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有極多的鋼琴復調作品,而對於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頂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則被認為是壹部充分體現巴赫的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是鋼琴演奏者的必修課本。在這部作品中,他的復調技巧和藝術技巧都達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為最高典範,這部作品從藝術創造上證實了平均律理論的優越性。他的賦格曲標誌著調性功能思維的高度發展,整體曲集標誌著大小調體系的完全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所起的進步作用是不僅僅局限於鋼琴音樂發展的範疇之內的。對於他的復調作品,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地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壹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在我們充分理解和認識到巴赫復調作品的重要性之後,如何把握巴赫作品的音樂思想和內涵,乃至較好地彈奏出巴赫的復調作品再到最後如何正確、準確地將教師自己的理解教授給學生,這壹問題就明顯地擺
在了我們的面前。
鋼琴演奏本身所具備的復調技術,使我們在教學中把復調音樂的學習和演奏,視為特別的課題之壹,除了藝術地再現巴赫復調音樂這壹獨特而完全的形式所表達的境界和內涵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這類作品的研究和學習,使教師自己乃至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旋律線條的彈奏方法,聲部的模仿和交替,聲音層次的對比和變化,各聲部在發展中的縱橫交錯、平衡與協調,以及復調聽覺的建立,立體思維聽覺的養成,良好的多聲部習慣等復調音樂的彈奏和理解的方法。鋼琴演奏技術的提高有賴於我們培養學生手指的靈活性與獨立性。而彈奏復調作品,則對這壹點的要求更為必要。如手指對各聲部層次對比的控制力,旋律線條走向的把握,樂句起和收的處理,兩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壹點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聽見自己彈奏的是什麽,也就是作品進行中的各個聲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地展示出來。
鋼琴復調作品的教學,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選用適當的教材把學生逐步引入音樂的殿堂。對初次接觸巴赫復調作品的學生來說,巴赫的初級鋼琴曲集是壹個很好的選擇,學生通過對初級巴赫作品的學習,可以初步領略到巴赫復調作品的內涵和壹種全新的音樂感受,從而獲得彈奏巴赫復調作品的初級技巧。當學生完成巴赫初級鋼琴曲集和小前奏曲與賦格等復調作品後,我們選用了大量的巴赫創意曲來作為進壹步提高的練習手段。就巴赫的創意曲來講,每壹首都有著不同的技術要求,音樂上也有著不同的情緒與風格,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
這些曲目時,要特別註意因時選曲,因人而異,通過每壹首曲子來解決學生的不同問題。學生通過對這樣的旋律連句的學習,對掌握手臂的自然呼吸、樂句的自然答對、手指的獨立彈奏來說都是有很好幫助的。二部創意曲對學習交替的連句,聲部進行的規則統壹,主題和副題的呼應以及分句法等等,都具有實際意義的訓練。
巴赫的三部創意曲主要是雙手彈奏三條旋律,聲部的增多對彈奏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但是同時也為訓練手指的獨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訓練材料。由於各樂曲的織體、結構成分的不同,在作曲家筆下對各個聲部的處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為了使音樂的線條清晰,練習時可以先單手進行,而後再將這個句子自然從容地彈出,要認真傾聽兩手銜接處力量是否均勻自如。在巴赫復調作品中,不論是模仿、對位或者襯托,各個聲部的重要性也時有變化。在註意主聲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聲部,在彈奏中要註意它是怎樣進來,繼而是怎樣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使得各個聲部的力度色彩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聯系。為了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指去彈奏出合乎邏輯的樂句,使自己有良好的復調聽覺,分聲部練習是非常重要的。在完成巴赫創意曲作品的學習後,就將進入體現巴赫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即對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學習。《平均律》***分兩卷,是按同樣的形式組成的,每壹首前奏曲和壹首賦格曲都是由壹個***同的調性統壹起來的獨立作品。前奏曲和賦格曲連在壹起,既形成對比,又起著補充作用。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流動,音樂思維富於幻想,賦格曲的形式則非常嚴謹,音樂思維是嚴格集中的。巴赫的前奏曲在《平均律》中往往起著引子的用,但它也有其獨立的意義。壹般來說,前奏曲分為兩種類型:壹種是屬於樂曲性質,它的速度通常較快,這是極好的手指技術練習,同時它的旋律性也很強。賦格曲在復調音樂中是最高和最復雜的表現形式,它的形成是經過了很長的發展過程,只有在巴赫的創作中賦格才獲得了完美的體現。它不僅有嚴密緊湊的哲理性,在形式上的變化層出不窮,而且還充滿了詩意的感情。賦格曲常是由幾個獨立聲部組織而成的,賦格曲中少於兩個聲部是不可能的,最普遍的是三或四個聲部的,五六個聲部的作品就很少很少了。巴赫《平均律》是非標題性音樂,從表面上看不出作曲家所想表現的是什麽,但是從巴赫的思想特點和完整統壹的形象思維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巴赫作品中所蘊藏的豐富內容。由於巴赫所處的復雜時代,受宗教影極大,所以他常借宗教題材反映人民的痛苦,表現人們對英雄的同情感傷和歌頌。同時巴赫作品也反映了人們對光明的向往與追求,而非標題音樂從側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會。而表現民間風俗、生活氣息的作品在《平均律》中也有不少。由此可見巴赫的創作本質是:世俗音樂同復調音樂的結合,宗教思想與啟蒙思想的結合,結構性與旋律性的結合。那麽,在教學中如何把這些思想通過具體的技術教授給學生,使他們能較好地、較準確地彈奏好巴赫的作品呢?
