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化在青少年期和青年期之間存在壹個成人初顯期,而另壹些文化則沒有。成人初顯期存在於發達國家,大多數人獲得高等教育,並且結婚和生育的年齡都接近30歲。
然而,在發展中國家並沒有成人初顯期這個階段,尤其在農村地區,他們結婚和生育的年齡往往在青少年晚期。那裏年輕人直接從青少年期跨入青年期。
成人身份的文化認同標準,也有很大的差異:
東非的桑布魯人,認為年輕男性在完成11年的戰士訓練之後就進入成年,而女性進入成年,是從月經初潮開始。
發展中國家的農村文化認為,年輕夫婦有了第壹個孩子就成了成年人。
發達國家中的人,傾向於把成年看作壹個逐步完成的過程,通過達到壹系列標誌著獨立和自給自足的標準來實現。
雖然開始時間有很大差異,但這壹章大部分關註25-40歲先。看看進入成年的概念和標準方面的差異,以及青年期主要的生理變化和健康問題。
接著,關註認知發展,包括成人的智力,專業能力和創造力。
最後介紹戀愛關系,為人父母,工作,社團加入,媒體使用,和青年期的情緒和社會性發展。
成年的標準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很大,反映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在發達國家,強調社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進入成年的主要標誌:
1/ 承擔自己的責任
2/ 獨自做決定
3/ 經濟獨立
強調學會獨立、自給自足、不依賴他人。
除此之外,還有壹些別的文化標準:
以色列的年輕人將“完成兵役”看作是成年的壹項重要標準,這反映了以色列強制兵役的文化特點。
阿根廷尤其重視“能夠在經濟上支撐壹個家庭”這條標準,或許是對阿根廷經歷多年經濟動蕩的反映。
中國和韓國把“為父母提供經濟支持”作為成年的重要標準,反映了亞洲國家有義務照顧父母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印度“情感的自控能力”是排名最高的壹個成年標準,這與印度文化中強調為他人幸福著想壹致。
在傳統文化中,進入成年有壹個明確且清晰的標準,就是結婚。但發達國家,有關成年標準的調查,結婚的排名非常靠後。
如何解釋這種反差?
壹種可能是,傳統文化更看重互相依存(彼此之間的義務)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結婚意味著壹個人在原生家庭之外,建立了壹個新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結婚是壹個社會事件,不是壹個個體的心理過程,它標誌著與結婚伴侶的所有親戚建立了壹個新的關系網絡。是壹種鞏固和加強相互依存性的方式,因此會將結婚視為進入成年期最重要的標誌。
但現在,這些傳統文化中的年輕人,幾乎沒人提及結婚是自己成人的標誌,他們通常強調:
1/ 生理年齡和身體發育,比如男孩長胡子
2/ 性格的形成,例如自控力的形成
成人初顯期是人的力量、耐力、反應時、運動表現等身體機能達到頂峰的人生階段。在青年期,身體機能狀態仍能保持很好的狀態,但大部分體育運動30歲出頭已經過了高峰期。
衰老已經在許多方面悄然開始,並在青年期末尾和中年期顯現出來。
這裏強調兩點:
肺活量 從25歲開始,以每年10%的速率下降。
免疫系統 會衰老, T細胞 會逐漸減少,50歲時會完全停止生產。T細胞是胸腺產生的免疫細胞,能夠抵抗體內疾病。
這個時期 B細胞 的產量也會減少,B細胞是骨髓產生的免疫細胞,能夠產生摧毀細菌和病毒的抗體。
青年人身體變化還表現為體重的增加,即使飲食和鍛煉習慣維持不變,也會長胖。
因為食物匱乏、饑餓威脅的種系發展史,讓我們在基因上具有了從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中尋求滿足感的遺傳傾向,我們的身體在沒有機會將它們消耗掉的時候,就會將它們儲存起來。
BMI 指數,超過25是超重,超過30是肥胖。
肥胖的原因
從25歲開始,人體的基礎代謝率開始減少,BMR 指人體在靜息狀態下所消耗的能量數量。這也是衰老過程的壹部分,這種變化使人們的體重更容易增加。
另外基因也有影響,瘦體素 leptin 是壹種特殊的蛋白質,它參與調節人和動物的體重水平。瘦體素是由脂肪細胞釋放出來的成分,表明身體已經攝入了足夠的食物,瘦體素還會影響人的基礎代謝率。
