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根據老舍原著改編的電視劇版《茶館》正在熱播。細心的電視觀眾或許已經發現,該劇的作曲正是出自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許舒亞。這也是許舒亞繼《畫魂》、《江山風雨情》、《越王勾踐》、《寶蓮燈前傳》、《特殊爭奪》等熱門電視劇後,他為國內電視劇親自操刀的又壹力作。
國內的大多數人了解、認識“作曲家許舒亞”,正是從這些影視劇主題曲開始的。從早期的《千色》、《汴水流》,到近些年的《夢在版圖》、《遠處有座山》、《去延安》等,這些都是具有較強生命力的作品,直到今天聽起來依然完美動聽,余音不絕。不過,如果您再仔細翻閱許舒亞的簡歷,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在國外的作品更為世人所重。許舒亞在國外儼然是壹個“東方音樂使者”。
旅居法國二十余載
許舒亞198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先後師從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和丁善德教授。畢業後許舒亞曾留校任教。1988年,27歲的許舒亞幸運地獲得了法國外交部藝術獎學金,以國家文化部中法文化交流形式遠赴巴黎深造。1989年,許舒亞獲得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校高級作曲班文憑後,同年就考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
剛到法國巴黎時,許舒亞感到些許孤單。“(幾乎)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都有,就是很難找到中國的音樂同行,壹個班就我壹個中國人。”加之學習上的壹些語言障礙,使得他感覺到很大的心理落差。“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音樂學院之壹,再優秀的人到那裏都得從頭再來。”許舒亞說,學院教學制度的嚴格令其壹時無法適應,“簡直要把人逼瘋”。
不過,許舒亞是壹個勤奮且用心的人。他很快就學會了適應在巴黎的學習和生活。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1992年,許舒亞獲得了高級作曲班第壹獎文憑(碩士),1994年獲得第三階段作曲研究生班文憑(博士)。隨後,他又考入世界聞名的法國蓬皮杜中心(IRCAM)音樂音響研究所實習研究。1996年,許舒亞被聘為法國巴黎Royaumont國際年會暨作曲夏令營作曲教授,他已經開始用法語為學生們授課、備譜例。
學有所成的許舒亞,也在法國結識了自己的太太。他決定定居法國,專職從事音樂創作。
作品頻現國內熒屏
但是許舒亞並沒有就此在國內消失。作為中國音樂學院的海外特聘作曲教授,他經常在中國和法國之間“飛來飛去”,兩地來回奔跑。除此之外,他也在為自己感興趣的影視劇創作主題曲。
中國是世界上生產電視劇最多的國家之壹。國內壹些歷史性題材的電視劇對熱愛文學的許舒亞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有些是以壹個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整個國家的命運,我對此很有感觸。在這種情況下寫的曲子就更有感覺了。”許舒亞告訴記者,他在創作電視劇主題曲時要求有畫面感,“因為畫面會讓我產生***鳴。妳把這種感覺融入劇情,寫出來的作品才會和觀眾產生***鳴。”
正是這種獨特的感受,讓許舒亞寫出了諸如《千色》、《汴水流》、《遠處有座山》、《去延安》等壹首首觀眾耳熟能詳的電視劇主題曲,並傳唱至今。許舒亞此次為電視劇《茶館》作曲,為保證老舍《茶館》中醇厚的的“京味本色”,其創作的音樂也是“京味十足”。
在許舒亞看來,自己仍然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壹些作曲家。在歐洲國家,作曲家並不熱衷於為影視劇譜曲。“有時候他們對於影視劇音樂排斥的相當厲害。”但許舒亞則認為,在不放棄學術研究的前提下,“可以將自己的音樂創作放寬些”。
許舒亞雖不為歌手寫歌,但他並不排斥現在的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它的範疇,之所以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國際舞臺屢獲大獎
如果說國內音樂創作的成功讓中國人認識了許舒亞,其在國外頻獲大獎則讓全世界都認識了他。
試聽許舒亞早期的壹些音樂作品,不難發現其深厚的音樂功底和創作能力。1982年,還是學生身份的許舒亞就憑借處女作《小提琴協奏曲》獲得美國亞歷山大·齊爾品基金會作曲比賽壹等獎,該作品曾在我國青年作曲家研討會上引起轟動。而令其在法國和歐洲音樂界嶄露頭角的作品則是《秋天的隕落》,正是這部室內樂作品引起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關註。
