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開著燈和聽著音樂睡覺,對我們有什麽危害?
最近,醫學科研人員研究證實,入睡時開燈,會抑制人體有壹種叫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人體免疫功能降低。經常值夜班的例如空姐、電信、護士等夜班壹族,癌癥的發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出2倍。 科學家們對美國、芬蘭、丹麥地區空姐所做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空姐在飛機上工作近15年後,乳癌發生幾率增加2倍,約百名資深空姐中就有1人患乳腺癌。另有學者以200多位成年人來做研究,發現只要1次在淩晨3時到7時,坐在燈光下睡覺,便會讓這些成年人的免疫能力顯著下降。因此,從較安全的立場出發,人們應該避免日夜顛倒和改變夜間入睡開燈的習慣。 醫學家還進壹步發現,有變壓器的電器用品,應讓其盡量遠離床頭,比如床頭音響、鬧鐘、調光型臺燈、充電器等等。因為這些電器的電波長期離人體太近,近距離的接觸容易使人體的荷爾蒙分泌改變。鑒於此,專家認為使用這些電器最好遠離床頭30厘米才比較保險。 科研人員發現,人體大腦中松果體的功能之壹,就是在夜間當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得血壓下降,心跳速率減慢,心臟得以喘息,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得到加強,機體得到恢復,甚至還可能有毒殺癌細胞的效果。但是,松果體有壹最大的特點:只要眼球壹見到光源,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命令停止分泌。壹旦燈光大開,加上夜間起床頻繁,那麽褪黑激素的分泌,或多或少都會被抑制而間接影響人體免疫功能。 如果人們長期生活在日夜顛倒的環境條件下,自然免疫功能會下降。因此,夜班者白天入睡後,需盡量將室內的光線調整到最黑的限度,使大腦中的松果體分泌出足夠的褪黑激素,以保證人體正常的需要,使疲憊的機體盡快得到恢復。 .................................................... 研究報告顯示,2歲前若是睡在黑暗房間,近視比例是10%;2歲前若是睡在小夜燈的房間中,近視比例是34%;2歲前若是睡在開著大燈的房間中,近視比例是55%。 近視隱藏著潛在的失明風險,如果沒有好好地註意,將有視網膜剝離、青光眼、失明的危險。過去的研究通常把近視原因歸咎於閱讀距離過近及電視、電腦的大量使用。但是研究人員指出,如果能把睡覺光源亮度加以考慮,就可以知道,文明程度越高,室內及室外選擇正確、方法正確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建議妳不要用耳塞,用耳邁,因為是睡覺時候聽,所以音量不要開大了。 音樂對於人的身心具有確實的治療作用,根據研究顯示,某些音樂特有的旋律與節奏能使人的血壓降低,基礎代謝和呼吸的速度減慢,使人在受到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較為溫和。西方國家將音樂配合醫療體系,廣泛應用於各種心理及生理治療之中,已不是新鮮的事了。 音樂的治療功能,另壹方面是透過音樂的物理作用,直接對體內器官產生***振效果。因為聲音是壹種振動,而人體本身也是由許多振動系統所構成,如心藏的跳動、胃腸蠕動、腦波的波動等。當聽到音樂產生的振動與體內器官產生***振時,會使人體分泌壹種生理活性物質,調節血液流動和神經,讓人富有活力、朝氣蓬勃。 此外,音樂具有主動的、積極的功能,是提升創造、思考,使右腦靈活的方法,並且能引導出重要的α腦波。特有的音樂節奏與旋律,能夠使我們平常較常用的主管語言、分析、推理的左腦,得到休息;相對的,對掌管情緒、主司創造力、想像力的右腦則有刺激作用,對創造力,資訊吸收力等潛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強的效果。 在十九世紀初期,音樂就已經被用來促進病人的睡眠。醫師指出,失眠患者聆聽適合的音樂,確實可減少安眠藥及鎮定劑的使用。音樂的節奏會影響人體的賀爾蒙;相對於年輕人,老年人的新腎上腺素有明顯的增加;該激素已經在最近的醫學研究證實和睡眠的發生及夜間醒來的次數有關。音樂促進睡眠的科學研究已在德國、美國及蘇聯等國家陸續被證實,美國醫學審查委員會早已公布大多數的安眠藥在病人使用兩周後便失去療效。基於上述原因,音樂治療漸受重視,並已經受到醫護人員普遍的使用。 雖然各個研究使用不同的音樂,但其音樂都有壹個***同點:音樂節拍都略等於人類心跳的速率。節奏太快或太慢的音樂都不適於用來促進睡眠;節奏太快會讓人緊張,太慢則會令人產生懸疑感。 醫學實驗證明,音樂的類型會影響腦部血液的循環,有的音樂會增加腦部的血量,使血液活動順暢;有的相反,會降低血液循環的速度,緩和外界的刺激。例如在餐廳吃飯,柔和的音樂可使食欲及消化順利,充份享受用餐的滿足和愉悅,但是旋律快速的舞曲或節奏強烈的進行曲,則會使用餐的心情緊張,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 並非任何悅耳的音樂都可以達到提升心靈的療效!根據美德日音樂心理學家研究實證指出:如果我們聆聽的樂曲無法讓我們感到親切的話,是無法達到放松神經、解除壓力的效果。我們腦內的α波主宰人體安定平靜的情緒,透過常聽心靈治療的音樂能有效加強α波,淩駕其它不安的腦波,達到身心松弛、心境穩定平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