發達國家,社會經濟地位低、財富少的群體反而是肥胖率最高的。主要是不健康的食物十分便宜,另外也與價值觀相關,經濟地位高會采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幾十年,發達國家的肥胖率急劇上升,主要還是因為,人們吃的多了,運動的少了。
肥胖的後果及補救措施
肥胖引發高血壓、糖尿病、睡眠障礙和消化問題。還可能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引發抑郁。
減肥只能,吃得少,吃得健康(少的脂肪和糖分),增加鍛煉。
有氧運動 aerobic exercise 能夠大大提升心率至少30分鐘的時間,可以燃燒脂肪,維持健康的體重。可以提高幾個小時的代謝率,也就是說,在停止鍛煉幾個小時後,人體還能繼續燃燒體內的熱量。
鍛煉降低中年期患上各種疾病的風險,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降低死亡率。
鍛煉也有益心理健康,產生壹種叫安多芬 endorphins 的腦部化學物質,可以提供愉悅感,增強幸福感。經常鍛煉的人具有較低的焦慮和抑郁水平。
健康權威機構建議,每周至少2.5個小時的有氧運動,同時加強肌肉力量練習。
認知發展的研究焦點是童年期的進步,或老年期的衰退,但青年期也是壹個變化的重要時期。
斯坦福-比奈量表測出的,智商在140以上的超高智商兒童,在教育和職業上取得了大量的成功。而超低智商兒童可以預測不良的學校表現,和其他困難。
但智商分數,不能預測成年期職業成功的絕大部分,在工作和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問題,並沒有簡單的智力測驗方法。面對復雜問題,在信息不全、模糊的情況下的決策能力,非常重要。
不同文化,會強調智力的不同方面。
斯騰伯格對不同文化中的智力概念進行綜述,結果發現了大量的差異。
中國成年人的智力包括謙卑、自知之明、不受傳統判斷的約束等特征。
非洲文化有個***同的主題,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群體和諧,和社會職責的技能。
亞非文化,智力概念的***同點,是包含了 社會元素 ,諸如知識這樣的 認知元素 。
斯騰伯格還認為,智力涉及操作部分,能夠被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 操作智力 是智力的壹個重要成分,而智力是具有文化特殊性的,標準智商測驗不能進行充分全面的評估。
知識和技能被認為與文化相適應,智力就應該和日常生存技能有關系,反映文化適應性的建構。
皮亞傑認為,認知成熟的頂峰是15-20歲,表現為形式運算。但成人初顯期仍在壹些重要方面繼續發展,青年期認知發展的兩個方面: 專業能力 和 創造力 。
專業能力 expertise 就是在特定領域內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大多數領域都要花費10年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專業能力。
大部分人,20歲在某個特定領域開始穩定的工作,經過10年,30歲才能初步成為專業人士。
專業能力,使人們在相應的領域內更快、更有效地處理問題。他們儲存了所在領域內的知識和經驗,提取之後會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
突觸修剪過程壹直持續到20多歲,腦成熟被認為達到了成人水平。前額葉皮層的成熟度可以反映專業能力之下,潛在的認知變化。前額葉皮層的成熟,促進註意力的集中,和目標定向行為,從而促進專業能力。
具有創造力的人,能夠將想法或材料以新的、有文化意義的方式組合在壹起,創造力意味著產生新的事物。
創造力的定義比測量容易,很難編出創造力測驗;但仍舊有壹系列測量方法,發現青年期是富有創造力的人生階段,創造力在青年期有所增長,到30歲後半段和40歲出頭達到頂峰,然後在成年中後期逐漸減少。
這可能與專業能力之間的聯系有關,人在某個領域必須具備專業能力,才能產生富有創造力的作品。而青年期,人們最有可能將專業能力和其他影響創造力的認知品質結合在壹起,比如對新觀念的開放性,容忍模糊或不確定性,願意進行智力冒險。
但中年中後期專業能力繼續發展,為什麽創造力沒有繼續發展呢?
