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求壹首好聽鋼琴曲在軍事全接觸-人體盾牌接近結束時候,出刺殺字幕那段背景鋼琴曲

求壹首好聽鋼琴曲在軍事全接觸-人體盾牌接近結束時候,出刺殺字幕那段背景鋼琴曲

卡農簡介: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壹種,原意為“規律”。壹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壹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壹個小結,最後的壹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壹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壹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征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壹段樂曲。壹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禦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653-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壹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回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裏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儂裏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壹絲意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從來沒有哪壹首音樂能象卡農,準確地說,是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讓我如此瘋狂地迷戀,伴隨我生命過程中的所有快樂與憂傷。

有個同樣熱愛卡農的國外朋友,在他專門為這首音樂制作的網站上寫道:“它能讓我感受到壹種穿透脊骨的顫抖,直達靈魂”------對我來說,每次聆聽卡農,感受是同樣地刻骨銘心,盡管我已經聽了它不下數千遍,盡管我有近40個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會按照不同版本,壹遍又壹遍地聽,讓自己沈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沈默,思緒開始發呆,沈溺在感動之中。

我曾經說,我將遇見我的死,為200年前的音樂淚流滿面,因為聆聽卡農;當年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壹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壹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準確地說,作為壹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壹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壹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壹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壹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壹個小結,最後的壹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壹起,永不分離”,壹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在帕赫貝爾的卡農誕生後約三百年,好萊塢將其改編成電影《凡夫俗子》的配樂,首次進入流行文化和大眾視野,至今魅力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作品,卻也因此被美國作家保羅?福塞爾在其名作《惡俗》中列為惡俗音樂。盡管如此,人們絲毫不減對卡農的熱愛,在生命的某個幸福或不幸福時刻,仔細聆聽卡農,體會其中包含的無窮音樂元素,壹種淡淡的憂傷油然而生,卻又攜帶著壹絲甜蜜和安靜。《詩經》裏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此般安寧的追求,地老天荒的愛情,又何嘗不是卡農所要表達的呢?

第壹次聆聽《卡農》,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它……重回工廠,伴隨著柔美的旋律,重溫帕海貝爾、喬治·溫斯頓、我的野蠻女友……

◆電影原聲:《我的野蠻女友》“百日紀念”場景

◆鋼琴曲:George Winston - 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 -Album:《December》

◇大家好,我是flypig,現在在自己的房間裏面用壹臺筆記本電腦和壹個復讀機上的microphone來做這壹次的工廠電臺。

剛才大家聽到的這個片斷是我從《野蠻女友》DVD裏取出來的壹段電影原聲。可能很多人知道卡農這個曲子,都是因為《我的野蠻女友》吧……

全智賢彈奏的曲子,改編自喬治·溫斯頓的專輯《十二月》中的《卡農變奏曲》,也就是現在的背景音樂。喬治·溫斯頓改編的卡農深情自然,旋律和聲極富現代新世紀音樂的心靈風格,直入人心。在《我的野蠻女友》壹片中,因為劇情需要,音樂監制將喬治·溫斯頓的樂譜作了適當的修改,但其魅力卻絲毫不遜於原曲,為電影平添了幾分靚色。

喬治·溫斯頓,作曲家兼鋼琴家,1949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1972年錄制他的首張個人專輯演奏專輯《Ballads & Blues》。他的專輯《森林》榮獲1995年格萊美音樂大獎。《十二月December》是他“四季”四張專輯裏的最後壹張,也是最聞名的壹張。

柔美優雅極富文人氣息的清新曲風,使其成為新世代音樂中極具代表性的卓越人物。喬治·溫斯頓因為優異的音樂才華而多次獲得格萊美獎和格萊美提名的極高榮譽,每年都因樂迷們的強烈要求而進行100 多場全球巡演,受到世界各地觀眾們的熱忱歡迎。

他成長的蒙他那州的季節變化景象,豐富了他的靈魂。這些優美的鋼琴樂曲都是大自然季節變換時賜給溫斯頓的天籟之音。

◇其實,喬治·溫斯頓的《卡農變奏曲》又是改編帕卡貝爾的《D大調卡農》

◆古典曲目:Johann Pachelbel - Canon and Gigue in D

◇其實,《D大調卡農》的原名應該是《Canon and Gigue in D》,這Gigue是吉格舞曲的意思。

帕海貝爾(1653-1706),德國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師。帕卡貝爾擅長演奏風琴,作為德國十七世紀後期的著名作曲家,尤以此曲飲譽至今。

帕海貝爾窮畢生精力所寫的教會音樂,在今天已少有人聽。人們談到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時,他很少被排上名。即使提到,也多半僅是說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而已,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卡農曲長僅五分鐘,是微不足道的小品。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正是這首卡農。

