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金庸為什麽會崇拜渣文清

金庸為什麽會崇拜渣文清

他出生於江南的名門世家,

江南的人文傳統與自然風光熏陶了他。

“如果妳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這是金庸五十年代壹篇散文中的話,無法猜測他下筆時的心情。他在武俠小說中經常寫到江南——蘇州、太湖、杭州、西湖、海寧、湖州等等,如詩如畫,讀來令人神往,又有點淒美之感。在1975年版的《書劍恩仇錄》後記中,金庸寫道:

“我是浙江海寧人。……海寧在清朝時屬於杭州府,是個濱海小縣,只以海潮出名。近代著名人物有王國維、蔣百裏、徐誌摩等,他們的性格中都有壹些憂郁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海寧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家蔣百裏,也只會講武,不會動武。”

就在這本《書劍恩仇錄》第四回中,有壹段描寫陳家洛回到海寧時的感受,似乎寄寓著作者自己的感懷。

陳家洛上馬奔馳,八十多裏快馬兩個多時辰也就到了,已牌時分已到達海寧城的西門安戍門。他離家十年,此番重來,見景色依舊,自己幼時在上嬉遊的城墻也毫無變動,青草沙石,似乎都是昔日所曾撫弄。……坐在海塘上望海。回憶兒時母親多次攜了他的手在此觀潮,眼眶又不禁濕潤起來。在回疆十年,每日所見盡是無垠黃沙,此刻重見海波,心胸爽朗,披襟當風,望著大海,兒時舊事,壹壹湧上心來。眼見天色漸黑,海中白色泡沫都變成模糊壹片,將馬匹系上海塘柳樹,向城西北自己家裏奔去。

海寧城又名鹽官鎮,解放後海寧縣城搬往硤石,現在陜石又改為海寧市。從地圖上看,鹽官正好位於錢塘江的出口處,海與江的交接處,茫茫蒼蒼,壹望無際。她的南面、西面則是壹派杭嘉湖平原的秀麗景色,桑林掩映著水塘,青磚翠瓦,名勝古跡,隨處可見。江南小鎮,風光無限。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韋莊《菩薩蠻》之二

我打從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鄭愁予《錯誤》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富饒的土地,迷人的景色。而人事滄桑變幻,如雨如煙。“江南”二字蘊含著多少詩情畫意,多少故事傳說,多少淒迷婉轉。

金庸是地道的江南人,本名查良鏞。筆名“金庸”是由“鏞”字壹分為二而得。

他1924年出生,在家鄉度過了童年時代,完成了小學教育。他在錢塘江觀潮處露過營,更聽過老人們講的關於海寧陳閣老的故事。面對陳家精致幽深的大院,雜草叢生,斷磚殘瓦,年幼的金庸想到的是什麽?雄偉的海潮,厚重的人文環境、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自然景觀,也許孕育了金庸氣質中剛柔相濟的壹面。難怪他既能寫塞北大漠的悲壯豪邁,也能寫依依楊柳的纖柔細膩;既能寫英雄漢的粗豪鐵膽,也能寫小女子的似水柔情。

海寧最有名的自然是“海寧潮”,也叫“錢江潮”、“浙江潮”。每年的八月,由於汛期,江水與海水相激蕩,形成壯觀的海潮,吸引大批遊客觀賞。

乾隆皇帝曾在那裏看過海潮,還建造了海塘。孫中山先生也在那裏觀過海潮,並留有墨跡。康有為詩曰:“絕好江山誰看取?濤聲怒斷浙江潮1

金庸的筆下更有海潮奇景的壯闊場面:

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淹沒,只見遠處壹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

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來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鋒,於金鼓齊鳴中,壹往無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壹座巨大的水墻直向海塘壓來。……

海寧的查家並非壹般泛泛之家。

明清之交,查家的有名人物是查伊璜。在《聊齋誌異》與《觚勝雪蓮》中記載有關於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與吳六奇將軍的神交。在《鹿鼎記》中,被金庸發展成壹段生動、有趣的情節。蒲留仙稱伊璜先生“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1《觚勝》中稱其為“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想見查伊璜先生的風采。

金庸確切地提到過他的先祖為查慎行。查慎行是清代的著名詩人。《清史列傳》記載:“查慎行,字初白,海寧人。少受學黃宗羲。於經通於《易》。性喜作詩,遊覽所至,輒有吟詠,名聞禁中。”他的詩很受康熙皇帝的贊賞,得以進京供職於南書房。有壹次康熙遊覽“南苑”,垂釣湖邊,命身邊的巨子賦詩,查慎行的詩中有壹句:“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壹釣徒”。因而宮中的人稱他為“煙波釣徒查翰林”。查慎行的二弟嗣口、三弟嗣庭都是翰林,另外堂兄嗣韓是榜眼,侄兒查升是侍講,也都是翰林。查慎行的大兒子克建、堂弟嗣口都是進士。當時稱為“壹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門戶科第甚盛。

