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學藝術系,創建於1997年。
2006年1月11日,北京大學決定在藝術學系的基礎上成立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有教師24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講師1名,在站博士後6名。
北京大學建立於1898年(光緒24年)。當時稱為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早在1912年蔡先生就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就曾發表《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蔡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後,開始大力實施美育。壹方面,他本人親自在北大開設美學課,並著手編寫《美學通論》,另方面,他在北大組織“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音樂研究會”(“畫法研究會”和“書法研究會”於1922年8月合為“造型美術研究會”,“音樂研究會”於1922年12月改為“音樂傳習所”),聘請徐悲鴻、陳師曾、蕭友梅、劉天華、胡佩衡、陳半丁等壹批著名藝術家到北大授課和指導學生的藝術活動。由於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北京大學成了壹所藝術氣氛十分濃厚的大學,並且很快成為全國的美育和藝術教育的中心。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燕園書畫會應運而生。會長李誌敏率諸書友、畫友乘時崛起,承先啟後,再造輝煌。20年來,人材與成果雙豐收,贏得東風又壹枝。
就是從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開始,北京大學形成了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重視美學研究和藝術研究的傳統。這是壹個極其寶貴的傳統。
第壹,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並且有著很強的學術性。
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壹開始就有明確的理念的指導,這就是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所以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初建時的宗旨是“研究音樂,陶養性情”,1920年10月修改章程,宗旨改為“研究音樂,發展美育”。美育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面對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內涵就是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所以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壹開始就沒有停留在技術的層面,而是自覺地引導學生去追求壹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
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傳統。中外的教育史都證明,壹所大學如果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如果它的藝術教育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人文色彩,那麽它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總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創造力,更富有進取精神,具有更開闊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遠的精神境界。
與此相聯系,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顯示出很強的學術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壹方面,就是在蔡元培先生的提倡下,北京大學十分重視美學理論的研究,因為美學是藝術教育的靈魂。當時有鄧以蟄先生教美學,之後朱光潛先生、宗白華先生這兩位美學大師又先後到北大任教。這使得北大的藝術教育有了壹種學術的、理論的依托,並且在形而上的層面上形成了壹種優勢。這是非常重要的。
再壹方面,就是長期以來在北京大學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學者,是學者兼藝術家,或者說是學者型的藝術家。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壹說。
例如鄧以蟄先生(1892-1973)。他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他本人的隸書、篆書都達到很高的境界。同時他又是哲學家、美學家和書畫鑒賞家。他曾經擔任北大哲學系的主任,長期講授美學、美學名著選讀、西洋美術史等課程,並且寫了《書法之欣賞》、《畫理探微》、《六法通詮》等學術著作。他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又如蕭友梅先生(1884-1940)。他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不僅學習音樂,而且學習哲學和教育學。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古代樂器考》(1916年)。1921年蔡元培聘他到北大任教,同時有兩個職位,壹個是哲學系講師,壹個是“音樂研究會”導師(後來任“音樂傳習所”教務主任)。他除了教學和組織、指揮管弦樂隊,還創作了《春江花月夜》等近百首歌曲以及大型合唱曲、大提琴曲和管弦樂曲,同時他又編寫了《鋼琴教科書》、《小提琴教科書》等大量教材,寫了《和聲學》、《普通樂學》等理論著作和《中國音樂的比較研究》等理論文章。蕭友梅先生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又如陳師曾先生(1876-1923,又名衡格)。他祖父陳寶箴是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著名詩人,弟弟陳寅恪是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家庭背景使他從小打下了極其淵博深厚的國學基礎,使他的山水、花鳥和篆刻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他還寫了《文人畫之價值》等學術論文。他與齊白石交誼極深,他的藝術思想對齊白石影響很大。他勸齊白石自出新意,推動齊白石開始“衰年變法”。他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大,王雪濤、王子雲、李苦禪、劉開渠、俞劍華等人都出自他門下。陳師曾先生也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再如沈尹默先生(1883-1971)。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書法家。他初學歐陽詢,後學褚遂良,晚年張揚二王,影響極大。但他同時又是學者。早在1913年他就受聘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並參與編輯《新青年》雜誌。他寫的古體詩詞清新秀逸,也很受贊揚。沈尹默先生是學者兼書法家,是學者型的書法家。季羨林先生曾對“學者書法”有精妙的論述。季先生說:“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學者書法不僅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同時也是學者對漢字的美化和文化化。從學者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學者的文化修養和寬宏眼界。”“學者書法”是壹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在北京大學壹百多年的歷史上,有很多著名學者都是書法家。他們深厚的學養,使他們的書法作品具有季先生所說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從而有特殊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