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問壹首古典交響!

問壹首古典交響!

19世紀俄國主要作曲家主要是以“強力集團”代表的”“強力五人集團”和俄羅斯浪漫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妳說的是不是他們當中的作品呢

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偉大的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編輯本段]音樂大師

柴科夫斯基幾乎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並帶有強烈的管弦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郁敏感的性格特征——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柴科夫斯基對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與他的同性戀天性的矛盾,使他壹生都充滿了痛苦的掙紮,這亦反映在他的音樂裏,尤其是晚期的交響樂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樂裏,我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將民族文化與西方交響樂傳統成功地融合在壹起。盡管柴科夫斯基結識了“強力集團”,但是他始終沒有加入任何壹個民族主義團體。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於我對音樂裏俄羅斯元素的關註,是由於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充滿了我的生命。”

柴科夫斯基出生於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壹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他的童年是在壹個典型的富裕的貴族家庭中度過的。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古拉·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身體脆弱,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與瘋狂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壹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這期間開始和壹個熱愛音樂的梅克夫人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破產而終止時,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郁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壹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紮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壹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最愛聽得是莫紮特的歌劇《唐.璜》。 對於瓦格納音樂中的壹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於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強力集團”的主要成員有5位,他們分別是: 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1837—1910)是“強力集團“和新俄羅斯樂派的領導人,凱撒·居伊(1835—1918)、莫捷斯特·彼得諾維奇·穆索爾斯基(1839—1881)、亞歷山大·波菲利維奇·鮑羅丁1823—1887)、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裏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8)。

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是“強力集團“和新俄羅斯樂派的領導人,在聲樂作品的創作中,以歌曲為主,著名的《俄羅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傑作,還作有鋼琴曲和管弦樂曲。

凱撒·居伊,是“強力集團”的骨幹分子。主要成就是10部歌劇,其中包括《威廉·拉特克列夫》(1868年)、《昂傑羅》(1875年)和4部兒童歌劇。

莫捷斯特·彼得諾維奇·穆索爾斯基,是“強力集團”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俄國近代音樂現實主義的奠基人。穆索爾斯基的主要成就是歌劇。其中有創作根據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小說改編的《薩朗寶》(1863—1866)和根據果戈裏的喜劇改編創作了《婚事》(1847)。

1868年他的重要作品《鮑裏斯·戈都諾夫》公演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1872年開始創作的《霍宛斯基之亂》於1892年公演,這部歌劇以17世紀末的俄國歷史為背景,向人民展示了充滿矛盾、沖突的俄國社會生活。劇中有大量的群眾場面,顯示出了現實主義的風格。此外,穆索爾斯基還作有壹部喜歌劇《索羅欽斯克集市》 (1917年首演)。穆索爾斯基不僅創作歌劇還創作了60多首題材多樣、形象鮮明的歌曲,其中流傳最廣的歌曲,是著名諷刺歌曲《跳蚤之歌》。

穆索爾斯基的作品,揭露了俄國當時的社會現象、反映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思想,他在繼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對朗誦旋律和表現形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增強了藝術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穆索爾斯基的這種改革和創新對後來的俄羅斯作曲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強力集團”的音樂作品,反映了俄羅斯人民對現實的思考及對未來的期望,致力探求新的進步的思想,對俄羅斯民族音樂、民族聲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亞歷山大·波菲利維奇·鮑羅丁,主要成就是歌曲、歌劇和器樂曲。鮑羅丁只寫過壹部歌劇《伊戈爾王子》,是最強烈地發揮鮑羅丁創作個性的壹部作品,此作創作始於1869年,直到鮑羅丁去世,實際只完成了壹部分,後由裏姆斯基壹科薩科夫、格拉祖諾夫整理完成。這部作品是根據俄羅斯12世紀的長詩《伊戈爾遠征記》創作的。故事敘述12世紀俄羅斯建國時代諾夫哥羅德大公伊戈爾同南方遊牧民族波羅維茨人戰爭的故事。劇中的音樂體現了俄羅斯民歌音樂的風格,特別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維茲舞曲,以優美的旋律、鮮明的色彩、奔放的風情,充分表現了俄羅斯歌劇音樂的民族特點。

