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有誰知道竈王爺的傳說?做到那貼的竈王爺沒有的話會怎麽著?會有什麽不順心的事嗎?

有誰知道竈王爺的傳說?做到那貼的竈王爺沒有的話會怎麽著?會有什麽不順心的事嗎?

1、簡介  竈神:zào shén

竈神,也稱竈王、竈君、竈王爺、竈公竈母、東廚司命、竈司爺爺(浙江衢州稱),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竈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竈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壹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壹祀為“竈”,而庶士、庶人立壹祀,“或立戶,或立竈”。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竈神的。魏晉以後,竈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竈書》稱,“竈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編輯本段]2、神話中的竈神  竈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竈君」,或稱「竈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竈王」,北方稱他為「竈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壹,也就是廚房之神。 竈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竈神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壹,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同負責壹家人的平安 竈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竈神的職責,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壹家善惡之職的官。竈神左右隨侍兩神,壹捧「善罐」、壹捧「惡罐」,隨時將壹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竈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壹家人這壹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竈神」。謝竈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竈,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鄧家五」,「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竈。「民」指壹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謝竈,「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廿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竈,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送竈神的供品壹般都用壹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總之,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竈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壹邊」。另外,黏住竈神的嘴巴,讓他難開口說壞話。也有人用酒糟去塗竈君稱之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竈神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以使少打幾個小報告。因此,祭竈神象征著祈求降福免災的意思。在祭竈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壹次進酒,此時要向竈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竈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壹起焚燒,代表送竈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而焚燒壹個用篾紮紙糊的馬,是作為竈神上天的坐騎,還要準備壹點黃豆和幹草,作為竈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幹糧、草料。此外還要焚香、叩首,並在竈坑裏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竈前地面上,並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目的是祈禱竈王向玉皇上帝奏報這家壹年來的種種善事,不要講壞話。送走神明後,可別忘了正月初四(壹說除夕夜)把眾神接回來,此之謂「接竈」或「接神」。接竈神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竈臺上重新貼壹張新的神。 [編輯本段]3、竈神的形象   竈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說法,壹般經學家以竈神為老婦,或為美女,唐李賢註引《雜五行書》又稱,“竈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竈中出”。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竈全書》則稱,竈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竈君,是壹對老夫婦並坐,或是壹男兩女並坐,即竈君和竈君夫人的畫像。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竈君的紙馬,往往是壹對老夫婦並坐,即竈君和竈君夫人的畫像。看來中國百姓怕男性竈神寂寞又為其添了壹位竈王奶奶壹同供奉,倒是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編輯本段]4、信奉竈神的歷史  中國是信奉多神的國家,在我國古代人們信奉的眾多神靈中,竈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諺曰:“三祭竈,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壹說二十四)祭祀竈神。竈神,俗稱竈君、竈爺、竈王爺,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壹種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長期與大自然搏鬥的生活中,學會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壹。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壹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竈,因而在原始人那裏,火神與竈神是壹致的。不過,自竈神產生之日起,其職掌便與火或竈火毫無關系,他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壹家之長,負責監督壹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壹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流傳著“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的俗諺。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釋人們“媚於竈”的原因時指出:“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見《論語·八佾》)也就是說,如果不討好竈神,他就會向上天告妳的惡狀。由於人與天帝無法溝通,所以,天帝那兒只能任憑竈神胡言亂語,凡人“無所禱也”。竈神告什麽狀,天帝就會給妳定下什麽懲罰。葛洪《抱樸子·微旨》說:“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壹百日也”。也就是說,誰要是得罪了竈神,嚴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輕微的也要少活壹百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畏懼。

早期的竈神產生於人們對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竈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壹了。到了漢代,祭竈又被列為大夫“五祀”之壹,並且竈神也被人格化,並被賦予新的功能。《太平禦覽》卷壹八六引《淮南萬畢術》就說:“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鄭玄註《禮記·記法》也說:“(竈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說明,至少在漢代,竈神已成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說人壞話的神了。

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竈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竈火燒香,不得擊竈,不得將刀斧置於竈上,不得在竈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汙臟之物送入竈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竈王爺要升天報告壹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竈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就是所謂的祭竈。祭竈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為了讓竈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而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竈神嘴上,壹來竈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只能說個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這壹套人世生活經驗,也用在了對竈神的供奉上。宋代範成大《祭竈詩》即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哪裏是祭竈,分明是向竈神送禮行賄。

