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古典主義時期”(又稱“後巴洛克時期”、“洛可可風格”)主要包括三個音樂現象:喜歌劇的興起、格魯克的歌劇改革和器樂體裁(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合奏)的成熟與發展。在“維也納古典時期”,出現了壹批成熟而偉大的音樂家,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為代表。
“古典主義”是壹個比較模糊的詞,有幾個不同但相關的意思。壹個不恰當的用法是指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包括各種嚴肅音樂,不管是什麽時候創作的,出於什麽目的。而這裏我們指的是大約1750年到1827年貝多芬去世這段時間的音樂。
1.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史上的壹個重要階段。時間從1750(巴赫去世)到貝多芬活動時期(1820左右)。這壹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古典主義時期”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
“前古典主義時期”(又稱“後巴洛克時期”、“洛可可風格”)主要包括三個音樂現象:喜歌劇的興起、格魯克的歌劇改革和器樂體裁(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合奏)的成熟與發展。在“維也納古典時期”,出現了壹批成熟而偉大的音樂家,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為代表。
第二,古典主義的到來
海頓和莫紮特的創作標誌著古典主義的巔峰,而屬於古典主義的貝多芬跨越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個時期。
1,海頓
奧地利作曲家海頓被稱為“交響樂之父”。雖然交響樂這壹體裁不是海頓發明的,但他把它發展成了壹種典型的古典風格範例。
出生於農民家庭,8歲開始學習唱歌,後來在合唱學校學習鍵盤樂器、小提琴和樂理。1749年開始在樂隊演奏謀生。1759年,他在莫爾津王子的樂隊工作。1761年受聘為埃斯特八王子宮廷樂隊副音樂總監,穩定工作近30年。1781年,我認識了莫紮特,成為了朋友。他們的作品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海頓的名聲逐漸超過奧地利,他離開了伊斯特八宮去維也納生活。他去過英國兩次,受到了隆重的禮遇。
海頓的創作數量驚人,包括100多首交響曲、68首四重奏、52首鋼琴奏鳴曲、10多首群眾歌曲、20多部歌劇,以及大量的室內樂、小器樂、清唱劇、清唱劇、獨奏曲和民歌。
在他的交響曲中,最著名的有《號角》(Op. 31,1765)、《告別》(Op. 45,1772)、《巴黎》(Op. 82-87,1785)和《牛津》(Op .他早期的交響曲是由三個樂章組成的,即在兩個快板樂章之間加了壹個行板樂章,樂章之間使用了相同的調性;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的交響曲主要采用四個樂章,但是交響曲中各樂章之間的邏輯結構並不清晰。直到《倫敦》交響曲的創作,海頓才最終確定了四樂章的交響曲:第壹樂章、快板樂章和奏鳴曲式,附屬部分的主題壹般較輕,與主體部分的主題相反,展開部分壹般以主體部分主題的重述為開端,借助動機展開而展開,再現部分的連接部分壹般規模較大,而結尾較小;第二樂章,行板,柔板或闊板,奏鳴曲或變奏曲;第三樂章,中間三個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樂章,回旋曲或奏鳴曲式,或回旋曲奏鳴曲式。在海頓的交響曲創作中,第壹樂章的兩個主題對比並不強烈,第二主題在再現時並不占據重要位置。
他早期的交響樂經常受到“沖鋒與德朗”運動的影響,在創作技法上也有壹些創新。接下來的六部《巴黎》交響曲是他成熟交響曲的代表,實驗因素較少,但創作技法更加成熟,色彩更加絢麗。90年代創作的12《倫敦》交響曲是他創作的巔峰之作,更大的音階、更輝煌的配器、更大膽的和聲、更優美的旋律和更緊張的節奏,以及民歌的運用,成功地滿足了聽眾的口味。
海頓的另壹個貢獻在於室內樂的創作,尤其是弦樂四重奏,來源於維也納小夜曲、流浪等戶外音樂形式,采用多樂章的舞曲組曲形式。1770年,海頓以四個樂章確立了四重奏的固定格式,從而奠定了他在這壹體裁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海頓的四重奏各部分更加和諧,沒有突出某壹部分,他在這種形式上進壹步確立了奏鳴曲式的地位,使四重奏的曲式結構更加成熟和完善。他的重要弦樂四重奏有1771年的作品,1790年的作品,64年的作品,1797年的作品等等。
此外,他還創作了重要的宗教清唱劇和清唱劇。如清唱劇《創世紀》(1796-1798)、《四季》(1799-1801)。作品更有個性化的宗教感,運用了生動的音樂語言,甚至運用了奏鳴曲的原理。
海頓的創作生涯以巴洛克風格代表了古典主義從誕生到成熟的過程,並使他成為其創始人和中心人物。他建立了成熟的交響樂和四重奏風格,並以歡快的幽默和成熟的創作技巧建立了古典音樂的典型風格。
2.莫紮特
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是最典型的古典樂派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56 65438+10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出生在奧地利薩爾斯堡的壹個宮廷樂師家庭。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巨大的音樂天賦,並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從1762開始,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紮特和10歲的妹妹安娜開始漫遊整個歐洲大陸。他們去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博洛尼亞、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很多地方,所到之處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奧地利的維也納,他們被皇帝邀請到皇宮演出。
1772年,16歲的莫紮特終於結束了10年的流浪生活,回到家鄉薩爾茨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中擔任首席樂師。不滿主教對他的嚴格控制,這種不穩定的雇傭關系最終以1781結束,他毅然決定去維也納定居,踏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家之路。
1791莫紮特35歲在維也納去世。
莫紮特的主要代表作有:22部歌劇;最著名的是《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交響樂41;27首鋼琴協奏曲;有6首小提琴協奏曲,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3.貝多芬(1770.12.16-1827 . 3 . 26),著名音樂家,出生於德國波恩壹個平民家庭,家庭是科隆選舉宮的歌手家庭,從小跟隨他。他八歲開始表演。
65438年至0792年赴音樂之城維也納深造,藝術進步神速,信奉共和主義,崇尚英雄,創作了交響樂《英雄》、《命運》等壹大批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序曲《埃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他融合了古典音樂的成就,同時開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被後人尊稱為“樂聖”。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和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壹,也是最後壹位。他與海頓、莫紮特壹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
貝多芬壹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聽力下降,晚年聽力下降,人只能通過說話本說話。然而,孤獨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沈默和隱退。在壹切進步思想被禁止的封建復辟時代,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仰,通過自己的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爭取民主的革命熱情,寫出了不朽的《第九交響曲》。受18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颶風運動的影響,他的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