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月光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壹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壹個象莫紮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壹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壹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壹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壹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壹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紮特。莫紮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壹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壹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常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紮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交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貝多芬壹直在莫紮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

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紮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出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壹年的自由比壹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已的劄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麽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壹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裏,如同在壹切偉大的創造裏壹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創作的誓言,

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裏,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

樂聖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壹,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采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紮特顯然並不屬於同壹"個時代。海頓壹生備受淩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紮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壹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壹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壹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壹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進壹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裏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弦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

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後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愛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奧蘭》(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

貝多芬的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壹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紮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壹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的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壹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壹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壹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壹生和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壹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壹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妳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妳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壹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壹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壹,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誌,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占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壹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借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壹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鬥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壹部分。

壹直很想了解貝多芬是壹個怎樣的人,現在終於有機會拜讀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巨人三傳》中的《貝多芬傳》,從中不僅看到了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艱辛的創作歷程,同時看到了這位藝術大師偉大的心靈。 首先真的要感謝羅蘭大師為我們創造了這部享譽文壇的巨作,他用生動而又通俗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材料向人們道出:任何偉人的天才必定要經過壹個與同他對立的社會激烈鬥爭的過程,才能完全展現他們的天才,完成他們的創作。欣賞《貝多芬傳》時,與其把它當作是壹部人物傳記,不如把它當成是文學作品來欣賞,因為它既有大量翔實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動的文學語言,既有傳記的真實性,又有文學作品的審美觀。羅蘭的《貝多芬傳》在揭示貝多芬面對各種困難——愛情的破滅、貧困的侵擾、致命的耳聾——但在精神上依舊堅貞不屈,而且最終在歡樂的凱歌中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樂章,從中投射出了羅蘭對偉人強烈的敬仰之情。 這部作品的壹大特點是抒情貫穿始終。貝多芬是壹個音樂偉人,於是羅蘭在詮釋他的人生時,又猶如詮釋他的交響樂壹般,這可能就是為什麽我在欣賞這篇傳記時覺得它也像貝多芬的交響樂壹樣激昂的原因吧。這篇作品的抒情格調,就猶如貝多芬的交響樂壹樣抑揚頓挫,其中,羅蘭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滿懷激情的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中充滿歡樂的情調描繪出來,並且將這種格調貫穿了全篇作品,於是《貝多芬傳》自然而然地也成了壹部激昂的交響曲。 雖然《貝多芬傳》充斥了抒情的格調,但在謀局布篇上,羅蘭還是忠於傳記的寫法,以貝多芬的生平事跡為主線展現主人公的頑強意誌。首先,羅蘭用了壹大段的文字來刻畫貝多芬的肖像,讓讀者對貝多芬的形象有壹個感性的認識,仿佛貝多芬那充滿憂郁的雙眼就在我們的眼前。在有了第壹觀感的時候,羅蘭帶領我們走進了貝多芬的生活,霎時間,貝多芬的喜怒哀樂又讓讀者與其同喜同悲,仿佛我們是在身臨其境地陪伴貝多芬走過他的人生。 這裏最值得壹說的是羅蘭對貝多芬之死的描寫,如果要說貝多芬的壹生是坎坷的,那麽他的死是平靜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這麽壹段描寫,讓我感覺內心波瀾壯闊。羅蘭把他的壹生比作壹天——壹個有雷雨的日子:先是壹個明凈如水的早晨,然後是壹陣復壹陣的狂風,黃昏將近,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後是沈重的雲,飽蓄著閃電,夾帶著大風雨。接著有了壹個大轉變:“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於意誌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還給了我們。”這是羅蘭筆下的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讓我們既感受到了偉人死前的悲壯,也將偉人的精神永遠銘記在心。這種寫作手法就好象是電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斷變換鏡頭,羅蘭最後引領讀者從狂風驟雨中走出來,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訴我們:貝多芬的壹生雖然歷盡風雨黑暗,但他給後人留下的,永遠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對《貝多芬傳》印象最深刻的兩點。 《貝多芬傳》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羅蘭選取貝多芬作為他的寫作對象,主旨是在於歌頌克服困難和戰勝痛苦的精神。羅蘭崇敬貝多芬,崇敬貝多芬的英雄主義,所以英雄主義精神貫穿整部作品。真可謂是英雄眼中看英雄。 通過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光輝,又看到了音樂家貝多芬的才華。在文學史和音樂史上,他們都各有壹席之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寫下壹篇又壹篇的文章和樂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們都是我們值得尊敬的英雄!!!!111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紮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征,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淒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壹個象莫紮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壹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壹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壹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壹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壹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貝多芬出生於壹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國波昂,母親是吃苦耐勞、性情溫和的女仆,而父親卻是貪婪無饜、喜歡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貧困。父親管教嚴苛使他的童年過得相當悲慘,僅能從母親及祖父那兒得到壹丁點兒的慈愛。

貝多芬從小就顯露音樂方面的才華及天分,四歲啟蒙學習音樂、五歲學習鋼琴及小提琴、八歲首次公開演奏、十壹歲時以鋼琴演奏即興曲的才能,初露頭角,加入家鄉劇院的樂隊。十七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失業,他負起照顧家庭,教育兩個弟弟的重任。二十二歲父親去世,背多芬到維也納球發展,展開了剛琴演奏與作曲的生涯。二十五歲成為鋼琴名家。不久,作曲的聲譽也漸漸提高,但是二十七歲時其聽力開始減退,三十歲兩耳漸聾,到四十五歲雙耳全聾,在此期間,發表了其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等。

貝多芬壹生雖然戀愛多次,卻始終沒有結婚,晚年被侄子連累,性情變得乖張異常,又受到胃腸病和黃疸病的折磨,終於在壹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風雨中病逝於維也納,死後有二萬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遺容。維也納各級學校,在他喪禮那天全部停課,表示對他的崇敬之意。

貝多芬是由古典樂派跨進浪漫派,中間的壹座橋梁,他出身寒微,雖遭到諸多不幸與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自我充實,以致於成長茁壯。他從小被強制學習音樂,早年曾向海頓與阿布雷治克學習理論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礎,終成壹代巨匠。

貝多芬壹生與苦難命運博鬥,永不低頭,對人生的感觸極深,了悟人生的意義,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處處充滿了自信。這些作品正如燦爛絢麗的萬丈光芒,照耀著整個生命的園地,展現出崇高的誌節,與奔放的熱情,十分令人感佩,我們應學習貝多芬這種不畏艱難努力向上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