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壹代”有什麽好的作品
垮掉的壹代/或稱疲憊的壹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壹群松散結合在壹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這壹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壹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壹起。此後,“垮掉的壹代”的稱謂才借助各種媒體流傳開去。“垮掉的壹代”實際上是“迷惘的壹代”的對照。海明威在小說《太陽依舊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壹代”(Lost Generation),這個稱謂來自美國著名作家斯泰因為《太陽依舊升起》題的壹句辭——“妳們是迷惘的壹代”。“迷惘的壹代”指的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包括海明威在內),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失去信念是由於戰爭的創傷,但他們並未因此而失去對人性的渴望。“垮掉的壹代”則不同,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喪失了對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壹代”作為稱謂也表達了公眾對他們的失望和不滿。 之所以將這樣壹小群潦倒的作家、學生、騙徒以及吸毒者當作“壹代”,是因為這個人群對二戰之後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學領域,“垮掉的壹代”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壹個重要分支,也是美國文學歷史上的重要流派之壹。“垮掉的壹代”的成員們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蕩公子,他們篤信自由主義理念。他們的文學創作理念往往是自發的,有時甚至非常混亂。“垮掉的壹代”的作家們創作的作品通常廣受爭議,原因是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垮掉的壹代”對後世的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文化研究學者們看作是第壹支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亞文化”。“垮掉的壹代”的重要文學作品包括傑克.克魯亞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倫.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羅斯(1914年-1997年)的《裸體午餐》等。後兩部作品由於內容“猥褻”而引起法庭的註意,但也為此類文學作品在美國出版的合法化進程做出了貢獻。 1.戰後50年代美國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追求物質主義的十年,也是“同壹性”的十年。大蕭條時期和二戰期間美國物資匱乏,使得戰後美國人民對物質貨物的追求成為生活的主要目標,特別是電視媒體和廣告所描繪的理想家庭生活,更加推動了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戰後的美國從汽車到衣服,從社會行為到政治,到處都顯示著“同壹性”;再者,當時大部分婦女只有壹個選擇:順從為壹個家庭主婦和媽媽;在冷戰期間,美國領導它的聯盟國對抗蘇聯***產主義聯盟,這允許美國政府可以隨意定罪,甚至對持不同政見的人進行迫害,認為社會的非基督教徒威脅著美國政府安全。 就是在這種社會氣氛下,有壹群作家起來通過他們的詩歌和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社會追求物質和“同壹”的反感,闡述他們被社會疏遠的孤獨,同時他們在自己的旅途上探究生活的真諦。這群作家後來就被稱為:The Beats。 從On the Roads解讀The Beats 《On The Road》被認為是美國50年代的代表作之壹,它不僅在文學方面開創了美國新的文學道路,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國50年代Beat Ggeneration的縮影。 2.Beats 的生活態度 他們對生活熱情渴望,生活狂放不羈,通過自己的“冒險”探究生活的真諦。而他們的“冒險”就是到處旅行和體驗各種新奇事物。《在路上》:“他們壹起沖上大街去尋找、探究那些當時頗感興趣的東西,盡管後來這些東西在他們的眼裏又會變得枯燥而又乏味起來。然後他們又再次去冒險,去尋找新的興趣”。“他們的生活狂放不羈,說起話來熱情洋溢,對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擁有壹切,他們對平凡的事物不屑壹顧,但他們渴望燃燒,象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爆炸,象行星撞擊那樣在爆炸聲中發出藍色的光,令人驚嘆不已。” Beats追求自由,反感因循守舊的生活。狄恩描繪那些因循守舊的人:“妳看前面這些人,他們壹直都在擔心,算計著跑了多少路,今晚在那裏睡覺,汽油錢是多少,天氣怎麽樣,最後怎樣才能到達等等等等” 。“數百萬人毫無休止地為了生存而四處奔波,象壹場噩夢——掠奪、攫取、失去、嘆息、死亡,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長島外面的那些城市裏為自己爭得壹塊墓地”。