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壹定歷史時代的藝術發展狀況,不僅要了解這個時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應了解該時代的社會文化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該時代的藝術發展規律。藝術屬於人類觀念體系的壹部分,我們只有通過壹定的中介才能對其發展作合理的描述。普列漢諾夫強調:“要了解某壹國家的科學思想史或藝術史,只知道它的經濟是不夠的,必須知道如何以經濟進而研究社會心理,對於社會心理若沒有精細的研究與了解,思想體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解釋根本就不可能。”
大眾音樂是社會的敏感神經。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都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大眾音樂,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但是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或者哪種風格的大眾音樂,它們都與現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有著密切聯系。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音樂生活呈現出多元、開放的繁榮格局。但在這寬松的文化氛圍裏,既有老少皆宜的“下裏巴人”式大眾音樂,也有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類高雅音樂,還有格調低下、催人頹廢的“靡靡之音”。大眾音樂藝術呈現的這種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成為引領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價值導向。不肖說其他種類的社會文化形式,僅與傳統音樂相比較,似乎人們易於接受大眾音樂,有許多人成為大眾音樂的“盲流”族。因此,從大眾音樂所蘊涵的意識形態意蘊去探究大眾音樂的特征和屬性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大壹壹眾音樂的本質,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發揮大眾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五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是具有樸素性、流行性、普通性、自發性、感染性的心理現象,與社會心理相對應的是個體心理和理論體系。社會心理又可稱為“時代精神”或“社會輿論”、“風尚潮流”、“流行情趣”等等。它不是個體心理現象,而是群體的心理現象,因而具有相當大的涵蓋面與代表性,但它也不是非常理性化、體系化、規模化的自覺的理論體系或觀念體系。相對於思想體系來說,社會心理是具有原始性和樸素性的,常常自發形成,並不由理論家經過縝密的思維和邏輯推理出來,因此,它是在壹定時間和空間範圍內普遍流行的,也即“壹定時間、壹定國家的壹定社會階段的主要情感和思想狀況”。[6]而大眾音樂是窺視大眾社會心理的最好窗口,這正是研究時代歌曲的學術意義所在。在處於轉型期的中國,轉變不僅表現在社會的經濟、政治層面,也表現在大眾的社會心理層面,而且心理層面的轉型雖然是無形的,也難以做量化分析,但可以更加深刻、劇烈、痛苦。轉型時期是社會心理急劇動蕩變化的時期,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心理結構迅速解構與重構的時期。
這種心理層面的轉型在流行歌曲中,比之於在其他的文化產品與藝術形式中體現的更為本真,更為直接,更為具體生動,因而解讀和分析大眾音樂對於了解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的心理變化無疑有著極大的幫助。
大眾音樂迥異於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高雅音樂,是普通大眾的通俗藝術,來自大眾,又娛樂大眾。正因為和大眾親密無間,它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盡情抒發大眾的喜怒哀樂,廣泛傳播著大眾的褒貶抑揚,猶如壹面鏡子真實地反映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立足於這種發展之上的社會心態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