巴赫作品風格的掌握是彈好《平均律》的關鍵,具體來說,就是要註意以下幾點 壹、節奏與速度。巴赫作品以節奏嚴謹平穩而著稱。由於作品屬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範疇,所以不能允許有類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的、時慢時快的節奏。巴赫作品從開始到結束,都應處在壹個基本節奏之中。速度是決定風格最重要的因素之壹。在彈奏平均律中速度應當和當時的樂器相吻合,與當時的時代相吻合。18世紀屬於節奏較緩慢的時代,如果在鋼琴上把這套曲目彈得很快,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平均律的彈奏應當是相對較緩慢的。
二、觸鍵與力度變化。鋼琴的觸鍵方法有許多不同,但在彈奏平均律時,觸鍵應和巴赫作品的風格相壹致。壹般來說,在快速樂曲中,用非連奏法或手指斷奏來模仿擊弦古鋼琴上清脆效果比較合適。而在緩慢的抒情歌唱性樂曲中,則要把力量由肩部傳送到指尖,手腕平穩,音與音的連接要均勻,貼鍵出聲,保持音色的圓潤飽滿,這樣才能獲得古樸典雅的音響效果。總的來說,巴赫作品的力度變化幅度較小,基本趨於平穩。但是這並不排除某些段落裏的強弱力度的變化。巴赫作品的力度應按照樂曲的內容、結構來改變。無論如何,輕響截然分明的格式決不能套用到所有的前奏曲與賦格上去。
三、聲部與線條。這是巴赫作品中又壹極為重要的特點。我們要通過這些曲目的訓練使手指控制聲部和耳朵辨別聲部的能力得到大的提高。在教學中,要強調保持聲部層次的清晰,主題聲部要尤為突出,而其他各聲部要讓位於主題聲部,手指要做適當的控制。但是,在控制中,每壹個聲部又應當是清楚、完整的。要做到這壹點,就必須將每壹層旋律部抽出來單獨練習,使頭腦對各聲部都保持條理清楚,再用清醒的頭腦去指揮手指的彈奏動作。在彈奏巴赫的復調作品前,應該對線條有壹個初步的設計,使其自然而流動。當然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線條起伏不能像浪漫主義音樂中的線條起伏那麽大,但是壹定是存在的。正確的使用漸快與漸慢往往會給人壹種舒服的感覺,但濫用則會令人厭煩。壹首歌唱性的、寬廣流暢的賦格曲比壹首歡樂性的輕巧賦格曲更適合於在結尾處做漸慢。
四、裝飾音。巴赫的裝飾音種類繁多,有回音、逆回音、顫音、下波音、上波音等等,他們各有自己特殊的彈法。另壹方面,因為適合於擊弦古鋼琴輕巧、柔和音色的裝飾音,並不壹定適合現代鋼琴上較厚實的聲音,所以,巴赫的裝飾音不要彈得太急、太強、太斷和太華麗。
五、踏板。它在巴赫的作品中似乎是不重要的,但事實上卻是極為重要和極難把握的,由於踏板沒用好而導致彈奏失敗的例子隨處可見。巴赫的作品中,踏板用多了會使聲音含糊不清,用少了又會使聲音幹澀無味,這兩個極端都有損於巴赫的風格。我認為踏板的運用應當根據樂曲來決定,比如在彈奏中遇到手難以連接或慢樂曲中需要延長的地方等,是可以使用踏板的,但是要用耳朵仔細地傾聽,然後小心地進行。
總之,彈奏巴赫作品時壹定要符合巴赫的風格特點。當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以及他的其他鋼琴復調作品都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要真正地弄懂並準確把握這些巨作,是要花大量心血與時間去做認真研究的。但是掌握其主要的風格特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學習巴赫作品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彈奏好巴赫作品的前提與第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