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安娜專橫且易怒,她滿心憧憬著與英俊的漢斯王子即將到來的婚禮。姐姐愛莎愛忌妒、內心邪惡。她受到詛咒,無論碰到什麽都會變成冰,她因此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她逃離皇宮,躲進建在高山上的壹座冰雪宮殿裏,壹心想要復仇。
隨著安娜婚禮的臨近,愛莎和尖酸刻薄的雪人雪寶密謀搶奪王位。他們試圖綁架安娜,但那位風度翩翩的漢斯王子阻止了他們的計劃。盛怒之下,滿心仇恨的愛莎下令讓壹支由雪怪組成的軍隊進攻城堡。雖然人們擊退了入侵者,但發現安娜公主心臟的壹部分被她邪惡的姐姐凍成了冰,漢斯王子也失蹤了。
電影的後半部分以安娜尋找漢斯王子為主線,安娜迫切期待王子的吻能夠治愈她的心臟。這時,愛莎準備再次發起進攻,然而,雪怪卻失去了控制。最後,安娜和愛莎意識到,逃生的唯壹方法就是並肩戰鬥。兩姐妹合力打敗了雪怪,並明白了合作好於敵對。她們重歸於好,安娜被冰凍的心臟也復原了。這片土地又恢復了祥和寧靜,每個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好,故事梗概講完了。這聽上去像是壹個魔改版的《冰雪奇緣》,是吧?不過請不要誤會,這不是我魔改出來的,剛才這些情節,其實出自《冰雪奇緣》最早的原始版本。
這個原始版本甚至已經基本制作完成了,迪士尼本來已經準備讓這個版本上映,可就在第壹次內部試映會上,這個版本被大潑了壹盆冷水——參加試映的觀眾看完片子後反應非常冷淡。我相信妳聽完情節也會感覺有種說不出來的不對勁,是吧?至少水準跟後來我們看到的那個最終版本相去甚遠。
就在那次試映會之後,迪士尼高層下定決心,要求劇組全面修改創意,重新構思壹個故事。但是,這時離影片預定的上映時間只剩下十幾個月,這麽壹點時間對於壹部動畫片的制作來說是非常緊迫的,迪士尼動畫大片的制作周期通常是4-5年。
但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就在短短的十幾個月時間裏,劇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把壹個很平庸的故事改編成了後來的《冰雪奇緣》,打造出迪士尼近些年來最成功的壹個IP。所以,我們後來看到的《冰雪奇緣》其實才是壹個“官方魔改”的版本。
那麽在那段時間裏發生了什麽呢?美國科普作家查爾斯?都希格在《高效的秘密》這本書詳細記載了迪士尼“官方魔改”《冰雪奇緣》的這段歷程,他還從中總結出了提升創新效率的三種舉措。
在開啟魔改工作之後不久,首先找到第壹個突破點的,是劇組裏壹位叫詹妮弗?李的女編劇。詹妮弗?李是在魔改工作開啟之後才加入劇組的。在看完原始樣片之後,她最強烈的壹個感受是姐妹倆的關系特別不真實。詹妮弗有個姐姐,小時候她們父母離異,姐妹倆就分開生活了。後來在詹妮弗20多歲的時候,她的男友溺水身亡。姐姐知道妹妹的遭遇後,來到妹妹身邊生活,兩個從小疏遠的姐妹這時才重新親密起來。
詹妮弗說:“這也是這個電影劇本壹直困擾我的地方:兩姐妹,壹個是壞蛋,另壹個是英雄,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兄弟姐妹被迫分開各自長大,不是因為壹個善良、另壹個邪惡,而是因為身處困境。後來,她們意識到對彼此的需要,又團聚在壹起,這是我想通過這部電影表達的想法。”
結果,詹妮弗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裏領悟到的這些東西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就主導了劇本修改的方向。接下來的壹個月,《冰雪奇緣》團隊把重點放在了思考安娜和愛莎兩姐妹的關系上。
事實上,迪士尼的創意哲學是很鼓勵工作人員根據自己的情感設計卡通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只不過在《冰雪奇緣》的原始劇本裏,他們沒能貫徹這壹點。
