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
能樂,傳統宮廷類
比如 櫻花
第二,民歌
比如
拉網小調
沒有伴奏,完全靠嗓音
第三,流行樂
電子風格濃厚
現在各種曲風都發展得很快
當然也有blue,jazz類型的,但不多
流行音樂以舞曲為主
邦樂
PS:高中音樂課上老師說,日本傳統邦樂的特征就是不存在“do re mi fa so la xi do”這幾個普通音調中的“re”和“so”兩個音。典型的例子就是《櫻花》。
邦樂壹般指日本音樂的總稱。通常是作為西洋樂的對稱語使用的,指的是除西洋音樂以外的所有的日本傳統音樂。根據使用樂器的種類,可以做出以下分類:
雅樂:在宮廷舉行儀式時所演奏的儀式音樂,古代時從中國、朝鮮傳入,可以說它保留了日本音樂最古老的風格。
聲明:佛教的典禮音樂,是壹種聲樂。它與佛教同時傳來,以後給日本音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琵琶樂:戰國時代以後,它是作為壹種以琵琶伴奏敘述戰爭故事的音樂而得到發展,是彈唱演奏的聲樂曲。
箏曲:所謂“箏曲”除了指古琴曲以外,還指古琴、三弦、簫的合奏曲。古琴是由13根弦的彈撥弦樂器,江戶時期和三弦琴音樂結合壹起而得到發展。從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留下許多名曲的宮城道雄,給箏曲界帶來很大的影響。
簫:簫產生於鐮倉時期,那些虛無僧吹奏這種豎笛來代替念經。因為它長壹尺八寸(約55厘米),故又被稱為“尺八”。
三弦音樂:三弦的***鳴箱上貼著貓皮或者狗皮,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在江戶時期,被廣泛使用的三弦,不僅作為歌舞伎、人偶凈琉璃等劇場音樂,而且還作為許多歌謠音樂的伴奏,至今仍然廣泛使用。
民謠:各地歌唱承繼下來的歌曲音樂。其中勞動歌曲較多,我們最熟悉的《拉網小調》便是此種精品。
與西洋音樂7個音階相比,近代邦樂只有5個音階(這壹點應該是繼承了我國的“宮商角徵羽”五聲)。節奏大部分是2拍子和4拍子的偶數拍子,幾乎沒有3拍子。歌謠居多,純器樂曲較少。樂器通常用作聲樂伴奏,但和聲樂的表演過程,有壹種微妙、不壹致的復雜的脫節現象。此外,三弦、古琴和簫形成的樂器組合,產生了雜音的要素,而這些卻作為邦樂復雜的音色受到人們的喜愛。
明治時期西洋音樂進來以後,西洋音樂成了日本音樂的主流,邦樂漸漸被西洋樂所壓倒(現在壹提到日本歌手,大多都是濱崎步、近畿小子等等流行樂壇的佼佼者,很少再有傳統音樂人的出現了)。但是,近年來邦樂重新得到了重視,愛好者正在增加。
日本音樂向來分為邦樂和洋樂兩大類,人們在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的同時也會從雅樂中深切地體味日本傳統音樂的樂趣。近來,有的日本人把西方音樂的手法引入邦樂。西方的作曲家也向日本人尋求題材,邦樂和洋樂之間的藩籬似乎已經被拆除了。將來的音樂會成為采納雙方長處的美妙音樂。夏川裏美正是日本近現代邦樂界的頂級藝人之壹。她的曲風優美動聽,在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亞洲其他地區,都具有相當高的人氣
在壹個純日本的氛圍中,存在著壹種似是而非的西方音樂,這正是多年來兩種對比鮮明的東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日本的音樂人大量借鑒了美國的流行音樂,但他們卻能冷靜地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些音樂進行再創造。
盡管日本的許多流行音樂與美國音樂有著壹脈相承的關系,但日本的音樂創作處處滲透著民族的獨特性。日本音樂除了那種可感知的民族性之外,更是壹種兩國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才產生了日本音樂所特有的綜合性。誠然,美國音樂曾經對日本音樂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但至少在日本國內,日本音樂人的創作對美國音樂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印度音樂的七音符:sa,re,ga,ma.pa.dha,ni,基本的音符組成音程。根據印度的音樂神話,音階中的七個基本音來自鳥獸的叫聲,並能喚起人們對特殊色彩的感覺。
以下音名分別是: (後面分別是與之相關的鳥獸叫聲和被賦予的各種色彩)
沙音Sa ,為孔雀的叫聲,為荷葉綠色。
裏音Re ,為雲雀的叫聲,為紅色。
嘎音Ga ,為山羊的叫聲,為桔紅色。
馬音Ma ,為鶴的叫聲,為白蓮花色。
巴音Pa ,為夜鶯或杜鵑的叫聲,為黑色。
塔音Dha ,為馬或蛇的叫聲,為黃色。
尼音Ni,為象的叫聲,為所有顏色的綜合。
印度音樂中主要的架構是旋律體系稱為拉格(Raga) ,及極為復雜的節拍體系稱之為塔拉(Tala).
“拉格”(Raga,梵語的"raga",意熱情。)被稱為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也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它是壹種旋律的框架。它有很多種,每種拉格都有自己特有的音階,音程以及旋律片斷,並表達某種特定的味(Rasa),但拉格本身只是壹種框架,它要靠音樂家的即興表演加以豐富、完善。
拉格原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藉特定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五個到七個的音符所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這種先人所制定的旋律型(Raga) 北印度有3百種,但很多也失傳了,有譜可循的拉格有80余種,如今常用的約60余種。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演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春夏秋冬,悲傷、喜悅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拉格不只是固定的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更細致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和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速度的掌控,因此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的音樂家。塔拉(Tala)源自梵語,塔(Ta)是坦安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di)的分身的舞蹈拉西亞(Lashia),合稱塔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塔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搭拉(節拍)非常復雜,不是按照每個小節中有幾個單位拍來計算的,首先要分清楚每壹句中有幾個單位拍,從6拍(3+3) 、7拍(3+4) 、8拍(4+4)或10拍(2+3+2+3) 、12拍(6+6) 和最常見的16拍(4+4+4+4) ,可組合成百上千種變化。印度搭拉可以是等值區分,也可以是不等值區分。
搭拉提供了精準拉格旋律的架構的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要深入體驗聆賞印度音樂不能不知搭拉和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