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祭孔有什麽禮儀?

祭孔有什麽禮儀?

祭孔是民間對“先賢”孔子表示尊敬仰慕和追思的壹種紀念活動。孔廟存在的目的就是祭祀孔子,因此,在歷史上祭孔活動成為了孔廟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早在周朝時期,每年都要按四季祭奠先師,以表示尊師重道之意。不過當時所謂的先師,並不是指特定的某個人,凡是對教育有貢獻的,並已經過世的教師,都是師生祭祀的對象。

後來,由於孔子生前非常註重教育,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很高,影響非常深遠,所以釋奠的主要對象逐漸成為孔子。

孔子死後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魯國國君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裏孔子的舊宅立廟,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是諸侯祭孔的開始。

後來,逐步發展成“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之後,祭孔活動經歷了許多變革,其總體趨勢是活動規模越來越多,越來越隆重。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經過魯國,以太牢祭祀孔子,被認為是帝王祭孔的開始。

漢元帝劉奭時期,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為帝師,封關內侯,號褒成君,賜食邑八百戶,以稅收按時祭祀孔子。這是封孔子子孫為侯,以奉祀孔子的開始,也是第壹次為祭祀孔子而設立的專項費用。

29年,漢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闕裏祭祀孔子,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開始。

在此之前,所有的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直至公元59年,漢明帝在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和孔子,開啟了在學校中祭孔的先河,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被認為是第壹次全國性祭孔活動的開始。

公元72年,漢明帝親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被認為是祭孔有配享的開始。

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延續不斷,規模也逐步提升。739年,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祭孔時使用了原本僅限於古代天子用的64人的“八佾之舞”。

宋代時,祭祀孔子又使用了文武舞之制,文舞生64人,武舞生64人,合計128人。從此,孔子祭典壹般都采用帝王禮制。

明清時期祭孔活動達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順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後,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壹年壹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1906年,清光緒帝將祭孔大典升格為大祀,與祭天、祭地、祭先祖並重。祭孔用大祀禮,文廟按九楹三階五陛制建造,樂用《八佾》,增《武舞》。祀日皇帝親行釋奠,並且行三跪九叩跪拜禮。

疾控活動作為壹項具有重大意義祭祀活動,具有非常多的儀式規定。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樂、歌、舞都是緊緊圍繞禮儀而進行的,所有禮儀要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

祭孔大典中的樂舞表演,繼承了上古時代漢民族祭祀天地和慶祝豐收與戰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樂、歌、舞、禮為壹體的廟堂祭祀樂舞,有“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的稱謂,是唯壹保留下來的漢民族舞蹈,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在祭祀孔子的歷史過程中,還形成了獨具壹格的樂舞藝術。祭孔樂舞的內容以頌揚孔子生前的業績為主,是樂、歌、舞三位壹體的綜合藝術。

其樂源於孔子所推崇的“韶”舞源於自“夏”,詩來自隋代牛弘、蔡徽的創作。樂曲八音齊全,古樸純正、典雅悠揚、金聲玉振。

舞生以龠為舞具,舞姿剛勁舒展,具有雕塑之美。樂生演奏的樂器有古箏、笙、笛、簫、編鐘、編磬等。

祭孔禮儀場面宏大,古樸嫻靜,而莊嚴肅穆的祭孔氣氛與金碧輝煌的大成殿,更形成了完美的藝術統壹。

祭孔樂舞以其平和的曲調,適中的節奏,典雅的歌詞,謙恭的舞步,凸現出我國古代雅樂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蘊,用莊嚴恢宏的感人氣勢以及和諧的藝術風格,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儒家倡導的“仁”、“和諧”以及“禮讓”的人文價值。

大典用的音樂和舞蹈等集中表現了儒家思想文化,體現了藝術形式與政治內容的高度統壹,形象地闡釋了孔子學說中“禮”的涵義,表達了“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具有較強的思想親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樂氛圍、構建和諧社會、凝聚民族精神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

祭孔的最重要議程是三獻禮,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後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時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後。所謂的三獻分為初獻、亞獻和終獻。

初獻帛爵,帛是黃色的絲綢,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獻官將帛爵供奉到香案後,主祭人宣讀並供奉祭文,而後全體參祭人員對孔子像五鞠躬,齊誦《孔子贊》。

亞獻和終獻都是獻香獻酒,分別由亞獻官和終獻官將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獻相當。

後來的祭孔大典又分為開城儀式、孔廟開廟儀式、公祭和傳統祭祀四個部分,在音樂、舞蹈和服飾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發展。

首先是音樂新,在原有樂譜的基礎上,重新制作了開城、祭孔的音樂,引入了交響樂等表現形式,意在達到磅礴大氣、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參照《中國歷代孔廟雅樂》等有關文獻圖譜,對祭孔樂舞進行了重新編排,使其更具感染力。

再者是服飾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裝和道具經過重新設計制作,準確體現了明代祭孔的規模和盛況,更加古樸、莊嚴、凝重,展現了“千古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的盛況。

從孔廟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傳承的軌跡,孔廟在興建之處,儒學的傳播還處於萌芽的狀態。漢初雖然已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但由於本土宗教道教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對儒家文化的爭戰,以及其後三國、魏晉、南北朝綿延數百年的社會分裂動蕩所引起的思想混亂,使儒家學術很難取得“獨尊”的地位。

但在這壹時期,儒學積極吸收其他學派的成分,用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到隋唐時期天下壹統的局面形成,孔子及其創建的儒家學派所闡發的精神與學術思想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儒家文化的價值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從而使大規模興建孔廟與長期傳播儒家文化成為可能。

宋元明清各朝沿襲“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不斷以尊崇的謚號封贈孔子,對孔廟建築的規格壹再提高,都表明了對儒家思想文化價值的肯定。

隨著祭祀的孔廟的意義提高,後來除曲阜孔廟外,自北朝開始在全國有關郡縣設立文廟學宮,文廟學宮從此有了“學校”的功能。

這壹重要功能對隋唐以降的科舉制度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尤其從唐代至清末,廟學不分,規制有前廟後學、左廟右學、左學右廟,還有中廟左右學、中廟周學等。

廟學合壹的體制使歷代儒士文人在這裏接受了儒學的熏陶,尊經讀經即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各個時期培養了不同層次的學人。

自隋唐以後,儒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逐漸發展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幹,孔廟則是這壹文化的重要載體。

通過各種文獻可以看出,當時孔廟祭祀操縱於國家,其目的在於厲行教化,即“廟以崇先聖,學以明人倫”。孔廟祀孔表明國家厲行教化的根本內涵是孔子之道,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化的禮制秩序。子。

孔廟祭孔典禮復原塑像

6603703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