事實上,從自己的情感和經歷裏挖掘創意的靈感,這是創新活動裏壹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史蒂夫?喬布斯也提過類似的說法:“如果妳問那些有創造性的人是怎麽做到的,他們會感到慚愧,因為他們並沒有‘做’,只是看到了很多,再把自己的經歷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東西。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有更豐富的經歷,或者能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經歷。”
我們平時經常會把“藝術來源於生活”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但其實我們自己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生活對創作的影響,我們會首先想到怎麽搞出壹些乍壹看起來更加炫酷或者沖突更劇烈的東西。《冰雪奇緣》的編導們壹開始犯的可能就是這種錯。但是,那些能真正打動人心的創意,壹定是呼應著創作者內心身深處的某種召喚的。
迪士尼公司動畫部總裁愛德?卡特莫爾是這麽說的:“……我們花大量時間鼓勵人們更加深入地挖掘內心的想法,傾聽真實的聲音,通過電影中的人物把這些思想表達出來,魔力就會產生。”
所以,我們得出的第壹條關於創新的啟示就是:真實的生活經歷與內心真實的情感是創新最重要的推動力,遇到創作瓶頸的時候,妳應該問壹問自己:我內心深處的召喚到底是什麽。
好,我們接著說《冰雪奇緣》的魔改歷程。前面說到,《冰雪奇緣》的魔改任務最要命的壹點,就是時間非常緊迫。這給劇組所有創作者都帶來了相當大的焦慮。那麽,焦慮對於創作來說是好是壞呢?可能沒法壹概而論。過度的焦慮可能會限制壹部分創作者的思路,但是焦慮有時候對有些創作者又是有好處的。認知心理學家加裏?克萊恩研究發現,大約有20%的創造性突破都是在焦慮的驅動下產生的,很類似於《冰雪奇緣》這種情形。
心理學家把這種刺激創新的壓力和焦慮感叫做“創造性絕望”(creativedesperation)。其實,很多好創意都是在創作者幾近絕望的心情裏突然冒出來的。
比如《冰雪奇緣》那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隨他吧》就是片子的兩位詞曲作者在絕望之中突然靈感爆發寫出來的。負責操刀《冰雪奇緣》裏歌曲創作的是壹對夫婦——鮑比?洛佩茲和克裏斯汀?安德森–洛佩茲。他倆是百老匯大神,曾經轟動壹時的音樂劇《摩門經》就是他倆的作品。
在《冰雪奇緣》的魔改任務下達之後,這兩位大神也陷入了極度焦慮中。有壹天,他倆帶著想死的心情去公園散步,丈夫隨口問了妻子壹句:“如果妳是愛莎,妳會有什麽樣的感覺?”妻子忽然領悟到,如果妳天生與眾不同,那妳無論如何解釋,其實都很難被人理解,所以愛莎沒必要為自己的不完美而辯解。想到這裏,她就即興地哼出了壹段歌詞,那就是後來《隨他吧》那首歌的副歌部分。壹首名曲就這樣在重壓之下被創作出來了。
在這裏,我們可以得出提高創新效率的第二條啟示:焦慮和恐懼有時候會逼迫我們從過去沒有嘗試過的角度解決問題,所以創新過程中的痛苦往往是值得的。有時候,創作者甚至應該主動為自己創造壹些壓力來激發靈感。比如說,作家可以隨手指定壹件身邊的物品,要求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圍繞這件物品寫出壹篇某種類型的小說。
那我們繼續說《冰雪奇緣》的魔改歷程。在魔改任務啟動的7個月後,劇組已經完成了最終版本裏2/3的內容,愛莎和安娜姐妹的關系被改造得更合情合理,她們的性格也被改造得更加討人喜歡,雪寶也從原來的怪物搖身壹變成了非常可愛的角色。
這時,劇組卡在了影片的結局上。他們設計了很多種結局,但都感覺不滿意,並且再也提不出更好的創意了。
做過周期比較長的創造性項目的人對這種情況都不會陌生。隨著團隊成員對自己角色的適應,大家會越來越陷入之前形成的思維習慣裏,很難再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前期已經取得豐富的成績時,大家就更舍不得從之前的習慣裏走出來了。這時候,團隊需要新的刺激。
