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時任昆明軍區後勤部副政委的羅義淮積勞成疾,患了膽管癌,轉到北京就醫。他感覺自己時日不多,便讓大兒子羅小兵準備了壹張中國地圖並把他叫到病床邊,給他畫出了當年自己和其它六名愛國學生壹起從家鄉四川萬縣(現在的重慶萬州)徒步到延安參加抗戰的路線圖。說起這段經歷,羅義淮很激動,40年前,七位熱血青年不顧艱難險阻,毅然放棄安逸生活投奔延安聖地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羅義淮
羅義淮,1918年1月3日出生,四川省(今重慶市)榮昌區西北復興場人。1935年開始在四川省立萬縣師範學校參加中國 *** 領導的外圍群眾組織抗日活動。1937年底,他與李新、王方名、李成之、胡其謙、陳寄宇、周極明六名愛國學生壹起從萬縣步行奔赴延安。幾個月後,七人於1938年3月10日到達革命聖地。隨後,入陜北公學學習。同年6月30日,羅義淮成為正式黨員。12月參軍,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曾任抗大膠東支校宣傳股長,山東5師宣傳科長,27軍宣傳部長,軍事學院、高等軍事學院秘書長,昆明軍區後勤部副政委。1955年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大校。
據羅義淮回憶,他們七人經過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介紹進入延安邊區後,就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隊,投入到前線的戰鬥。此後,七個人再沒有聚齊過,因為周極明和陳寄宇犧牲在了戰鬥中。
1957年,七位先輩中剩下的五人在北京重聚過壹次,多年未見,物是人非,感慨頗深,他們壹面懷念兩位犧牲的烈士,壹面感慨國家的解放。雖然五人的際遇各自不同,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卻始終未減。
1978年11月18日,羅義淮病故於北京。
羅小兵,原 *** 報理論部副主任,高級編輯,大校軍銜,2009年退休。
2010年,接連傳來兩個消息: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周極明烈士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陳寄宇烈士的遺骨、墳塋先後被找到。這讓壹直關註著尋找兩位先輩遺骨、墳塋過程的羅小兵非常激動,他寫道:“讀到這些消息,我禁不住熱淚盈眶,豈止是感動,簡直是壹種震撼!”
周極明:手榴彈擲完了,便和敵人拼刺刀周極明到延安後就讀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畢業後成為壹名青年音樂家。1939年他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線,到晉東南長治民族革命藝術學校和晉東南魯藝分院音樂系擔任音樂教員,不久又調八路軍野戰政治部魯迅實驗劇團負責音樂工作,曾在組織各種宣傳演出之余,編輯出版《太行歌聲》刊物,創作《新婦女》《我們要武裝》等歌曲。他經常教村民們唱革命歌曲,在村中很是活躍。
1942年2月21日,周極明犧牲在太行山左權縣上口村。李新在回憶錄中寫到這段經過:“從村幹部和群眾中知道‘二月掃蕩’時他沒有隨學校轉移,而是留在村裏和民兵壹起打遊擊。壹次敵人來村,他掩護群眾撤離,等群眾都走完了他才走。敵人追趕他,他先是利用有利地形射擊,等敵人逼近了,他便擲手榴彈,手榴彈擲完了,便和敵人拼刺刀。他雖然身體強壯,又經過訓練,但敵人多,他壹個人孤身奮鬥,怎能敵得過呢?最後死在敵人的刺刀下面。敵人為了解恨,死後還捅了他好幾刀,以致屍體殘缺,血肉模糊。我聽後非常憤慨,在他的墳前鞠躬致敬,默哀了許久許久才回麻田。”
戰後,八路軍把周極明烈士埋在村裏的壹顆大花椒樹下,有壹年山洪暴發,墓地被沖走,不知道沖到了何處。
3月23日,晉東南魯藝分院為周極明和壹起犧牲的3位藝術家烈士開了追悼會,朱德親題挽聯。28日,新華日報刊登了“藝術家的國殤”,記述了周極明等烈士的生平和壯烈犧牲的事跡。當時在重慶的周恩來獲悉後,親筆致函周極明的父親周奉章,希望他節哀。1950年,中央人民 *** 向周極明家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
新中國成立後,周極明的親人壹直在尋找他的遺骨。
1994年,上口村的農民趙亞飛修房挖地基時,在屋下挖出了壹具遺骨,遺骨胸前有壹塊懷表。經村裏曾參與埋葬周極明烈士的老紅軍來仔細查看後,確認是周極明烈士的遺骨。於是他鄭重將遺骨重新埋葬在後山坡上,壹邊主動守墓,壹邊尋找烈士家人。他先後與左權縣民政局、黨史辦、統戰部,以及尋親組織等聯系,也曾在網上發帖,但壹直沒有線索。這壹守壹找就是16年。
羅小兵在博客中寫到:“難能可貴的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了,壹個從未經歷過戰爭的30歲普通農民,能夠懷著壹顆樸素的感恩之心真誠地為烈士盡尋親義務,恰恰說明這個民族自有後來人、大有希望,壹個不忘本的民族永遠是不可戰勝的!”
