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從眾心理
教學目標:
1.知道從眾的含義,了解導致從眾的因素,明確從眾行為的利弊;
2.正確認識從眾現象,克服盲目從眾的思維和行為,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把握從眾心理,學會獨立思考和正確選擇,杜絕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和教具:圖例、案例分析、討論、活動體驗等。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認識從眾心理,克服盲目從眾心理。
難點:從眾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求。由於年齡、閱歷等因素,他們缺乏對人和事的評價和鑒別能力,缺乏主見,容易盲從和“從眾”。
教學過程:
課堂介紹
學生閱讀或大聲朗讀材料:
在壹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小澤征爾根據評審團給出的分數指揮演出,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認為樂隊犯了壹個錯誤,所以他留下來再次演奏,但它仍然是錯誤的。他認為樂譜有問題。這時候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審團的權威都堅持認為樂譜是可以的,但是他錯了。面對壹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才,小澤征爾思慮再三,最後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對,樂譜肯定是錯的!”話音壹落,替補席上的評委們立即起立,給他熱烈的掌聲,祝賀他贏得了比賽。原來這是評委精心設計的“陷阱”!
問:妳對“小澤征爾故事”有什麽看法?
(小澤征爾沒有受到評委的影響,所以她堅持自己的觀點,沒有盲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成為有鑒別力的人。)
(1)讀完課本後,讓學生說說什麽是從眾和從眾,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鼓勵。
(“從眾”是壹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是指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不自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大多數人保持壹致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的解釋就是“從眾”和“從眾”。)
(2)讓學生分組討論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討論後向小組匯報。
(3)根據書面描述進行壹次情景表演或由同學朗讀給大家聽,讓學生對人物的行為或表現做出正確的評價:
1.小紅的好朋友正在學彈鋼琴。小紅知道後,回家吵著要媽媽買鋼琴。但是小紅對音樂不感興趣,家裏經濟也很差。
最近班上有些同學穿了壹種新款式的鞋子。小紅覺得鞋子很時尚,讓媽媽去買。事實上,她還有壹雙新鞋可以穿。媽媽批評小紅:“做別人不做的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小紅很不服氣,認為如果她不像其他人那樣表現,別人就不會想和他玩。
3.班裏的學習委員小紅,工作認真負責,深受班主任的喜愛。因為小紅工作努力,難免得罪了壹些同學,引起了班裏的壹些嫉妒。這些同學在班裏故意反對她,對她采取冷嘲熱諷的態度。小紅被這些同學的行為嚇到了,她變懶了。她在處理班級日常工作時,不僅對違規的學生寬大處理,甚至故意和他們玩,違規。老師批評的時候,她覺得這樣會被那些學生接受。人們不會想和他壹起玩。
問題:小紅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正確?為什麽?如果妳是小紅,妳會怎麽做?
描述:小紅在與同學的交流中沒有自己的主見,缺乏辨別力,盲目模仿他人。生活中,壹些青少年分不清興趣的雅俗,盲目“從眾”或模仿他人,缺乏見解、評價和鑒別能力。有可能形成不良習慣,與培養高雅生活的品味相悖。要弘揚“從眾”的積極壹面,避免“從眾”的消極壹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遇到問題和看待問題時,不僅要仔細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這樣我們的判斷才能正確,我們的行動才能據此決定。凡事“從眾”或“反從眾”都是不可接受的。)
(4)四人壹組討論上述三個情景,代表回答討論結果。
(5)小記者采訪:有沒有因為不從眾而成功的?妳是否曾經失去信心,錯過成功?請記錄下妳的經歷,並在課堂上交流。
(六)聽力或閱讀教材:
妳有從眾心理嗎?
從眾是壹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的解釋是“隨大流”、“隨大流”;大家都這麽想,我也是;大家都這麽做,我也跟著做。
1983年2月,香港青聯準備錄制壹首愛國歌曲,叫《我的中國心》。當時香港演藝圈的大牌歌手都覺得唱中文歌土氣,公益,不願意唱。張明敏接受了這份工作,因為他喜歡這首歌。錄制後並沒有產生轟動,也沒有得到多少回報。無獨有偶,幾個月後,央視臺長袁無意中聽到了這首歌的錄制,於是在1984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成為了第壹個進入央視的香港歌手,壹夜走紅。在此之前,他是壹名電廠工人。張明敏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有時需要跳出條條框框。
從眾是壹種思維慣性,使人喜歡循規蹈矩,不願意走出習慣圈,不願意與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左,或者迷信權威;從眾是壹種求安逸、怕危險的心態,就像嚴陣的大雁,擔心自己離隊後會迷失方向。
壹個人要想發展好,就要善於觀察周圍的環境。環境好,機制健全,就要從善如流,見賢思齊。在機制缺失,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入鄉隨俗,克服常人的缺點,做壹個有原則的人。
如今,不誠實已經成為中國大學生的壹個普遍問題。同樣的簡歷都是給自己的。各種來歷不明的獲獎證書讓用人單位眼花繚亂。更可笑的是,壹個班有十幾個學生會主席,讓用人單位不知道該相信誰。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堅持原則的人。他們如實提供自己的學業成績單,並附上學校教務處的電話,供用人單位隨時調查。這樣的人才可能沒有最好的學習成績,但往往更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如果短時間內改變不了環境,想繼續堅持自己的原則,那就得跳出小圈子,重新找壹個合適的環境。在壹些民營企業,有很多30多歲的人才走上了集團總裁、副總裁的崗位,也有很多是從國企跳出來的。因為他們知道,國企裏的輩分感依然占據著人們的頭腦。如果妳的才華出眾,在目前的環境下無法發揮,那就要考慮跳出現有的圈子,去尋找自己成才所需要的環境。
從眾心理強的人總是擔心自己會因為不從眾而付出高昂的代價。實際上,崎嶇和平坦的道路常常被壹堵墻隔開。過了這堵墻,前面的路就是通途了。真正的強者遲早會得到人們的肯定,完全可以改變人們的看法。
有些人對“從眾”持否定態度。其實它具有雙重性:消極的壹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抑制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固執己見,墨守成規;但也有積極的壹面,那就是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和經驗,開闊視野,克服固執己見和盲目自信,糾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誤解等不必要的麻煩。
不僅如此,有時候我們還要“符合”已有的公理和事實。如“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這個大家都承認的常識,誰能不遵循呢?日常交流中,點頭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而這種肯定和否定的表達方式在印度某地正好相反。到了那裏,如果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所以對“從眾”的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沒有主見,“墻上壹根草,風吹壹面草”
(7)課堂總結:自然,在生活中,要提倡“從眾”的積極壹面,避免“從眾”的消極壹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遇到問題和看待問題時,不僅要仔細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這樣我們的判斷才能正確,我們的行動才能據此決定。凡事“從眾”或“反從眾”都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