因為 嫻熟衍生刻板 ,人們積累的專業能力容易將他們引向老路。認知的靈活性衰退,是因為人們發現,賦予事物新的意義變得越發困難。
不同領域創造力巔峰不同,畫家、音樂家、發明家、數學家通常20-30歲,小說家40-50歲,甚至60歲。而有個體差異,但富有高創造力的人往往壹生都有創造力。
重點是愛情和婚姻
埃裏克森的畢生發展理論中,青年期的主要情感和社會心理問題是 親密和孤獨 intimacy VS isolation。
建立親密關系意味著,將妳形成的自我同壹性與另壹個人聯結起來,形成壹段持久的、有承諾的親密關系。
健康的 親密關系 意味著,要形成壹種足夠強大的自我同壹性,以至於在與某個人保持親密情感的同時不會自我沈淪。而 孤獨感 ,就是不能形成親密關系。
生活中與愛情發展相關的另壹個理論是,斯騰伯格的 愛情三角理論 triangular theory,愛情的不同類型都是這三種基本品質不同形式的組合:
激情 passion 包括外表吸引力和性渴望。它是情緒性的,也是生理性的,可能包括壹些強烈的情緒,例如焦慮、高興、憤怒、嫉妒。
親密 intimacy 是壹種親近和情感依戀的感受,包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及敞開心扉的溝通,即交流那些不會與其他人探討的問題。
承諾 commitment 是對愛人的壹種長期誓言,***同面對愛情中存在的起起伏伏。
在激情和親密的起伏波動中,唯有承諾才能維持愛情長久關系的關鍵。
這三種愛情品質可以組合成以下七種不同形式的愛情:
喜歡 liking 只有親密,缺乏激情和承諾的愛情。更像友誼,友誼常包含壹定程度的親密感,但不存在激情或長久的承諾。
迷戀 infatuation 只有激情,缺乏親密和承諾的愛情。迷戀涉及大量的生理和情緒喚醒,並且伴隨著對性的高度渴望,但是沒有情感上的親密性和長久的承諾。
空洞的愛情 empty love 只有承諾,缺乏激情和親密的愛情。空洞洞愛情可能適用於已經結婚多年的夫妻,被父母安排的婚姻,不過包辦婚姻也可能發展出激情和親密。
浪漫的愛 romantic love 結合了激情和親密,但缺乏承諾的愛情。墜入愛河,能體會緊張和喜悅,但很少會持續長久。
陪伴的愛 companionate love 結合了親密和承諾,但缺乏激情的愛情。適用已婚夫婦和交往了很久的情侶,他們逐漸消退了彼此的激情,但仍留有愛情的其他品質。這種情感同樣適用於不同尋常的親密友誼,及親密的家庭關系。
盲目的愛 fatuous love 只有激情和承諾,缺乏親密的愛情。適用於“旋風式”求愛,兩個人在幾周內就從相遇發展成熱戀並結婚,甚至沒有時間好好了解彼此。
完美的愛 consummate love 整合了激情、親密和承諾著三種品質的愛情。即便兩人的關系達到了完美愛情的程度,但隨著時間推移也會逐漸消退,動搖,或背叛。
在青年期,上述任何壹種愛情類型都有可能出現。 形成不同類型的三種愛情品質在情感關系存續期間,遵循壹種可預測的發展模式。
激情先達到頂峰,然後逐漸消退,而且消退的相當迅速。情侶之間會變得彼此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沖突也會逐漸堆積。親密和承諾最初的水平要低於激情,並且要花更長的時間去培養,但持續時間也會更長。
新的家庭關系是社會生活的中心任務,結婚生子;工作是另壹個重要情境。
婚姻在所以文化中,都是壹個經濟和性的社會單元,並期望長久。
為什麽會有婚姻?