古時祭竈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竈神都是畢恭畢敬。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竈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祭竈這天,坤寧宮設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燭供品,殿廷中設燎爐、拜褥。像民間壹樣,在竈君臨升天匯報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說八道。祭竈時,宮殿監奏請皇帝到坤寧宮佛像、神像、竈君前拈香行禮。禮畢,宮殿監再奏請皇後依次向竈君等神位行禮。

竈神的崇拜,從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後來的謹盼避禍,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己命運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種吉兇禍福托之於神,而竈神不許有怨言、說怪話、發牢騷的種種禁忌,則被統治者加以利用,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壹種工具。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不斷進步,祭竈的風俗漸漸淡化,它必將慢慢遠離人們的生活。 [編輯本段]5、竈神的來歷  它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祇,幾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據記載,祭竈習俗在先秦時已經流行。但竈神 竈神佛龕究竟為何物,是壹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由於可供參考的說法實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種"流派":

壹,上古帝王或後裔說。 《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竈,死為竈神。《淮南子·氾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竈。"高誘註: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後以竈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呂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誘註:"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有人據此認為竈神就是火神,是這壹自然力崇拜的產物進入人類居住空間後的變體。由於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竈神。

二,鬼神或精變說 《禮記·禮器》"奧者,老婦之祭也"鄭玄註:"老婦,先炊者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卒食而祭爨、雍爨"孔穎達疏:"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說竈神既非火神,亦非竈的發明者,而是壹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女神--先炊,因為烹調須在竈上操作,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竈。《文獻通考·郊社壹九》釋竈神的"司命"名號:"司命則司命星下食人間,司譴過小神。"《莊子·達生篇》記齊桓公問皇子告敖:"到底有沒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竈中有鬼叫'髻'。"西晉司馬彪註:"竈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稱竈神為火精宋無忌的。《三國誌·魏誌·管輅傳》:王基家賤婦生壹子,墮地便走人竈中。輅曰:"直宋無忌之妖,將其入竈也。"《史記·封禪書》"宋毋忌"司馬貞索隱:"《白澤圖》:'火之精曰宋無忌。'"關於竈神是壹對夫婦(即"竈公竈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荊楚歲時記》:"竈神名蘇吉利。"《玉燭寶典》十二引《竈書》:"竈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竈王經》說天下竈君,以種火老母為尊。有人認為,這是俗信"竈君奶奶"的由來。

