秀的歌手工作重心在於加各種商業演出和不同的演出。他們基本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發哦參與高質量的音樂制作。包括之前很有名氣的華語樂壇歌手,現在也是通過參與各種綜藝節目來賺錢,而不是去搞創作。
制作歌曲渠道多樣化,非專業的人也能在網絡上發表自的歌曲,樂壇作品魚龍混雜現在,由於科技的發展,創作歌曲的渠道多種多樣。以前,在錄制歌曲的時候,需要錄音室和專業的設備,但是現在,許多歌曲可以直接錄制在手機或者電腦當中。而且後期也不需要專門請人去做,直接可以用軟件進行處理,但技術差的制作人太多,制作的音樂基本上也都不是什麽好音樂,更不用說現在公眾審美觀的不斷提高。所以總的感覺是整個流行音樂世界的情況正在惡化。
還有大量的口水歌也在占據音樂的市場。這些歌曲本身深度不夠,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但是卻反反復復在網絡中播送,給人“洗腦”。
現在的時代是“流量時代”,粉絲的重心更偏向歌手本身而非作品,導致了作品的低質化目前,華語樂壇音樂發展模式已經相對“快餐化”,並且非常商業化,盡管香港和臺灣的以前的流行音樂也非常商業化。但他們仍然是優秀的,以前的音樂人是非常精心潤色他們的專輯。那些不能寫歌的人也會請專業人士去替他們寫。而且專輯的制作也是找的專業人才,所以效果還是不錯的。而現在的音樂人很喜歡博人眼球,要麽提倡什麽音樂多樣性,改編古典歌曲,要麽演唱和別人同樣的歌曲,所以導致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麽可以稱之為“經典”的作品。
此外,音樂人的才能越來越不突出。而不成熟的音樂發展模式還在不斷繼續,加上現在是“流量時代”,最終導致了這壹現象。而且音樂排行榜上的大多數歌曲都是粉絲們為了自己的偶像數據給刷上去的。這些歌曲很多都沒有壹點音樂的美感。顯然,這些音樂也無法讓聽眾產生***鳴,更不用說回味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聽到了這樣的作品,這不可避免讓人認為華語樂壇在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