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的音樂美學思想是其整個哲學-社會-文藝思想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啟蒙思想和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文藝新理念,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音樂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許多音樂家都撰文評論他音樂美學思想的前瞻性和特異性。如果說盧梭是法國啟蒙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是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導師,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第壹位大師,那麽他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美學的創始人。盧梭的音樂美學思想體現在幾部最重要的音樂作品中:即1753年有趣的歌劇之戰正酣時寫於巴黎的《關於法國音樂的信》。這封信的發表,給本已壹觸即發的爭論潑了壹桶熱油,從而將爭論推向了頂峰。這篇精彩的文章也成為了這場交織著個人恩怨的音樂美學大辯論中最重要的文件。《論語言的起源》,寫於1756-171期間,是壹部嘔心瀝血的學術著作,發表於1764。書的前半部分論述了語言(主要是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學語言)在西方的產生、發展和“衰落”,後半部分則側重於音樂。這部寫於1764年,出版於1768年的《音樂詞典》,是盧梭整個音樂思想和理論成果的總結性著作。此外,他的許多音樂藝術批評作品、哲學政治作品、文學作品、書信和輪替也有大量篇幅談及他對音樂創作、表達和接受的看法和理解,共同構成了壹個比較完整的音樂美學體系。索不僅是啟蒙運動的主將,而且是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在創作和理論上的開創者。他的音樂活動和音樂美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體現了對法國古典音樂美學的深刻反對。雖然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在音樂本體論上都持有“他律”的觀點,即音樂的本質和音樂表達的內容都在聲音形式之外,但古典主義音樂美學(實際上是整個法國古典文學思想)所認可的音樂的本質是體現在個體之外的客觀世界的先驗規律,其哲學基礎是笛卡爾以來的唯心主義理性哲學。其政治基礎是路易十四時代的中央集權專制政權,其文學和音樂實踐的源頭是自莫裏哀、高乃依、拉辛、露莉以來的宮廷戲劇和音樂傳統。這壹切都受到啟蒙思想家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批判,堅持音樂美學“情感論”的盧梭是其中最激進的壹位。出生於小資產階級的日內瓦市民盧梭,從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專制和古典文學藝術(包括音樂)的自然合理性和普遍性,這壹點習慣性地體現在他的政治理論和文學作品中。以感覺和經驗為基礎的泛神論哲學,藝術作品中強調個人主觀感受的非理性情結,以及托古之名追求簡單原始的自然狀態,支配著盧梭的全部思想和文學活動,也不可避免地深深滲透到他的音樂美學思想中。這些思想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起源於18世紀下半葉的浪漫主義音樂創作和思想的出發點。
采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