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美國舉辦的國際廣播電視技術展覽會上,美國C-CUBE公司展出的壹項不起眼的MPEG(圖像解壓縮)技術引起了時為安徽現代集團總經理姜萬猛的興趣,他憑直覺立刻想到,用這壹技術可以把圖像和聲音同時存儲在壹張小光盤上。此後,姜萬猛先後出資57萬美元,於1993年9月,將MPEG技術成功地應用到音像視聽產品上,研制出壹種物美價廉的視聽產品——VCD。同年12月,他又與美籍華人孫燕生***同投資1700萬美元成立了萬燕公司,各取了姜萬猛、孫燕生名字中的壹個字作為公司名稱。
面對記者的采訪,姜萬猛顯得異常平靜,對於過去的事情,他仿佛不願意再提。
在1993年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的VCD可行性報告中,有這樣的壹段描述:這是本世紀末消費類電子領域裏,中國可能領先的惟壹機會。為此,姜萬猛進行了壹系列的市場調查,得到了壹系列的數字:1993年中國市場上組合音響的銷售量是142萬臺,錄像機的銷售量是170余萬臺,LD影碟機100萬臺,CD激光唱機是160余萬臺。當時的LD光盤是四五百元壹張,而VCD機的光盤價格卻只有它的10%左右,因此可以預測,VCD機每年的銷售量將會達到200萬臺左右。
中國的老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漸認識VCD。在這壹年,萬燕生產了幾萬臺VCD機。不僅如此,姜萬猛還要開發碟片,總不能讓老百姓買了槍而沒子彈。為此,他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購買了版權,推出了97種卡拉OK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壹年的時間裏,“萬燕”傾其所有,開創了壹個市場,確立了壹個響當當的品牌,並形成了壹整套成型的技術,獨霸於VCD天下。
可以說,萬燕的初創是成功的,也是輝煌的。但是,萬燕也給自己釀下壹杯苦酒。令姜萬猛感到傷心的是,萬燕推出的第壹批1000臺VCD機,幾乎都被國內外各家電公司買去做了樣機,成為解剖的對象。
有人認為,姜萬猛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不懂專利保護,在記者向他問及此事的時候,他的回答相當坦率:“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認為申請不申請專利似乎意義不大,關鍵是要讓產品盡快占領市場。”
也許正是這壹念之差,使姜萬猛失去了壹次極好的統領市場的機會,同時也使中國在這壹產業的發展中失去了本應占有主動權的半壁江山。當事隔多年後的今天,記者問他是否對此感到後悔時,他只是淡淡地壹笑,這笑中帶著幾分無奈,也帶著幾分愧疚,更帶著他永久的遺憾。
姜萬猛創辦萬燕樹起了中國VCD機的旗幟,他也應該為此得到國人的贊許。但從萬燕最終的結局上看,萬燕的興衰多少又有些悲愴。如果說,當姜萬猛開發出第壹臺VCD機時就立刻申請了專利;如果說,當時國家投資2.4億元,將安徽作為中國VCD機的生產開發基地的計劃成為現實;如果說……中國,乃至世界的VCD機發展史,也許應該是另外壹種寫法——壹部由中國人唱響主旋律的史詩!?
由此,有人把姜萬猛比作中國數字光盤技術開發道路上的“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