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電,就是“Unplugged”,直譯為“拔掉電源插頭”。現在多指壹種摒棄全電聲樂隊效果的音樂形式。它通過盡量使用原聲樂器,以獲得純凈音色,來達到壹種更原始樸實的“不插電”的效果。
Unplug壹詞的原意為“不使用(電源)插座”,轉指不使用電子樂器,不經過電子設備的修飾加工的現場化的流行音樂表演形式。
“不插電”是對以多軌錄音和電子音響合成技術制作出來的高度人工雕琢化的流行音樂的壹種反對,意在保持流行音樂純樸、真實的藝術靈性,崇尚高超精湛的現場表演技藝。“不插電”並不是完全不用電聲設備,像話筒、爵士電風琴( Jazz Organ)、顫音琴(Vibraphone)和空心電吉他等“電動”(Electric ,又稱“電擴音”)樂器和設備還是可以使用的,而電子合成器、帶有各種效果器的電吉他、電子鼓、MIDI設備、數字式調音臺等電子(Electronic) 樂器和設備則當禁用。美國MTV電視臺有壹檔Uplug節目,專門邀請著名歌星在現場以“不插電”的形式進行表演。許多歌星也以出版“不插電”唱片專輯來顯示實力、展示技藝。
不插電是電聲樂器發展到飽和期的產物,是對目前“多軌錄音和電子音響合成技術”的壹種反抗。相對於經過電子設備修飾加工後的失真音響,“不插電”音樂人盡可能用本真的聲部和“鋼琴、木吉他、木貝司或人的掌聲”等原生樂器來保持音樂的純樸性。
不插電起源
大約10多年前,音樂臺推出了這樣壹個演出形式 。因為所有的搖滾樂隊,都是以失真吉他或者是特別強悍的鼓作為他們的代表,不管是重型音樂,還是其他的音樂。所以他們在演出的時候,靠這種強悍的鼓聲和失真的吉他聲震撼觀眾,其實觀眾在震撼之余往往忽略了歌本身和音樂本身。
回到音樂最初的狀態,其實作為壹首歌,它們都是從心情開始寫起的,從這樣壹個狀態,呈現出另外壹個狀態。最早的時候,因為這個原因才出現了壹個不插電的主意,很快,有特別棒的樂隊,做了不插電的精彩的演出。到後來,太多,太多了。幾乎所有優秀的樂隊,都會做不插電演出,比如NIRVANA。
不插電現場相對來講,和觀眾挨得比較近,非常安靜,好多樂手都是坐著演出,通過很安靜的木吉他伴奏。而音樂的合聲,在失真吉他裏,往往是配音墻,並沒有比較細的音符,色彩性的合聲的變化。觀眾壹般來講會忽略音樂裏面的東西。在不插電的時候,會把所有的因素通過木吉他顆粒性的表現出來。而且和觀眾離得非常近,交流非常親切,聲音調得比較松馳。所以往往會非常容易的進入這個音樂的意境。不插電可能就是這麽壹種感覺。
不插電對於樂隊成員的技術要求和現場控制能力要求極高,沒有重型音色的掩護,要把很多細節的東西近距離的呈現給觀眾對於任何樂手都是壹種挑戰。
不插電要素
但是,“不插電”不是清唱,壹場“不插電”音樂會也需要燈光、樂隊或和聲。“不插電”也並不是完全排除電聲設備,但電聲設備的主要用途是為了擴音,如麥克風。
“不插電”不僅僅是吉他等電聲設備的問題,連人的嘴巴也有講究。比如很多磁帶裏面人聲用到的合唱效果(chorus),或者tremolo效果,在壹個“不插電”的演出裏,壹般是不被接受的。
對於壹場比較純粹的“不插電”演出,甚至連編曲和聲部安排都會盡量體現簡潔樸實的特點,會與磁帶CD等收錄的版本不同。當然,需不需要盡量保證原作的風格和味道,就在表演者自己了。
不插電藝人
“不插電”在歐洲甚為流行,在國內,李泉、陳奕迅、盧巧音、李宇春等歌手都曾舉辦過“不插電”演唱會。從某種程度來講,“不插電”更接近音樂最初的狀態,具有很強的懷舊色彩。而最為人們深知的不插電表演莫過於NIRVANA(涅磐樂隊)的不插電演唱會。
這裏順便提壹個詞“acoustic”。在“不插電”演唱會上,樂隊所用的樂器大都是acoustic instruments,如acoustic guitar;acoustic bass,acoustic與electronical(電子的)相對,意思是“非電聲樂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