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裏姆斯基—科薩科夫,主要成就是兩部歌劇《薩特闊》(1897年)和《金雞》(1909年)。特別是《薩特闊》中的《印度客人之歌》,富於東方色彩,旋律柔和流暢,不僅是男高音歌唱家經常演唱的曲目,而且被改編為輕音樂曲和獨奏曲。 在他的管弦樂曲裏還有兩部表現異國情調的作品十分出色,壹部是《西班牙隨想曲》,另壹部是取材於阿拉伯神話"壹千零壹夜"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

關於裏姆斯基-科薩科夫還有兩點值得壹提,壹是在80年代穆索爾斯基和包羅丁先後去世以後,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對他們的遺作進行了整理和修訂,重寫或續完了他們的壹些未完成的作品。有些作品經過他的修改或配器,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二是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從事音樂教育事業三十多年,為20世紀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作曲家,包括格拉祖諾夫、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

在俄國和捷克、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由於以往音樂上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況,因此民族主義樂派的興起更顯得氣勢磅礴,民族主義歌劇的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以“強力集團”、柴科夫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民族歌劇和浪漫歌曲,無可置疑地在歐洲聲樂史上占據了醒目的位置。

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1837-1910),俄國作曲家,自幼學習鋼琴。1855年在彼得堡結識格林卡、斯塔索夫,並在藝術思想上深受他們的影響。1857年起組成以他為首著名的的“強力五人集團”(又名“新俄羅斯樂派”)。1862年主辦義務音樂學校,從事教學與演出活動。

主要作品有:《C大調交響曲》、《d小調交響曲》、交響詩《塔瑪拉》。管弦樂《三首以俄羅斯民歌為主題的序曲》,鋼琴幻想曲《伊斯拉美》、《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未完成,由裏亞浦諾夫續成)等。此外,又作有浪漫曲組歌兩套和《強盜之歌》、《塞裏姆之歌》、《格魯吉亞之歌》等獨唱歌曲,並改編、整理大量民歌。

凱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羅斯作曲家,生於立陶宛。幼時曾赴波蘭學習音樂。1857年畢業於軍事技術大學。後主要從事軍事工程教學。1904年軍銜升為陸軍大將。作為壹名業余作曲家,他是俄羅斯“強力五人集團”的成員之壹。

他寫出了大量以聲樂作品為主的樂曲,曾根據海涅、雨果等著名詩人的文學作品創作歌劇。代表作品為器樂小品《東方風格》。

穆捷斯特·彼得諾維奇·穆索爾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於托羅別茨縣卡列沃村,父親是莊園主。6歲起在母親指導下學習鋼琴。鄉村的生活,農奴保姆的哺養,使他對農民和俄羅斯民間音樂懷有深厚的感情。1849年進聖彼得堡的彼得羅帕甫洛夫學校學習。1952年進入彼得堡禁衛軍士官學校,1852—1856年在學校學習,同時跟A.A.格爾凱學習鋼琴,並嘗試作曲。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壹首作品——波爾卡《陸軍準尉》(鋼琴曲)。1856年畢業後曾在普列奧勃拉任斯基軍團充禦前禁衛軍,並先後結識了U.A.居伊、A.C.達爾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M.A.巴拉基列夫,這對他壹生的藝術道路起了決定性的影響。1858年他辭退軍職,脫離軍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導下專事作曲,並成為“新俄羅斯樂派”(即“強力集團”)中最激進的成員。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寫了壹些管弦樂曲、鋼琴曲和歌曲,還為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著)寫配樂。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獨創性。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廢除農奴制後,他回到家鄉,將祖傳的土地和家產分給農民。1863年返回聖彼得堡,進壹步受到了以H.r.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經歷了深刻的思想轉變,形成了進步的世界觀與藝術觀。他的民主思想傾向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壹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產生在這個時期。穆索爾斯基的後半生在貧困中度過,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勢力的打擊,物質上沒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鋼琴伴奏、教書和當公務員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於聖彼得堡。