所有文化都會根據性別對勞動和社會角色進行劃分,婚姻是將人們聯結起來,履行互補性別角色的壹種方式。
婚姻減少了性方面的競爭和沖突,它使人們在壹個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擁有了被社會認可的兩性關系。
人類嬰兒依賴期很長,在此期間如果母親和嬰兒沒有保護和供養的話,會非常脆弱。
雖然婚姻是普遍命題,但在伴侶的選擇方式、與婚姻有關的經濟轉換等都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
婚姻伴侶選擇的文化差異
選擇伴侶,都想找壹個“靈魂伴侶”, 親密感與壹致性認同相結合 。
什麽決定了人們如何選擇伴侶呢?
研究顯示了跨越不同國家、不同性別驚人的壹致,比如前面幾個特質。
但壹些跨文化,跨性別的差異也比較顯著:
在壹些文化中,還存在壹夫多妻的婚姻變式;文化差異還表現在由誰來選擇伴侶的問題上。
包辦婚姻不僅涉及經濟利益,還存在某些明確的經濟轉換:新娘彩禮、新娘服務和嫁妝。
彩禮 是新郎及親屬送給新娘的金錢和財產,為了補償新娘家人撫養她長大的花費,及出嫁後的勞動損失。
新娘服務, 是指新郎有義務在婚後,或婚前的壹段特定時間內為新娘的家人工作。
嫁妝 ,財務從新娘的家庭轉移到新郎和他家人手中,通常會存在於那些強調男性價值和權威高於女性的文化中。
西方的婚姻角色和婚姻滿意度
幾乎所有關於婚姻角色和婚姻關系的研究都發生在西方,大多數研究對象是美國人。
西方當下的婚姻觀念,都是希望能找到壹個在情感、社會性和性生活方面都十分理想的靈魂伴侶。
所以,婚後最初幾年通常會出現婚姻滿意度下降,因為夫妻雙方需要適應彼此的現實生活,並且會經歷許多沖突和妥協。隨後會出現壹次回漲的高峰,然後婚後9-10年開始再次下降。
那怎麽做才有助於婚姻的滿意度和持久性呢?
現實的期望 ,如果夫妻二人能抱著現實的觀點步入婚姻,並且對婚姻生活的幻想降到最低,那麽他們彼此會感覺幸福些。需要避免壹些常見的幻想,包括認為夫妻之間無須溝通就會本能地知道如何讓對方快樂,或認為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會讓彼此很難溝通。
***同的興趣 ,如果伴侶間有很多相同的愛好,那他們的婚姻會更加幸福。
***同的角色和責任 ,情侶需要***同分擔家庭責任,女性的婚姻滿意度特別容易受到丈夫對家庭職責的承擔情況的影響。
***同的權利 ,如果其中壹方想要支配另壹方,那麽他們婚姻滿意度就容易低。出現分歧時願意妥協,願意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道歉,會是幸福的婚姻。
隨著對婚姻的期望越來越高,人們希望婚姻能夠滿足他們在愛和親密感方面的情感需要,如果不能滿足這些需要,他們會選擇離婚,這就是情感破裂 expressive divorce。
美國的離婚率是全球之首:
美國人相信婚姻,認為婚姻應該能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如果不能,就沒必要保持婚姻關系。只有25%的美國人認為,父母應該為了孩子繼續維持壹段不幸福的婚姻。
與高離婚率有關的因素有:結婚年齡小(小於25歲),父母離異,宗教參與度低。
青年期離婚率最高,即婚後5-10年,而照顧年幼孩子的壓力會使夫妻親密度的保持變得非常困難。
社會經濟地位也十分重要,是離婚的壹個危險因素。
與夫妻雙方的行為也有關:忠誠度、財務分歧、過量飲酒等。
同樣重要的還有雙方有效處理親密關系問題的能力,離婚夫妻當中,女性常常會出現憤怒、悲傷和挫折感,覺得丈夫沒有對她們的感受表現出足夠的覺察和理解。
大多數人會圍繞婚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和個人生活,所以離婚後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都會增高,例如抑郁、焦慮、睡眠障礙和物質濫用等。
在不同國家中,40歲還沒有結婚,也沒有長期同居關系的青年人占10%左右。
有社會學家聲稱,婚姻是健康、幸福、財富、活躍性生活的關鍵。30歲以後仍然單身,更容易出現壹系列的消極結果。
然而,有心理學家對這些結論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壹種對單身人士的消極刻板印象,導致他們受到歧視和輕蔑對待,是單身歧視。