◇好的,現在,我們再來聽壹曲由壹位澳大利亞網友提供的古典木吉他版本《卡農協奏曲》。

◆網友原創:Telemann Quartet - Pachelbel's Canon -from:

◇繼續來說說《卡農》。

卡農其原意為“輪唱”,是壹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其特點是同樣的旋律被壹個或多個聲部重復,同壹調或相關調彼此在時間上重合,也就是同壹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即嚴格的模仿對位。用同度或八度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

原版《D大調卡農》壹般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二十八次之多。這兩個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最後光輝地結束,縱觀全曲,曲式雖嚴謹,但作曲家卻能在嚴格的形式中作自由的變化,作曲技巧令人嘆為觀止。

這部作品在壹開始是按照原本演奏的,但後人在大致保留原作結構的前提下,做了許多種編曲,以適合吉他、管風琴和室內樂團。在劉嘉玲代言的SK-II廣告系列中,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背景音樂是很簡單的八個音在重復,其實這八個音就是卡農的前奏!有壹年家庭倫理片《凡夫俗子》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它的配樂就是這首卡農。當全世界的影迷醉於劇情的時候,也愛上了這首在悠然不動中卻脈動著勃勃生機的作品。

在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當全智賢的鋼琴聲在大學階梯課室裏響起的時候,滿臉尷尬的車太賢情不自禁穿過人群,將準備以久的玫瑰送給全智賢。這時滿場壹片喝彩鼓掌之聲。

全智賢彈奏的這首曲子,也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優雅流暢的鋼琴獨奏,就是改編自George Winston(喬治·溫斯頓)的專輯《December》中的"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喬治溫斯頓,1949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作曲家兼鋼琴家,自1972年錄制個人首張專輯演奏專輯《BALLADS & BULES》至今,其柔美優雅極富文人氣息的清新曲風,使喬治溫斯頓成為先時代音樂界中極具代表性的卓越人物。他的《森林》專輯榮獲1995年格萊美音樂大獎。《December》是他四季四張專輯裏的最後壹張,也是最聞名的壹張。

但是故事沒有完,既然音樂名"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也就是說,這是喬治溫斯頓改編Pachelbel(帕卡貝爾)的Canon(卡農)。

什麽是卡農?其原意為“規則”。指的是復調音樂的壹種寫作技法。其特點是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後面的聲部按壹定的時間距離依次模仿前壹聲部的旋律。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壹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采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Pachelbel profile:

Johann Pachelbel

約翰·帕赫爾貝爾

1653-1706

德國管風琴家、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於德國的紐倫堡(Nuremberg)。早年隨施韋默爾(Schwemmer)學習音樂,1669年進入阿爾特多夫(Altdorf)的壹所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學費,次年轉入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壹所學校。1673年至維也納,成為聖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風琴師克爾(Kerll)的學生和助手。1677年至愛森納赫(Eisenach),擔任了壹年的宮廷管風琴師。愛森納赫也是德國音樂的故鄉,8年之後,J.S.巴赫 在這裏誕生。1678年至愛爾福特(Erfurt)擔任管風琴師,在這裏教授了 J.C.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長,並在雙親去世後成為 J.S.巴赫的監護人)。1683年,他的第壹位妻子和兒子不幸死於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後在斯圖加特(Stuttgart)和哥達(Gotha)擔任管風琴師。1695年回到家鄉紐倫堡,擔任聖澤巴爾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風琴師,自此壹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帕赫爾貝爾是巴赫之前偉大的管風琴家之壹,也是中德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眾贊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較強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較為抒情的音樂氣氛中去,自成壹體。

帕赫爾貝爾最有名的作品是約作於1680-1690年的《D大調卡農》,最初完成時是壹首《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樂器寫成,但只有《卡農》廣為流傳,此曲註重對位、編排,如同自然、數學公式般以演繹的方式,紡織永無止境的理性之路,給人以寧靜、平和和鼓舞,被稱為“人類理性在音樂上的代表作”。

帕赫爾貝爾作品的體式和技法,對 J.S.巴赫有很大影響

Canon的版本

最原始的當然是四重奏Pachelbel先生的Canon in D major

1966年 維也納音樂節又演奏了大指揮家卡拉揚先生的Canon版本,有壹點點的是加了壹把小提琴。

1985年 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變的鋼琴版本。

(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1987年 出了個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繹的現代版本。(Canon (Guitar by Nicolas Angelis))

1992年 大豎琴家Mask和長笛演奏家***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周年式上演奏了極其優雅的 Canon in D 。

1995年 日本明星深田恭子,在自己的專輯中也親自演繹了親手改變的Canon。

1997年 全智賢出了張專輯叫 Pure apple ,第六首便是全智賢親自演繹的

Canon Flying In The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