雍正年間,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試官,他出了壹道作文題“維民所止”,源出《詩經·商傾·玄鳥》。大意是說,國家廣闊土地,都是百姓所棲息、居住的,有愛民之意。這個題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規範,沒有什麽問題。但是,當時盛行文字獄,不知什麽人向朝廷告禦狀,說“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了頭,用意要殺皇帝的頭。這壹下不得了,雍正下令將查嗣庭全家逮捕嚴辦。查嗣庭受到殘酷折磨,含冤死於獄中,這還不算,連屍身都不得安寧,受到戮屍之辱。嗣庭的兒子也慘死獄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準參加舉人與進士的考試。查慎行也受到牽連,奉旨帶領全家進京投獄。他在途中寫下這樣的句子:“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兩同年。”後來得以放歸故鄉,不久即謝世。

查慎行留有《敬業堂詩集》五十卷,在清代享有盛名。趙翼、紀曉嵐甚至認為他的詩與陸遊並駕齊驅,互有長短。查慎行的詩宗法宋詩,內容大抵寫旅途見聞,以及民間疾苦,自然風物,“詩風宏麗穩愜,亦有沈雄踔歷處”。(林庚、馮沅君語)錄兩首於下,以見壹斑:

閏三月朔作

年光何與衰翁事,

也復時時喚奈何。

為百草憂春雨少,

替千花惜曉風多。

魚苗船

幾片紅旗報販鮮,

魚苗百斛楚人船;

憐他性命如針細,

也與官家辦稅錢。

查家盡管道難,但仍是顯赫世家,書香門第。康熙皇帝在其宗祠外的門聯上題的“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恐非壹句虛言。

金庸同代的查氏人中,查良錚是壹位傑出的翻譯家,也是壹位優秀的詩人(筆名穆旦)。他在四十年代即已成名,是“九葉詩人”中的佼佼者。他七十年代寫作的詩,頗能反映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深刻思索,實屬罕見,大概會越來越引起史家和文學界的註意。

金庸與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有點親戚關系。錢先生的夫人蔣英是金庸的表姐,而蔣英又是蔣百裏的女兒。蔣英曾在比利時、法國學習音樂,在瑞士得過國際歌唱比賽的首獎。據金庸說,蔣英的“歌唱音量很大,壹發音聲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劇院中唱大歌劇的派頭,這在我國女高音中確是極為少有的。”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緒丙戌年進士,在江蘇做過知縣(《連城訣》的故事似乎與他祖父的壹位仆人有關,背景即在江蘇)。任職期間清正廉明,尤富民族氣節,對於洋教士欺壓中國百姓敢於仗義幹涉,因此而辭官。

從查伊璜到查文清,查家的人物不僅博學多才,而且重氣節,正直剛烈。這種傳統在金庸日後的小說中,有著透徹的體現。同時,金庸作品中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那種關註民族、國家命運的熱心,似乎也與他先人的精神壹脈相承。

金庸的父親查樞卿是壹位大地主,但不是那種土財主,他受過西洋教育,也許與徐誌摩的父親、張愛玲的父親等屬於同類型,是過渡近代的中西混雜的人物。

有壹年聖誕節,查樞卿送給金庸壹件聖誕禮物。金庸打開壹看,是壹本書,作者狄更斯,書名《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這本書並非狄更斯的名作,只是壹本普通的小說,講壹位冷漠的、無情的守財奴史克魯奇在壹次聖誕之夜,遇見從前壹位合夥人的鬼魂。鬼魂告訴他將有三個聖誕精靈帶他外出遊歷。到約定的時間,精靈們如期而至。第壹個是“過去的聖誕精靈”,將史克魯奇領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並展現他孤獨的童年生活,以及他怎樣因愛錢勝於愛他的未婚妻而導致愛情破裂。第二個是“現在的聖誕精靈”,帶他看到人們怎樣相親相愛,怎樣在貧窮之中開開心心的歡度聖誕節。第三個是“將來的聖誕精靈”,帶他看到在將來的壹個聖誕節中,他孤零零地死了,沒有壹個朋友壹個親人來關心他。這些景象使史魯克奇感到震動,終於改變自己,成為壹個慈愛友善的人。

這則故事強烈地吸引了金庸,壹直到他長大成人,都將這本書放在身邊,每當聖誕節來臨,便去翻來讀幾段。他在《聖誕雜感》壹文中說:“我壹年比壹年更能了解,這是壹個偉大溫厚的心靈所寫的壹本偉大的書。”

金庸在杭州讀中學。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在課余觀賞湖光山色,留連於歷史陳跡之間,還聽說書聽彈詞。杭州的涼亭、茶樓、廟宇等有許許多多的對聯,金庸記得最牢的是月下老人那壹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為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還有阮元為杭州貢院所撰的“下筆千言,正槐子黃時,桂花香裏;出門壹笑,看西湖月滿,東海潮來”,也印象頗深。時隔多年,金庸還能背出許多月下老人詞中的簽詞,在隨筆中津津有味地引述、解釋。

金庸中學畢業那年,正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在戰火中,他首次離開家鄉,開始了自己人生旅程上的奮鬥與遊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