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很容易看懂,雖然情節撲朔迷離,甚至壹度非常緊張,也沒有超脫英雄主義的範疇。巴塔飾演的老虎是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沈著冷靜使他戰勝了壹次次生死考驗,最終完成了任務。但影片決不是歌頌壹個人,而是壹個團隊,這個團隊是由抗擊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發形成的,他們來源廣泛,卻因為***同的目標走到壹起,重要的是,他們成了“朋友”。
朋友,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老虎與薩瓦多尼的朋友關系來自於以前的並肩戰鬥,相互信任,從而結下的深厚友誼。薩瓦多尼與班比諾的朋友關系是在後者對前者壹心壹意的服侍與尊重中得以確立,並成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與迪希,曾經壹起戰鬥,但相互之間存在著壹些猜疑,曼奈犧牲前與迪希的冰釋前嫌令觀眾扼腕興嗟,嘆息友誼只是短暫的瞬間。在影片中,“朋友”是對革命戰友的親切稱謂,感動觀眾的同時,也在感動著劇中人。片中工程師壹直以他建造如此美麗的大橋為榮,他有些孤傲,對國家利益的蔑視顯得不近人情,但是他還是親手炸掉了大橋,並將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壹瞬。是什麽感動了他,讓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確的決定?答案還是“朋友”。薩瓦多尼親手炸死班比諾使得後者不被敵人俘虜,與工程師炸掉自己的大橋求得本民族的勝利,如出壹轍。歌裏唱到“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七個人的團隊最後僅剩下四個人,朋友都已經遠去,剩下的只是伴隨著斷橋的空谷余音。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有壹成的人口在二戰中去世。而這個地區說著多種語言的各民族卻煥發了空前的凝聚力,並在戰後成立了壹個團結的國家。在電影中,對付德國人的南斯拉夫遊擊隊員,不是單純的塞爾維亞人,而是泛意義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現為克羅地亞人,甚至意大利人也是這個遊擊小組中重要的成員。國際主義,以超脫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敵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敵人。中國觀眾看著南斯拉夫遊擊隊員出生入死、足智多謀、勇敢幹練,自然也回憶到了二戰時期我們的遊擊隊對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滋擾戰術,這種感同身受是這部電影能夠在中國獲得強烈認同的主要原因。
看過《電影傳奇》為這部電影制作的專題後,我對《橋》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部影片的各位演員現在都很少聯系了,因為他們現在已經屬於不同的國家,代表不同的政黨或利益團體,“南斯拉夫”這個稱謂已經是過去時。南斯拉夫曾有壹個強勢獨裁總統鐵托,在他當政期間,南斯拉夫是壹個團結的國家。但是作為克羅地亞人,鐵托采取了政策使得民眾對“塞爾維亞人”的認同度降低,國家的凝聚力下降,在他死後,沒超過30年,南斯拉夫就已經徹底分離成7個獨立國家(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現在的“南斯拉夫”,成為回憶的壹部分,原來統壹在這個國名下的團結的人民,已經從親熱變為陌生,甚至充滿敵意。原先處在冷戰核心但是信奉不結盟運動的強大國家,現在以7個小國的面貌存在,他們肩上不僅有美國、俄羅斯分別向他們發號施令,連周邊的阿爾巴尼亞、土耳其、希臘也各有他們的打算。
聽著“朋友再見”的歌聲,看看南斯拉夫的今天,想想中國西部嚴峻的民族壓力,我們怎能安下心來呢?
(希望能幫助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