單身確實在某些有關幸福和健康的測量方面不如已婚人士,但比那些結婚不久就分局、離婚或喪偶的人,要更健康幸福。
而縱向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水平會在婚後第壹年裏波動上升,並很快跌落到婚前的相同水平。
婚姻並不是長久幸福的原因,雖然幸福的婚姻益處很多,但不幸的婚姻也會讓幸福感處於最低,甚至比離婚、喪偶更低。
在美國,青年期單身情況存在種族差異。而壹些亞洲國家的單身率也很高,並在不斷提高,這是因為年輕女性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她們更喜歡單身的自由和快樂。在日本,30多歲還單身的,被稱為啃老族,但她們卻是全日本最幸福的人群。
青年期性生活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確保生兒育女;在西方,活躍的性生活時為了促進夫妻間的親密關系。
人類歷史上,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為人父母上,20歲左右結婚,到40歲,他們可能會有八個左右的孩子。
如今在世界各地,生育數量減少,壽命延長,養育子女轉變為整個人生歷程中壹個重要,但相對較小的部分。
而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很顯著。
養育與青年人角色
大部分國家,約90%的青年人會有至少壹個孩子,發達國家的比率略低。
處於農村傳統文化的青年人,成為父母對鞏固他們的社會地位非常重要。生育是女性的主要目標和功能,對男性來說,有孩子意味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接納度。
在許多文化裏,生育被認為是成人的必要條件。
在傳統文化裏,養育孩子的責任不是由年輕女性獨自承擔的。
對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的青年人來說,成為父母是壹個意識明確的決定,他們可以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來決定是否要孩子,而孩子對於城市夫妻來說,不是經濟資產。
在農村,兒童很小就能做很多事情。然而在發達國家和城市,撫養孩子的成本很高。
盡管生養孩子不能帶來經濟收益,但在這個過程中,青年人能夠得到很多回報。
養育與青年期的婚姻關系
在傳統文化中,人們的性別角色從童年早期開始就存在差別,青年夫妻中,男女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女性就是操持家務,照看孩子,從事增加經濟收入的工作。
男性為他的妻子孩子提供經濟保障。
他們扮演的角色吧會有太多的重疊。
與之相反,在現如今的發達國家,性別角色較少界定的那麽分明。在青年期,夫妻常常***同分擔許多職責。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當夫妻雙方都有工作,並且***同承擔家務和照顧孩子,婚姻最為圓滿。
盡管如此,傳統性別角色的劃分仍然以壹種改良的形式存在於發達國家中,男女會分擔,但女性會照顧的多壹些,家務做的多壹些,男性工作時間更長壹些。
孩子的降生會使婚姻變得更具挑戰,理想會與照顧嬰兒的現實相碰撞,對於那些婚姻已經問題重重的夫妻來說,他們的婚姻滿意度會進壹步下滑。而關系美滿、相互支持的夫妻,雖然婚姻關系也會有所變化,但他們會適應這種變化,?以***同養育的形式來面對挑戰。
單親父母
在所有國家中,約90%單親是單身母親。由於沒有另壹個成人的幫助,獨自撫養孩子,壓力和負擔相當大。
兒童、青少年工作到成年工作到發展路徑,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發展中國家的青少年通常會跟著父母去壹起從事成年人的工作,這種文化下的經濟體系比較單壹,男孩學習男性的工作內容,打獵、種地;女孩學習女性的工作內容,照顧孩子,料理家務。
這種模式存在壹種明確的安全保障,會知道自己長大後會從事哪些有用,且重要的工作,並逐漸學會那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另壹方面,這種模式也有局限性和狹隘性。
發達國家的經濟復雜多樣,年輕人則面臨截然不同的權衡,可以在廣闊的職業範圍內選擇。