三,人死變神說 《酉陽雜俎·諾臯記》雲,竈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是壹個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鉆入竈內,成為竈神。壹說,古時候有壹貪官,生性最饞,每天須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擾。後壹位神仙幻變的民女將他摑到鍋臺上,變成"竈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窮蟬演變說 此說為當代學者袁珂的見解。他從前引《莊子·達生篇》"竈有髻"人手分析。"髻"是"蛣"的異體字或假借字,《廣雅·釋蟲》:"蛣,蟬也。"《大戴禮·帝系篇》:"顓頊產窮蟬。""這就說到點子上了:顓頊之子名窮蟬,蟬又是'竈有髻(蛣)'的'髻(蛣)',而'髻(蛣)'又說是竈神,是"窮蟬"與竈神之間有了壹定的"聯系"。但此"蟬"並非"知了",而是竈上常見的壹種蟬狀的小生物,俗稱蟑螂,有的地方稱為"竈馬"。正是這種常見於竈上的小生物,古人以為是神物(或鬼物),祀為竈神。殷周鼎彜,多以蟬紋為飾,所刻繪的就是這麽壹種東西。《史記·五帝本紀》"顓頊生子曰窮蟬"司馬貞索隱:"《系(世)本》,作窮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竈神"條引《許慎異義》:"竈神,古《周禮》說,顓頊有子曰犁,為祝融,祀以為竈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窮系又作窮蟬,是窮蟬即犁,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竈神。《後漢書·陰識傳》"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李賢註引《雜五行書》:"竈神名禪,字子郭。"《酉陽雜俎·諾臯記上》:"竈神姓張名單。"可見"單"或"禪"其實都是"窮蟬"壹名的演變。進壹步推測,"蘇吉利"該是"宋無忌"的音而"吉"、"忌"的聲音又都近於髻(蛣)。至此"豁然貫通":窮蟬既然又名窮系,而系、髻(蛣)、吉、忌的聲音又如此相近,則後世傳說的竈神,無論名叫"禪"的,名叫"單"的,名叫"宋無忌"的,名叫"蘇吉利"的,都是顓頊的兒子"窮蟬(窮系)"壹名的演變。而窮蟬的本來面目,實際上又只不過是竈上常見的那種蟬樣的紅殼蟲--蟑螂(《漫話竈神和祭竈》,原載《散文》1980年第二期)。 此外,民間傳說中關於竈神由來還有多種"版本",而少數民族有關竈神的傳說更為豐富. 竈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竈君,俗稱竈君、竈王、竈王爺。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竈神的。《禮記》的《祭法》篇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壹祀就是祀竈。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壹鍾,或者祀戶,或者祀竈。竈要生火,因此,兩漢時期,有稱火神炎帝神農,死後托祀於竈;也有稱祝融祿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於竈。上竈還要洗刷鍋盆,因此《禮記》的《禮器》篇又稱祭竈是「老婦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飲食,故報之也」。魏晉以後,竈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竈書》稱,「竈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註引《雜五行書》又稱,「竈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竈中出」。竈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竈全書》則稱,竈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竈君的紙馬,往往是壹對老夫婦並坐,即竈君和竈君夫人的畫像。 《事物原會》壹書說:“黃帝作竈,死為竈神”認為竈神是黃帝死後的神靈形態;《淮南子?6?1氾論篇》說:“炎帝作火,而死為竈。”認為竈神是炎帝的神靈而非黃帝;《周禮說》記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即認為竈神是顓頊的兒子,名黎;但也有認為竈神不是帝王神靈而純是平頭百姓的,《儀禮?6?1特牲饋食禮》孔穎達疏記載:“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意思是說:竈神既非火神,亦非竈的發明者,而是壹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老年婦女——先炊。還有更有趣的說法,《酉陽雜俎?6?1諾臯記》認為:竈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關於這個張單,民間另有個傳說:說他娶妻丁香,丁香孝順公婆。後來張單外出經商發了財,移情別戀妓女海棠,回家休了丁香。丁香嫁給貧窮老太婆打柴的兒子。海棠好吃懶做,失火燒光了家產,丟下張單改嫁了。張單只好流浪討飯。臘月廿三,他到丁香家討飯,被認出後羞愧難當,壹頭鉆進竈門裏憋死了。因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張),所以玉皇封他為竈王。 冀中平原家家有敬竈王,貼竈王(竈王爺、奶像)、送竈王(臘月二十三)、迎竈王的習俗。傳竈王爺、竈王奶奶就是《封神演義》中,姜太公所封的張奎和其夫人高蘭英。並演繹出很多的美好傳說。

竈神的職能

竈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制作。約在東晉前,竈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壹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竈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叠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竈全書》則稱,竈君受壹家香火,保壹家康泰。察壹家善惡,奏壹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竈神的奉祀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竈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竈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於二十三日送竈,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竈之別。奉祀竈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團子之類,以冀塞住竈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竈君舊紙馬從竈上揭下,連同紙錠等壹起焚化,以示竈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竈神之禮,奉祀竈神後,再在竈上粘貼新的竈君紙馬。 關於祭竈禮儀 祭竈的禮儀各地可能不同,大體上來說是如此規矩: 祭竈時間:多數地區於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數地區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 祭竈地點:廚房爐竈邊 祭竈供品:三牲(雞、豬、魚肉)、飴糖(麥芽糖)、清茶、水果、金紙等 祭竈以麥芽糖塞住竈神之口,使其不講人間罪惡,祭祀之人口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香祀送,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竈君舊紙馬畫像從竈上揭下,連同金紙等壹起焚化,以示竈神上天。 祭竈的禮儀,在我看來是整個竈神傳說及祭祀風俗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為它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人的神怪觀念。神仙不僅是可以溝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戲弄的。人們的娛神行為同時也是自娛,神仙在年節當前的時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壹個影子,而是與我們壹同歡慶佳節的血脈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動在敬神行為的背後,是以強化家族觀及民族觀為目的,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星火相傳、團結進取、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

相關故事

朱元璋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壹天,朱元璋的母親正在做飯,突然有壹只喜鵲闖進來,叫道:“朱家天下萬萬年!朱家天下萬萬年!”朱母生氣道:“什麽萬萬年,不要開我們的玩笑。我看哪,有個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錯了。”朱母壹邊說,壹邊生氣地用勺子敲打竈臺,以趕走喜鵲。這時,被朱母敲得鼻青臉腫的竈神現身了。他無奈地對朱母說:“朱老媽呀,老天爺讓妳們朱家天下萬萬年就是萬萬年了嘛,妳幹嗎還生氣呀?現在好了,妳說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 後來,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