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1828年11月19日卒於同地。父親是農民出身的小學教師,母親是廚子。自於生活貧困,他們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5個。
生平舒伯特小時由父親教他小提琴,由哥哥伊格納茨教他鋼琴。11歲進當地的神學寄宿學校讀書,開始顯示出他在音樂創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現在世界各國音樂會上經常演唱的歌曲《夏甲的悲嘆》(1811),就是舒伯特在這所學校時創作的。
1805年和1809年,拿破侖的軍隊兩次入侵維也納,奧地利人民英勇抗擊,1809年5月21~22日,在維也納多瑙河東岸的阿斯珀恩大敗拿破侖。這壹年奧地利西部阿爾卑斯山區的蒂羅爾人民,也在愛國者A.霍費爾的領導下發動起義。當時舒伯特還只是壹個12歲的少年,但從這時起,舒伯特的幼小心靈,已經孕育了反對強暴熱愛祖國的思想。1813年初,舒伯特離開寄宿學校不久,就由他的同學J.N.施保恩介紹,認識了青年愛國詩人T.克爾納。克爾納就在這壹年參加了A.F.von律左將軍領導的義勇軍,獻身於民族解放鬥爭,同年8月在壹次戰鬥中不幸犧牲。克爾納的遺詩由他父親整理出版後,舒伯特在1815~1816年,為其中的15首愛國詩歌譜寫了歌曲和重唱曲,包括充滿戰鬥熱情的《戰鬥中的祈禱》、《律左的野獵隊》和《劍之歌》。1813年10月,拿破侖在萊比錫會戰中遭到毀滅性打擊,舒伯特滿懷熱情,創作了《歌頌德國勝利》的合唱曲。1814年3月,聯軍進入巴黎,舒伯特又寫了《歐洲的解放者在巴黎》的男聲合唱曲。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說:“對拿破侖的勝利就是歐洲的君主國對法國革命的勝利。”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恢復了毆洲各國舊王朝的反動統治。梅特涅使奧地利帝國成為“各民族的監獄”。舒伯特在這種令人窒息的政治氣氛中,寫下了大量作品,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痛苦心情和美好理想。
1814年,舒伯特在父親的學校裏當助理教員。這期間他廢寢忘食地從事創作,僅在1814~1815年就寫了14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魔王》、《野玫瑰》、《迷娘之歌》等傑作,1816年舒伯特擺脫了助理教員的職務,和朋友F.von朔貝爾住在壹起,忍受著生活的煎熬,專心從事作曲。朔貝爾是瑞典籍的業余詩人,舒伯特用他的詩寫過12首歌曲,《致音樂》是其中最著名的壹首。1816年6月,舒伯特為H.瓦特羅特教授的命名日寫作的康塔塔《普羅米修斯》,是他第壹次從作曲中取得報酬的作品。像他這樣在世時沒有出名的作曲家,是當時出版商殘酷剝削的對象。舒伯特賴以維持生活的稿費,是非常菲薄的。像《流浪者》這樣舉世聞名的歌曲,舒伯特當時只拿到兩個古爾盾(每個約合1.69馬克),而出版商在40年間,卻賺取了27000個古爾盾。
在梅特涅政府的反動統治下,維也納流行著適應統治階級麻醉人民需要的輕浮、庸俗的娛樂音樂。壹些憎恨梅特涅反動統治,要求民主自由的詩人、畫家、劇作家和音樂家則組成各種小組,從事於和這種庸俗藝術針鋒相對的活動。舒伯特是其中壹個小組的中心人物。這個小組經常舉行交誼會,演出歌舞、音樂和戲劇。這個小組***有40多人,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研究法律和音樂的J.von施保恩、詩人J.邁爾霍費爾和朔貝爾、畫家L.庫佩爾維澤爾和M.von施溫德、音樂家弗勒利希三姊妹作曲家A.許騰布倫納、著名的男中音歌手J.M.福格爾,後者是舒伯特許多著名歌曲的最早的演唱者。
1819年8~9月,德意誌各邦君主代表在梅特涅主持下,集會於卡爾斯巴德,通過了鎮壓壹切自由主義思想和民主革命運動的卡爾斯巴德決議。1824年,在警察密布、特務橫行的日子裏,舒伯特在這年除夕所寫的《戰士之歌》,流露了對民族解放戰爭勝利成果為封建復辟勢力所篡奪的無限憤慨。他的許多最成熟的交響曲室內樂和歌曲作品,都是在卡爾斯巴德決議以後最黑暗的反動年代裏寫成的。