在穆索爾斯基的創作領域中,歌劇處於首要位置。他總***寫了5部歌劇,但都沒有完成,由後人續完。最初的兩部歌劇《薩朗寶》(根據G.福樓拜的小說,1863—1866)和《婚事》(根據果戈理喜劇改編,1868)雖然尚不成熟,但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薩朗寶》中,作者強調了人民解放的主題思想,註意群眾場面的描寫,其中壹些片斷後來移用在《鮑裏斯·戈都諾夫》中。《婚事》在音樂與語言的關系方面,在角色的個性化方面,做了創造性的嘗試。穆索爾斯基在歌劇創作上的最高成就體現在《鮑裏斯·戈都諾夫》和《霍萬斯基黨人之叛亂》這兩部歌劇中。《鮑裏斯·戈都諾夫》(根據普希金的同名悲劇,1874年首演)是壹部新型的歷史歌劇,作曲家根據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構思,使歌劇的歷史背景處於農民革命風暴的前夜,通過塑造人民群眾的歷史群像和刻畫沙皇鮑裏斯的內心矛盾,尖銳地反映了人民與暴君的對立沖突,同時又深刻地揭露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為適應戲劇情節的需要,作者壹方面運用了多層次、多線條的合唱,表現在不同場合下人民群眾的集體形象(如在修道院強迫人民請求鮑裏斯登皇位的場景),另壹方面又采用朗誦調風格的獨唱刻畫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內心充滿矛盾的沙皇鮑裏斯,象征俄羅斯人民苦難遭遇的瘋僧),同時又註意對戲劇發展情節的典型環境的烘托(如鮑裏斯在克裏姆林宮廣場上的加冕儀式,立陶宛邊境小酒店的場景,波蘭貴族宮廷生活場景等)。而整個歌劇的音樂語言則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霍萬斯基黨人之叛亂》(根據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編劇本,1872年開始創作,死後由H.A.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續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紀末彼得壹世時期射擊軍統領霍萬斯基發動叛亂的史實為題材,形象地再現了俄國歷史的畫面。與《鮑裏斯·戈都諾夫》相比,其情節線索更為繁復,人物形象更為多樣,涉及充滿尖銳矛盾和沖突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但是主題思想不夠集中和明確,結構較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寫上局限於獨立完整的歌曲或詠嘆調。盡管如此,其富於民族特色的多側面的群眾場面,顯示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此外,《索羅欽斯克集市》(根據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續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爾斯基的壹部喜歌劇,它綜合了烏克蘭歌唱旋律和口語音調,並以抒情和滑稽鬧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了民間風俗生活,刻畫了喜劇性的人物性格。

聲樂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爾斯基創作的重要領域。他總***寫了67首歌曲,包括多種的題材內容。其中有描繪貧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舊俄農民辛酸生活的《睡吧,農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葉遼穆什卡搖籃曲》 (1868)和《孤兒》(1868);有針對社會陋習進行嘲諷的諷刺歌曲《神學院學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細致描繪幼兒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兒歌》組曲(7首,1868—1873);有表現平民階層飽經心靈創傷,深感孤獨絕望的聲樂套曲《沒有陽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這些聲樂作品中不僅真實而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眾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傾註了個人的感情體驗,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以無限同情。在藝術手法上,作者繼承和發展了A.C.達爾戈梅日斯基的註重音樂與語言結合的傳統,創造了壹種嶄新的聲樂朗誦旋律,其音調和節奏的任何壹點細微變化都與歌詞語氣和感情色彩密切相關。作者善於吸取俄國民間音樂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見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如搖籃曲、進行曲、各種民間舞曲等),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歌曲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穆索爾斯基在器樂創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卻富有獨創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覽會上的圖畫》。取材於民間神話傳說的交響音畫《荒山之夜》(1867)是俄羅斯標題交響音樂的傑作,它以構思新穎,形象逼真和色彩濃郁而引人入勝。鋼琴組曲《展覽會上的圖畫》(1874)是有感於亡友、畫家B.A.哈特曼的遺作展覽而作。它以鮮明的音樂語言將視覺形象復活,同時又抒發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聲手法、曲式結構和鋼琴織體方面有新的探索。這獨樹壹幟的作品吸引了許多作曲家為它配器,其中M.拉威爾的改編曲獲得了最廣泛的流傳。

穆索爾斯基是俄國近代音樂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是“強力集團”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傾向,在藝術風格上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特點和獨特個性,在音樂語言和藝術形式上有大膽的創新。然而,在世時他的藝術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數有遠見的人士給以肯定的評論外,常常受到指責和非難,以至釀成了他晚年的悲劇。他在藝術上的探索,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來,越來越獲得了廣泛的承認。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C.德彪西、拉威爾、L.雅那切克、C.C.普羅科菲耶夫、Ⅱ.Ⅱ.肖斯塔科維奇、r.B.斯維裏多夫等人的創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爾斯基的影響。

