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求上海國立音專的歷史簡介,越詳細越好。獎勵分數50.

求上海國立音專的歷史簡介,越詳細越好。獎勵分數50.

國立音專

學堂唱樂到底也只是普及運動,可以認作是中國現代音樂的發端,真正起步還要從專業音樂院開始。中國傳統概念裏,國民音樂是個不存在的名字,古來音樂分為兩種,壹是文人自娛,作為修身養性的手段。如果音樂用以牟利,便是伶人,屬於傳統中的賤行。上海雖然得風氣之先,但在1927年時,囿於傳統觀念,國立音樂學院招生異常困難,扛出蔡元培先生作虎皮,才招來學生二十余名。

便是在如此窘境下,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依舊嚴苛教學,培養出了眾多菁英,前十年畢業生壹***五十四名,其中有李獻敏、裘復生、喻宜萱、丁善德、戴粹倫、勞景賢、胡靜翔、陳又新、劉雪庵、胡然、洪達琦、黃廷貴、張雋偉、李慧芳、張昊、譚小麟等,都是可入中國音樂史的大家。150名肄業生中,也不乏賀綠汀、江定仙、陳田鶴、冼星海、張曙、呂驥、蔣風之、洪潘等棟梁。能有這樣的成果,最大的功臣無疑是蕭友梅先生。

上海國立音樂院首任院長是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創立音樂學院,則是蕭友梅先生。蕭先生是學院工作的實際主持者,當學院成立後,蕭友梅先生任教授兼教務主任。蕭先生是中國最重要的音樂教育家,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奠基人。生於廣東香山,即為現在的廣東中山人。1901年赴日本東京音樂學校留學、求學東京帝國大學。1912年再赴德國,進入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理論,1916年以論文《十 七 世 紀 以 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研究》獲博士學位。

1928年蔡元培先生辭去院長職務,蕭友梅先生隨即被扶正,但到了次年,政府修正大學組織法,學院降級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雖然被降級,但國立音專的水準並未降低,蕭友梅為招攬人才,可謂苦心積慮,不但國內音樂家多被網羅麾下,副課也請得壹流學者任教。當時國文課的教師,有易韋齋、龍榆生等人,筆者讀過龍榆生先生的唐宋詞格律,是位學識壹流的大家。1929年世界著名鋼琴家、俄羅斯的查哈羅夫旅居上海,蕭友梅先生聞訊後多次登門,並將月薪提至400元,延請查哈羅夫任教,查哈羅夫直至1942年病逝,都壹直停居在上海,讓中國鋼琴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其影響延續至今,鋼琴系依舊是上海音樂學院的教學強項。

1930年留美著名音樂家黃自回國,即被聘為教務主任,蕭黃聯手,國立音專由此進入盛世。經過前幾年的慘淡經營,國內音樂教育的環境終於有了變化,音樂系在各大學中開始設立,其時北平有燕京大學,中央教育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設立了音樂系,杭州有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私立學校跟隨風尚,也開辦音樂專科,如京華美術專科學校,私立廣州音樂院等。在眾多音樂專科中,上海國立音樂院無疑個中翹楚。

蕭友梅辦學采用國際通行的專業音樂教育標準,逐步推行學分制。該校師資也是中外結合,除前文提到的查哈羅夫,在國立音專從教的外籍音樂家,還有富華、佘甫磋夫、蘇石林、阿薩科夫、拉查雷夫等人。對於留學歸來的音樂家,他更是加以重用。黃自先生擔任教務主任,擔任了幾乎所有的作曲理論課程,對學校的發展大有建樹。

黃自是上海川沙人,1924年赴美留學,在歐伯林大學攻心理學,後轉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獲音樂學士學位,在美期間創作的管弦樂曲《懷舊》,是國人創作的第壹首交響樂作品,同時也是國外交響樂隊演出的首部中國交響作品。回國後任教上海滬江大學,1930年被聘為國立音專理任教務主任兼作曲教授。黃自存世作品不多,但涉及到的體裁廣泛,很多都開中國之先河,前文提到的官弦樂曲《懷舊》是中國人創作最早的交響樂,《長恨歌》是中國最早的清歌劇,抗戰開始後他創作了最早的抗日歌曲《抗敵歌》、《旗正飄飄》,為電影《都市風光》譜寫的片頭曲,也是器樂曲與中國電影的第壹次親密接觸。當時上海國立音樂院還有壹大批從留學回來的音樂菁英,有周淑安、吳伯超、應尚能、李惟寧、蕭淑嫻、陳洪、趙梅伯等人。

在音樂師專任職教師中,還有位傳奇人物,筆名為青主,原名廖尚果,早年是辛亥革命參與者,後赴德國學習法律,旁修鋼琴與作曲理論,大革命時期被國民政府通緝,在蕭友梅掩護下藏身上海。青主在上海期間任國立音專校刊編輯,後為季刊《樂藝》的主編,寫了大量音樂評論,並將此期間所創作的聲樂作品匯編為《音樂》和《清歌集》兩本書,其中翻自蘇東坡的“大江動去”,取材李之儀的“君住長江頭”,至今還常被演唱。青主的美學理論,涉及到藝術哲學與音樂藝術,是早期音樂美學系統研究的論者,受康德,叔本華,李斯特,以及“表現派”理論家赫爾曼.培爾等主觀唯心哲學的影響。 1935年國民政府取消了對青主的通緝,於是他抽身遠離,此後再不涉足音樂,但他所遺留下音樂觀,被後來中國音樂家作為“藝術至上”“為藝術而藝術”的依據。

到了國立音樂院時期,學堂樂歌時以留日學生為主的局面,變更成歐美海歸為主導,這說明音樂啟蒙已經完成,開始向專業縱深發展。蕭友梅在教學中精選了中外經典優秀音樂作品作為教材,逐步建立我國音樂教育教材體系。當時的壹些音樂舉動,如編寫出版“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叢書”,不定期舉行音樂會,成立“教育音樂播音委員會”,定期在上海中西電臺廣播音樂,並在《新夜報》上開辟“音樂專刊”,這是我國最早的專題音樂廣播和報紙音樂專欄。都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現代音樂奠定了基石。

上海還是中國歌劇與舞劇的發祥地,黎錦輝的《麻雀與小孩》是最早的歌舞劇,此後邱望湘的《天鵝》、陳田鶴的《皇帝的新衣》、張曙的《王昭君》、聶耳的《揚子江風暴》、陳歌辛的《西施》、張昊的《上海之歌》、錢仁康的《大地之歌》、阿夫夏洛穆夫的《孟姜女》等,以及阿夫夏洛穆夫的舞劇《琴心波光》、《古剎驚夢》等相繼出現,促成了我國歌劇與舞劇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