2010年,重慶電視臺和《重慶商報》均報道了趙亞飛的事跡,壹起為周極明烈士遺骨尋親。烈士的3位親人很快就有了回聲。周極明參加革命時,女兒周傳慧才100天,對父親根本沒有印象。她曾聽母親說過,父親到了延安以後,有時會寫信回家問候。她四歲那年還記得出去照了張相寄給了父親,卻再沒有回音。
周極明烈士長女周傳慧
周傳慧很快到了左權縣,拿著父親的照片給當地老人看,老人更加確定。趙亞飛戴著白手套將烈士遺骨用紅布包裹好,小心翼翼地將那塊銹跡斑斑的懷表交給她,她淚流不止。在趙亞飛家門口,村民們按當地習俗自發組成鑼鼓隊,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為烈士送行。遺骨在巍巍太行滯留了68年後,終於回到了家鄉重慶。合川區民政局組織了迎接英烈回家的儀式,市民們紛紛自發趕到合川殯儀館,拉起橫幅,胸戴小白花,手捧百合花,靜靜地迎接烈士歸來。當地人民 *** 正式為周極明修建烈士墓,並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
尋找烈士陳寄宇:三代人,六十余年終圓夢同壹年,陳寄宇的墓地被發現。和周極明情況不同的是,直到墓地被找到前,陳寄宇家人不知道他的生死和去處。
陳寄宇到達延安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於1939年轉赴山西參加“抗日決死隊”,後又轉戰到山東解放區。他於1948年3月擔任剛成立的安徽阜南縣柴集區委書記,同月底又調至趙集區擔任區委書記、區隊指導員。6月, *** 阜陽清剿部隊突然竄到剛解放不久的趙集鎮,挨家挨戶搜查 *** 員。由於叛徒出賣,陳寄宇在撤退時被敵人打成重傷,壯烈犧牲。 *** 軍隊撤走後,阜南縣委為陳寄宇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新中國成立後,建起了烈士陵園。
中華人民***和國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但是陳寄宇家裏人並不知情,1946年2月11日,陳寄宇從山東臨沂寄給長子陳體均最後壹封信後,再無音訊。家人壹直試圖找到他,曾給民政部寫過信,也輾轉奔赴多省打探,卻壹直毫無音訊。幾十年尋親未果,妻子和兩個兒子帶著遺憾,接連去世。三兒子已經白發蒼蒼,尋親的重任落在了孫輩陳源波身上。
2009年清明節期間,陳源波的侄女在網上搜索“祭奠革命先烈”文章時,猛然間發現壹個和曾祖父“陳寄宇”只有壹字之差的先烈名字出現在安徽阜南某網站的壹篇文章裏。該文章介紹說:清明節期間,阜南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群眾給陳繼宇等革命烈士掃墓。
抱著壹絲希望,陳源波隨後與阜南黨史辦取得聯系,帶著爺爺早年的照片、同事的回憶和家信等珍貴資料,從重慶出發前往阜南。黨史辦根據大量檔案材料綜合分析,調查走訪了當年見過陳繼宇本人、現在仍健在的老同誌,確定了革命烈士陳繼宇就是陳源波等人壹直在尋找的祖父陳寄宇。
當陳源波壹行終於來到祖父的墓碑前,他們噙著淚水,終於圓了全家60多年的祭拜心願。在陳繼宇的墓前,陳源波用手機給遠在重慶的老父親打了電話,告知找到爺爺的消息,電話那邊傳來陣陣抽泣聲,並表示明年清明節如果他還活著,無論如何都要來掃墓,不然死不瞑目……
陳寄宇烈士三子陳明德(右二)
得知陳繼宇烈士的後代來尋親,趙集鎮的鄉親們圍攏上來,不斷議論著烈士當年犧牲的經過。“雖然陳指導員已經犧牲60多年了,但他的事跡在我們這裏家喻戶曉、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