鮑羅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1887)

俄國作曲家,化學家。1833年11月12日生於聖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於同地。少時受良好教育,精通數國語言,擅長鋼琴與長笛,14歲開始作曲。1850年入聖彼得堡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858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72~1887年創辦女子醫科大學並任教。

他的音樂創作活動始於19世紀50年代,寫了壹些聲樂浪漫曲、鋼琴小品和室內樂等。1862年結識M.A.巴拉基列夫,成為新俄羅斯樂派(強力集團)的重要成員。他的代表作有體現古代俄羅斯宏偉歷史畫卷、抒發愛國主義精神的歌劇《伊戈爾王子》,奠定俄國史詩性交響樂體裁的第二交響曲《勇士》,富於俄羅斯風格和東方色彩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兩部弦樂四重奏,聲樂浪漫曲《為了遙遠祖國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海》、《我的歌聲中充滿了惡意》等。

在化學研究上,最早制成苯甲酰氯,曾探索醛類縮合反應。

他原本是高加索的喬治亞親王蓋地諾夫和壹位軍醫夫人的私生子,為此,他只能作為親王的農奴包裏斯·鮑羅廷的兒子。他從小由母親帶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資聰穎,能精通幾國語言,並很快在科學與音樂方面顯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歲時開始音樂的啟蒙,學習演奏長笛和大提琴。十四歲時開始作曲,並發表了壹首長笛協奏曲和壹首弦樂三重奏。1850年進入彼得堡醫藥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畢業留校任教。三年後,二十五歲的鮑羅廷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862年,鮑羅廷結識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對這位作曲家所倡導的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主張十分贊賞,從此他便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從事音樂創作,並加入了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五人“強力集團”。

鮑羅廷的創作中英雄性和史詩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內容。他的音樂民族性很強,有的作品還帶有迷人的東方異國情調。在自己的音樂中,努力表現和歌頌俄羅斯人民的生活與精神,歌頌俄羅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氣概。通過他的音樂,可以加深對俄羅斯民族及其音樂的了解。

由於鮑羅廷的專業是化學,因此作曲只能在業余時間裏進行,他自稱是“星期日作曲家”。

裏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8)

Rimsky-Korsakov,Nikolay Andreyevich

俄國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1844 年3月18日生於諾夫哥羅德省季赫溫市 ,1908 年6月21日卒於盧加附近的柳邊斯克莊園。7歲學鋼琴,10歲開始作曲 。12 歲入聖彼得堡海軍士官學校,期間從 F.A.卡尼列學鋼琴 。1861 年成為新俄羅斯樂派(強力集團)最年輕的成員。1862年畢業後隨艦航海3年,1871年起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任教 ,1905 年革命時,因支持學生罷課壹度被解職。

裏姆斯基 -科薩科夫的創作以歌劇和交響樂為主 ,***作有歌劇17部,代表性的有《普斯科夫的姑娘》(又名《可怕的伊萬》)、《五月之夜》、《雪姑娘》、《聖誕之夜 》、《莫紮特與薩列裏》、《薩德科》、《沙皇的新娘》、《薩爾坦沙皇的童話》、《不死的卡謝》、《隱城基捷日與費芙羅尼亞姑娘的傳奇》、《金雞》等。在交響樂方面的作品有交響組曲《山魯佐德》(又譯《天方夜譚》)、《西班牙隨想曲》、《安塔爾》,交響音畫《薩德科》和管弦樂曲《特利格拉夫山之夜》、《杜比努什卡》等。此外還寫有鋼琴協奏曲、室內器樂重奏、康塔塔和聲樂浪漫曲等。他的音樂以俄羅斯民歌為基礎,同時汲取東方民族音調。作品多以艷麗的旋律和配器,描繪風俗景物和神話境界而著稱。80年代在M.R.穆索爾斯基和A.鮑羅丁相繼去世後,他承擔了整理遺稿,續成遺作,組織曲譜的出版、演出等工作。他從事音樂教育37年,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著作有《和聲學實用教程》、《管弦樂法原理》和自傳《我的音樂生活》,均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