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有哪些歌曲是與戲劇戲曲結合的?

有哪些歌曲是與戲劇戲曲結合的?

北京——京劇、北京曲劇 天津——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

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唐劇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上黨梆子

內蒙古——二人臺、漫瀚劇 遼寧——喇叭戲、遼南戲(遼劇)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陜西——秦腔、碗碗腔、眉戶 甘肅——隴劇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呂劇、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茂腔、五音戲、柳琴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大平調、道情

江蘇——昆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墜子戲、鳳陽花鼓戲

上海——滬劇、滑稽戲

浙江——越劇、婺劇、紹劇、甌劇、甬劇

江西——贛劇、弋陽腔、南昌采茶戲、贛南采茶戲

萍鄉采茶戲、吉安采茶戲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薌劇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梅山山歌劇

臺灣——歌仔戲 海南——瓊劇、海南人偶劇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

湖南——湘劇、祁劇、巴陵戲、湖南花鼓戲

湖北——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

四川——川劇 重慶——

雲南——滇劇、雲南花燈戲、傣劇、白劇、彜劇

貴州——黔劇、貴州花燈戲 西藏——藏劇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壹種民間小戲。其中壹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川劇以各種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系的不同,以“四條河道”為中心,形成四種各具不同特色的流派:

壹是“資陽河派”,主要在自貢及內江地區各縣市,以高腔為主,藝術風格最為謹嚴;

二是“川北河派”, 主要在南充及綿陽的部分地區,以唱彈戲為主,受秦腔影響較多;

三是“下川東派",主要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壹帶, 特點是戲路雜,聲腔多樣化, 受徽劇、漢劇影響較多; 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壹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表演真實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郁,為群眾所喜愛。有的演員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托舉、開慧眼、變臉、鉆火圈、藏刀等,善於利用絕技創造人物,使川劇令人嘆為觀止。

粵劇是由多種唱腔溶匯而成。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逐漸演進成南方壹大戲曲劇種。明清以來,弋陽腔、昆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繼而出現了廣東“本地班”,所唱弋腔是壹唱眾和,稱為“廣腔”。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昆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為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黃)作為基本唱腔,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漸形成粵劇。現在保留的粵劇傳統劇目大多數以唱梆子腔為主。

越劇,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此劇種。越劇的前身,是浙江嵊縣壹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廟臺演出的戲曲形式,稱“小歌文書班”,簡稱“小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