1992年,許舒亞的交響樂作品《夕陽、水晶》獲得法國第五屆貝藏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壹大獎,該作品隨後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93年,許舒亞為長笛和電子音樂創作的《太壹第2號》,在第壹大獎空缺的情況下,獲得了法國第21屆布爾日國際電子音樂作曲大賽第二大獎,該作品同時將意大利第15屆呂齊·盧索羅國際電子音樂作曲比賽第二大獎和日本東京“入野羲郎音樂獎”收入囊中。
2000年,許舒亞音樂生涯裏程碑般的作品——現代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在法國裏昂國際藝術節首演成功後,開始了世界巡回演出,足跡遍布馬賽、布魯塞爾、裏約熱內盧等國際藝術節和北京、上海、曼谷、漢城、東京等地,所到之處觀眾反響熱烈,被世界諸多媒體評為佳作。
在西方國家,許舒亞是較為活躍的中國當代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涉及到交響樂、舞劇音樂、室內音樂、計算機音樂、聲樂和民樂等領域。他也因此被選入英國倫敦的《新格羅夫世界音樂大辭典》和法國巴黎的《二十世紀音樂家大辭典》。
院長的音樂夢想
2008年,上海音樂學院首次面向全球公開招聘院長。許舒亞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經過層層挑選,許舒亞與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和國內的七名華人音樂家、藝術家進入到最後的面試環節。最終許舒亞獲聘為“東方學者”,出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也正是這次機會促成許舒亞踏上了回國的班機。
上海音樂學院之所以選擇許舒亞,壹方面是學校對他在音樂專業教育領域和治學治校方面的理念頗為贊許;另壹方面是看中他多年來在國際上取得的藝術成就和聲譽,希望以此在學術上起到引領作用。
在電子音樂方面頗有建樹的許舒亞,上任後積極建立了作曲與電子科技音樂創作工作室,在保持上海音樂學院傳統的基礎上,研究發展音樂創作的新模式。2010年6月,第七屆EMS國際電子音樂研討會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來自全世界的部分電子音樂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和知名高校電子音樂人齊聚上海,就電子音樂的發展進行廣泛交流與深入探討。期間,上海音樂學院電子聲學音樂中心成立八周年系列音樂會也順利舉行。許舒亞為長笛和電子音樂而作的《太壹Ⅱ》也在音樂會上全球首演。與會者認為,該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國當今電子音樂的發展水平。
在許舒亞看來,中國電子音樂的趕超前景很大,“電子音樂在歐洲也就二十多年的歷史,在技術上我們也並不落後,如果我們在這方面能夠進行系統研究,挖掘本土音樂特點,極有可能誕生代表中國的‘東方學派’。”而在此次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許舒亞也大量使用了電子音樂元素。
音樂人的世博情懷
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閉幕式文藝表演音樂總監,許舒亞目前正全情投入上海世博會閉幕式的音樂創作和組織工作。據其透露,目前上海世博會閉幕式大框架已基本成型,但許多細節並未敲定。
中外融合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令人印象深刻,至今讓許多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音樂編排工作,音樂設計溫馨、大氣。音樂的主題不僅包含中國元素,更體現出國際視野和中外交融的特征。當然,這也得益於許舒亞對於世博音樂的研究。
在百年世博的發展歷史上,音樂作為世博會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壹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世界博覽會發展的歷史也是世博音樂發展的歷史,它有著從歌劇、交響樂到電子樂的趨勢轉變。許舒亞認為,這個趨勢與音樂史的發展趨勢息息相關。1855年法國巴黎世博會舉辦之時,作曲家威爾第創作的《西西裏的晚禱》,具有明顯大歌劇典型特征。同時這壹時期也誕生了輕歌劇的類型;小約翰·施特勞斯著名的《藍色多瑙河》於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奏響。“那時候的世博會選用了很多著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
上海世博會主題歌《致世博》和《BetterCity Better Life》的創作匯聚了國內外眾多優秀音樂制作人的心血,其中包括美國“音樂教父”昆西?瓊斯、上海世博會“文化大使”譚盾等,“中外優秀的音樂制作理念與百年世博的人文精神碰撞,折射出雋永的歌曲旋律,成為跨越五湖四海的友誼橋梁和心靈橋梁。”許舒亞對此也贊賞有加。
由於上海世博會閉幕式的條款規定需要進行保密,采訪中許舒亞並沒有透露太多的細節,但他告訴記者,閉幕式上將會有新的音樂作品出現。“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世博會閉幕式和開幕式壹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