盡量青年期的職業道路有很大的文化差異,但研究都是以美國人為被試,所以下面的職業發展理論都是在說美國人。
職業目標的發展
青年期,人們通常才開始嚴肅地追求自己的職業目標。Super 提出了壹個關於 職業目標發展的理論 ,包括五個階段,從青少年期到成人期:
結晶期 crystallization 14-18歲,在這個初始階段,青少年停止幻想,開始考慮如何將他們的興趣和天賦,與他們現有的潛在職業可能性匹配起來。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可能會和家人、朋友討論各種可能,以此來搜尋那些他們感興趣的職業信息。
明確期 specification 18-21歲,這個階段,職業選擇會變得更加集中。如果結晶期是想做壹份與孩子相關的工作,明確期他就會決定是成為教師,還是兒科醫生。做出的選擇通常表現為,開始尋求獲得向往職業所需要的教育或培訓。
實現期 implementation 21-24歲,這個階段包括完成明確期時開始的培訓,然後進入工作。這時候他必須要協調“想要的工作”和“工作領域現存的工作”之間的差異。比如,妳接受的培訓是當老師,但畢業後會發現老師人數太多,妳不得不在壹個服務機構裏面工作。
穩定期 stabilization 25-35歲,在這個階段,青年人建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初始階段結束了,工作表現更加穩健、老練。
鞏固期 consolidation 35歲以後,從這個階段往後,職業發展意味著繼續增長專業能力,並不斷尋求跟高的職位。
這個理論中描述的線形模式越來越少見,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符合這個模式,當然也不可能精確對應年齡。
人們不會只有壹種職業,或壹份工作。而女性,需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而放棄壹部分工作時間。
這個理論忽視了這些復雜性,不符合當下的職業發展路徑。
職業目標的影響因素
年輕人如何選擇職業,人格特征和性別對職業選擇有何影響呢?
霍蘭德理論 描述了,在將個體與某種期望的職業相匹配時需要考慮的六種人格類型:
霍蘭德並沒有宣稱所有人都會被整齊地歸入每壹種清晰的類型,然而,如果大多數人能將自己的人格品質,與那些能夠讓他們表現或發展那些品質的工作匹配起來,那他們的職業生涯就會是最幸福、最成功的。
“斯特朗-坎貝尓職業興趣調查表”就是以霍蘭德的觀點為基礎的。
還是要強調壹下,這種職業選擇理解方法的局限性:
在任何壹個特定的職業中,人們有著壹系列不同的人格特質。不同的性格使他們每個人都會在工作中表現出不同的長處和短處。所以,可能並不是只有壹種人格類型的人能勝任特定類型的工作。
同樣,任何壹個人的性格都可能會適合多樣經濟體中的多種工作。大多數人的人格都十分復雜,很難整齊地歸人某壹種類型,不同的職業可能需要不同的優缺點組合。按上面的理論,有可能縮小妳認為自己可能適合的職業範圍。
性別也對工作選擇有顯著的影響,許多職業中的性別差異是根深蒂固的。
性別社會化 是壹個原因,兒童很早就知道哪些工作適合男性或女性,他們也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性別角色的其他方面。當他們到了選擇職業方向的時候,他們的性別同壹性已經很好地形成了,並對他們的職業選擇產生了有力的影響。
另壹個原因是,年輕女性預見了 工作和家庭平衡 時,可能面臨的困難。女性在工作單位完成第壹班工作之後,還必須進行家務勞動,社會學家將這種情況稱為第二班。這壹點也會影響她們的職業選擇。
女性步入職場不過50年,已經在性別角色方面發生了許多變化,未來這種變化還會繼續。
社會參與
青年期,由於需要履行家庭和工作職責,社會參與常常有所增加。
參與孩子的活動,因為對孩子未來的關註去參加更多的社團。
媒體使用
電視仍然是媒體之王,25-49歲美國人每天平均看4個多小時電視。
電視會影響青年人的社會參與,與肥胖也有關系;而且不能帶來快樂。
研究表明,看電視讓觀看者更加消極,警覺性降低,情緒低落,比其他休閑活動,甚至比工作時多情緒都低。
但為什麽成年人依舊花那麽多時間看電視呢?
因為普遍性和簡易性,不用提前計劃,開銷幾乎為零,不需要耗體力,在家就可以很舒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