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思想是什麽?

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思想是什麽?

"速。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石膏面模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紮特顯然並不屬同壹個“時代”。海頓壹生備受淩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紮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壹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壹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壹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愴》、《月光》鋼琴奏鳴曲和“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壹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Pianoforte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壹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紮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聰;他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壹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誌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壹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壹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壹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壹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壹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壹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妳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妳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壹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壹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Desk"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壹,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誌,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月光曲》、《悲愴鋼琴奏鳴曲》、《莊嚴彌撒曲》,《命運》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編輯本段]貝多芬的創作生涯

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壹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壹。

A portrait of the 13-year-old Beethoven貝多芬壹出生就開始了他與命運的抗爭。父親想開拓他的音樂天賦,總是把他當作神童壹樣四處炫耀。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坐在洋琴(洋琴是壹種形式和組織都類似於鋼琴的樂器,是在鋼琴出現之前的壹種鍵盤樂器)前,或是把他和壹把提琴壹起關在壹間屋子裏。父親總是用暴力迫使他學習。十壹歲時,貝多芬加入了戲院的樂隊。十三歲時,他當上了大風琴手。他總算不厭惡音樂,這是非常幸運的事了。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壹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壹位優秀的教師。他不久就成為壹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Beethoven_house_of_birth出生地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壹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註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臺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並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壹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壹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妳而是為未來的壹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壹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壹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麽這就是壹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裏,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壹般人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裏創作的作品是他壹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Beethoven_death_mask塑像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壹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壹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壹種次要的藝術。

貝多芬是壹位頗具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壹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貝多芬代表了音樂從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轉變。他的作品給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樂曲帶來啟迪。

貝多芬對許多後來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各種風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還為柏遼茲、古斯塔夫·馬勒、斯特勞斯等許多人開辟了道路。

雖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幾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貝多芬的樂曲比巴赫的樂曲擁有範圍更廣、數目更多的聽眾,而且貝多芬做出的眾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對後來的音樂發展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采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壹,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矛盾沖突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壹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壹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壹生最悲慘、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壹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據說在他臨終的壹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幹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全部貫註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壹。他壹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賦、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壹方面他那百折不撓的意誌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為壹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相結合,寫出了壹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鬥爭到勝利、 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 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 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壹樣永遠閃閃發光。

貝多芬具有反叛精神和崇尚自由的性格,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壹天,公爵家裏來了壹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侖派駐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裏,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壹看,竟是壹幫占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壹尊胸像摔了個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壹封信:“公爵!妳的地位是憑偶爾出生得來的。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壹個!”也許實際情形比資料所載的更為暴烈,但貝多芬的朋友們設法把事情掩蓋過去。魏格勒資料庫中的《魏格勒和布魯林家族的朋友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裏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沒有奧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場,恐怕免不了發生毆鬥,貝多芬已經舉起壹張椅子準備向裏奇諾夫斯基親王迎頭痛擊,因為貝多芬躲在房間裏拴上門,親王卻把門撞開。幸虧奧普斯多夫擋在他們兩人之間。”吵架的起因是貝多芬拒絕裏奇諾夫斯基為他召晚宴的幾個法國軍官演奏。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 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 海頓、莫紮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期。

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壹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時,眾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來吊唁。

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學巨匠格裏爾帕策曾經在悼詞中說 “貝多芬把他的壹切獻給了眾人,從他們那裏卻壹無所獲,於是他就遠離了眾人。”能夠讓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壹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與他相伴。人們為了紀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壹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遊客流連的地方。

[編輯本段]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貝多芬是音樂最高級的建築師,他的天才在奏鳴曲-交響曲的思想結構形式中得到了表現。他的速記本顯示出他構想的樂思是怎樣壹步步地最後形成的,也顯示出他將這些素材註入必然的形式時付出了多麽艱卒的勞動。

貝多芬繼承了海頓、莫紮特交響曲中的奏鳴曲式,並把它改造成龐大的結構適於自己的思想。他把第壹樂章的規模擴大了,特別是擴大了尾聲。他向海頓和莫紮特壹樣,把展開部看作是奏鳴曲式的動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題為擴展和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它們以猛烈的力量和氣勢展開。慢樂章在貝多芬手中具有贊美詩的特點,體現了貝多芬式的悲愴。他把小步舞曲樂章變為諧謔曲樂章,成為具有節奏動力的樂章,情緒從“縱情大笑”到神秘的和驚奇的。他把終曲擴大,成為在規模和意境方面與第壹樂章相仿的壹個樂章,使交響曲在凱旋中結束。

財經

翻譯網頁 圖片 視頻 地圖 資訊 音樂 問答 來吧? 更多 ▼購物

財經

翻譯

博客

265導航

日歷

照片

文檔

輸入法

工具欄

軟件精選

更多 ?

登錄天涯 | 註冊天涯 | 幫助

搜索問答 我要提問

首頁 > 提問列表 > 提問

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思想是什麽(簡答題) [文藝人物] 懸賞點數 10 2個回答 491次瀏覽

0

狼爺之傲 2009-12-16 17:09:09 125.71.84.* 舉報 都說是簡答題了 麻煩大家別去百度壹堆東西讓我自己篩選哈

補充#1 2009-12-16 17:19:29 壹樓封殺!!!!!

補充#2 2009-12-16 17:50:46 2樓封殺!!!!

回答

引用:

添加引用:

登錄並發表回答 取消 在谷歌搜索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思想是什麽(簡答題)

正在發表回答,請稍候……

您輸入的內容將會在您成功登錄之後自動發表。

回答 按時間排序 按投票數排序

0

1975512 2009-12-16 17:14:29 121.18.71.* 舉報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生平介紹

"只要有機會, 就要反抗命運" ——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壹,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聖”。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壹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壹個象莫紮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壹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壹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壹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紮特。莫紮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壹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壹直到 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紮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紮特顯然並不屬同壹個“時代”。海頓壹生備受淩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紮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壹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壹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壹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壹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 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壹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紮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晚年失聰,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