而索爾和狄恩等新壹代年輕人不願過這樣陳舊乏味的生活,他們選擇遊歷美國,“在路上”尋求生活的真諦。 “我們將要去做壹切我們從前沒有做過或者從前認為不屑於做的事” 。 他們有隨時死亡的恐懼,生活“及時行樂”。這壹群人在經歷了二戰後,又進入冷戰和麥卡錫主義的“紅色”政治迫害,加上核武器的威攝,使他們有隨時都可能死亡的恐懼感,“死神將在我們進入天堂之前把我們抓住”。正如索爾.佩拉提斯說:“生命是神聖的,每壹秒鐘都很珍貴”,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狄恩.莫裏亞蒂“好象同時在做所有的事情”。同時,他們用他們所有的精力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去體驗盡可能多得事物。他們的生活態度也變得及時行樂——“噢,我們應該及時行樂,事情該怎樣就怎樣。” 3.Beats 的行為 3.2.1 流浪 他們很多時候的旅行都是搭車而行的,有時他們身無分文過著流浪的生活。而他們就是在這時刻面臨死亡的旅途中感受生命,探索生命的真諦。《在路上》多處表達了他們在流浪過程中對生活的領悟。“我們的破行李又堆在了路邊,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沒關系,生活本身就是壹條永無盡頭的大路”。 “妳的路是什麽呢?夥計?——聖徒的路,瘋子的路,虛無縹渺的路,淡泊悠閑的路,還是其他什麽路?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路,問題是怎麽走?走到哪兒?” “在穿過科羅拉多州和猶他州交界的大沙漠時,在沙漠之上,在被太陽照射成金色的雲層中,我看見了上帝,他似乎在伸出手指對我說:“穿過這裏,壹直向前。妳們正走在通向天堂的大路上。”噢,好吧,我們壹直向前。” 3.2.2 吸毒 Beats的另壹種體驗就是吸毒。Beats是美國歷史上第壹個參與偶然吸毒的群體之壹,主要流行的毒品有大麻、苯丙胺、安非他明和海洛因。“在聖弗蘭西斯科,幾乎人人都吸毒。這裏是大陸的盡頭,沒有人會來管妳” 。他們從吸毒的幻覺中體會樂趣和刺激,激發他們對生活認識的靈感。 小說在第四章第2節借口狄恩給我們描述了吸食大麻後的感覺。“第壹天,我象塊木板似地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既不能動,也不能說話,只是兩眼大睜著直視前方。我可以聽見腦子裏嗡嗡作響的聲音,眼前閃動著各種圖象,奇妙無比。第二天,我漸漸有了意識,我所做過的、知道的、讀過的、聽過的和幻想過的壹切又重新湧入我的腦海,它被按照壹種新的邏輯方式排列起來,因為我什麽也不能想,只感到驚奇和激動、我不住說著‘好,好’,只有這樣才能稍稍平靜下來。這些大麻引起的幻覺壹直持續到第三天,我才漸漸理解了所發生的壹切,我的全部生活也被決定了”。 3.2.3 性 在他們的旅途中,走到哪都會去找女人,而當時的美國“各大城市都可覓到的妓女的身影” ,狄恩很受女孩傾心,他同三個女人結過婚,但都是因為受不了他狂放不羈的生活曾離開他。同時,狄恩也受男性的喜歡,小說中卡羅?馬克斯就喜歡狄恩,他們倆“幾乎廢寢忘食地呆在壹起聊天”。現實中的卡羅?馬克斯的原型Allen Ginsberg也曾是個同性戀者,而公開的同性戀在50年代不僅是罕見的,而且是不被接受的,Allen Ginsberg為同性戀做鬥爭,力爭壹個更加開放的生活。 3.2.4 理解婦女,鼓勵婦女解放 50年代美國婦女的典型生活就是在家相夫教子,生活厭倦且“同壹”。beats鼓勵女性走出傳統相夫教子的厭倦生活,鼓勵她們擁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小說中索爾?佩拉提斯表達了他對婦女同情:“事實是我們都不理解女人,總是把過錯歸咎於她們。我們只有這麽多能耐。”小說第二章第2節描述了壹個叫做找莉塔?貝特科特的女孩。當索爾問她“妳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麽?”時,女孩哀嘆著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想在餐桌旁好好地侍候人,別出亂子就行。”索爾“用手捂住了她的嘴,告訴她不要嘆息。我想告訴她我的生活是多麽激動人心,告訴她我們可以在壹起做許多事。”“我們躺在壹起,凝望著天花板。我們都感到迷惑不解,為什麽上帝要讓人類如此痛苦。”在60年代和70年代婦女運動前,Beat Ggeneration的婦女就努力開創她們自己的生活。 3.2.5 音樂 Beats喜歡爵士樂和瘋狂的流行樂,他們把爵士樂演出也作為壹種“及時行樂”。在路上,他們喜歡把收音機打開聽各種流行音樂。在酒吧,他們被爵士樂家的演出所激動和興奮。小說多處描寫酒吧的爵士樂家表演。“羅拉對任何事情都不抱怨。他是個大學者,常常在腋下夾著17世紀的樂譜手稿,跌跌沖沖地來到紐約的海濱,聲嘶力竭地唱著。他象只大蜘蛛那樣從大街上爬過,興奮的目光利刃壹般閃過他的眼中。在極度激動中,他的脖子會發瘋似的扭動,他說話含混不清,他痛苦地蜷縮著身子,他腳步沈重地走來走去,他嘆息著,號叫著,最後在絕望中癱軟下來,壹句話也說不出來。” 3.3 不被世人所理解 Beats在當時被大多數美國人所不理解不接受,小說中也有描寫:“他們圍坐在那裏,用壹種鄙夷的目光狠狠地盯著狄恩。”這些人指責狄恩 “除了妳自己和妳那該死的尋歡作樂,妳根本不考慮其他人。妳所想的只是能夠從別人那裏得到多少錢和快樂,然後就把他們拋到壹邊。實際上妳簡直愚不可及,妳從來沒想過生活是嚴肅的,每個人都在乾著什麽來代替無聊。”而狄恩則“他幽靈壹般地孤獨地站在門口,凝視著街道。痛苦、指責、勸導、說教等等都跟在他後面,他的前面則充滿了坎坷和瘋狂。”但是他們還是壹如繼往地進行他們的革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