在這種局面下,迪士尼的高管決定提拔之前立下關鍵功勞的女編劇詹妮弗?李成為影片的副導演。這種改變可以說是“不大不小”,他們沒有引入新成員,這樣就不會對團隊造成太大的沖擊;同時呢,詹妮弗變成副導演之後,有了更大的決策權,這又給原來的創作體系帶來不小的擾動。
迪士尼高管希望做出這種不大不小的調整之後,就可以改變創作停滯不前的狀態。他們這番操作,實際上是借鑒了生物學領域的“中度幹擾假說”。
什麽是“中度幹擾假說”呢?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美國生物學家約瑟夫?康奈爾對生物界的壹種現象產生了巨大的好奇。什麽現象呢?他發現,生物多樣性的分布非常地不均衡。比如說,在澳大利亞的海岸線上,有的海域生物多樣性非常高,在很小的範圍內聚集著幾百種珊瑚、魚類和海藻,但在旁邊不到1/4英裏遠的類似海域裏,生物多樣性卻非常低——在那裏只有壹兩種珊瑚和植物。澳大利亞的熱帶雨林裏也有類似的現象,有的區域生長著幾十種樹木、苔蘚、菌類,但僅僅在壹百米開外的另壹片森林裏每類植物卻只有壹個品種。生物多樣性差別這麽大的原因是什麽呢?
康奈爾後來的研究發現,原因在於環境的擾動程度不同。當環境非常穩定,沒有任何意外的幹擾時,那麽最終就只有極少數最適應環境的物種脫穎而出,霸占所有資源,其他物種就沒什麽機會了。如果反過來,環境非常不穩定,隨時都有大風大浪大災難,那也只會有極少數最頑強的物種能生存下來,最後穩定存活的物種也十分稀少。只有在環境的擾動不大不小——比如森林裏偶爾有小範圍森林大火把壹些大樹燒毀,或者海洋裏每隔壹段時間有壹次中型的風暴——在這種中度幹擾的條件下,生物多樣性就會增加。因為中度的幹擾既削弱了強勢物種的優勢,又給其他物種的發展保留了機會,這就帶來了物種的繁榮。
那麽,人的創意當然並不等同於生物的繁衍,但是有理由相信,類似的規律在促進創意的多樣性方面也是存在的。有時候激發創造力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引入中等程度的幹擾:燒掉幾棵大樹,留出空間讓陽光照射進來;激起壹點風浪,打碎壹片珊瑚,為新珊瑚的成長騰地方。
迪士尼高管為《冰雪奇緣》加入的中度幹擾後來果然收到了效果。被提拔為副導演的詹妮弗開始以新身份的視角重新思考情節,她更加註重整合團隊的意見。在這個過程裏,影片作曲克裏斯汀的壹封郵件給了她靈感,她想到了把狹義的“男女之愛”擴展為“姐妹親情之愛”的想法——愛娜為了姐姐犧牲自己,完成了最後的真愛舉動——最後不是王子的吻,而是姐妹情深破解了魔法的詛咒。壹個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完美結局就此構思完成。
就這樣,《冰雪奇緣》劇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成就了壹部傳奇經典。
那我們來總結壹下幫助《冰雪奇緣》劇組突破創意障礙的那三個關鍵舉措——
第壹個舉措是,挖掘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把自己的情感和經歷融入到創作之中。
第二個舉措是,直面“創造性絕望”,在焦慮中激發創意。
第三個舉措是,引入“中度幹擾”,激活創造靈感。
最後我想補充壹點,盡管科學家對如何激發創造力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盡管大家在市面上也能找到很多講如何提升創造力的書,但是我們必須還是得承認,創新仍然是壹個挺神秘的活動。就像之前說的“審美標準”,我們目前只找到了壹些促進創新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它們,妳就很難創新。我們今天列舉的這些舉措就是這樣的“必要條件”。但我們還沒搞清楚創新的“充分條件”是什麽,我們不知道做了哪些事,就壹定會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