舒伯特十分崇敬L.van貝多芬,1822年曾把自己所作的法國歌曲主題四首鋼琴變奏曲奉獻給他。1827年貝多芬病危時,舒伯特兩次探望他,3月29日,舒伯特舉著火炬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1828年11月18日,舒伯特病得神誌昏迷,還發出囈語說:“貝多芬不是睡在這裏嗎?”第二天,舒伯特就離開了人間,年僅31歲。他的哥哥費迪南德按照舒伯特要求葬在貝多芬墓旁的遺願,在維也納的韋靈公墓安置了他的墳墓,與貝多芬的墓地相毗鄰,1888年,舒伯特和貝多芬的墓壹起遷葬到維也納的中央公墓。原來的韋靈墓地,成為舒伯特公園。
創作在短短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中,舒伯特寫了遍及各種體裁的大量音樂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
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創作領域。他為J.w.von歌德(72首)、邁爾霍費爾(47首)、F席勒(46首)W.米勒(44首)等詩人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詩)寫了大量的歌曲,把音樂和詩歌緊密地結合起來。他用富於表現力的旋律與和聲來表達詩的境界。在他的歌曲中,抒情歌唱性曲調占有重要地位,但富於語言表現力的朗誦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敘事歌曲《魔王》和戲劇性歌曲《普羅米修斯》裏。舒伯特歌曲中的鋼琴伴奏,不僅對旋律起了陪襯作用,而且是創造特定意境的壹種重要手段。舒伯特的歌曲和奧地利、德國的民間音樂語言有著血緣關系,他的《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歌曲,後來都成為廣泛流傳的民歌。
舒伯特在1823年所寫的《美麗的磨坊女》和在1827年所寫的《冬日的旅行》都是以失意的流浪者為題材的聲樂套曲,歌詞作者都是詩人米勒。失意的流浪漢,是舒伯特作品中的重要形象。兩首《流浪者》、《流浪者對月抒懷》、《流浪者夜歌》等歌曲以及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也都是這壹類題材的作品。在當時的奧地利,人們雖然生活在故鄉,卻感到自己是舉目無親的異鄉人。舒伯特的這些作品,正反映了這種殘酷的現實。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後壹年(1828)為德國詩人L.雷爾斯塔布的9首詩譜了曲。舒伯特死後,他的朋友們把這9首歌曲中的7首,連同舒伯特為H.海涅的詩譜寫的6首歌曲和其他1首歌曲合為1集出版,名為《天鵝之歌》,意思是“最後的傑作”。它與《美麗的磨坊女》和《冬日的旅行》鼎足而三,是舒伯特歌曲的3本專集。
舒伯特的10部交響曲中,比較重要的有c小調《第四交響曲》(別稱《悲劇》交響曲,1816)、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1816)、b小調《第八交響曲》(別稱《未完成交響曲》,1822)和c大調《第九交響曲》(別稱《大交響曲》,1828)。b小調《第八交響曲》是1822年舒伯特寄寓朋友朔貝爾家時寫的壹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只寫了兩個樂章就沒有再寫下去。它的手稿是在埋沒了40多年後到1865年才被發現的。c小調和b小調交響曲都反映了悲劇性的現實生活。但c小調表現得比較軟弱,b小調的內容則要深刻得多。舒伯特用歌曲型的主題,表現了悱惻動人的悲劇性形象,同時又熱情洋溢地表現了英雄形象和悲劇性形象之間的沖突。1828年所作的c大調《第九交響曲》又大大地前進了壹步,從昂奮的第1樂章,傾訴般的第2樂章,活力充沛的第3樂章,到氣勢磅礴的第4樂章,貫穿著壹種發揚蹈厲的精神。特別是第4樂章,充滿了英勇豪邁的氣概,標誌著舒伯特創作的高峰。1825年8月,舒伯特和福格爾壹同從薩爾茨堡到巴德加施泰因去旅行,在那裏寫了1部交響曲,但稿本已經散失,沒有能夠傳世。舒伯特的著名作品還有《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1824)、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