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作曲家喬治·格什溫(1898-1937)誕生於紐約州布魯克林區。他廣泛接觸和研究流行音樂領域的各種流派,創作了大量流行歌曲、數十部卡巴萊演出和音樂劇。他是百老匯和好萊塢的著名作曲家。
1924年,他為保羅·惠特曼的爵士樂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影響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爵士樂技法。接著,他創作了管弦樂曲《壹個美國人在巴黎》、《狂想曲二號》、《古巴序曲》,並以描寫黑人生活的歌劇《波基與貝絲》達到了創作的巔峰。格什溫的突出貢獻是將德彪西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爵士樂風格相結合。雖然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但他是壹個偉大的旋律天才。他的歌總是活潑有趣,溫柔清新;大型音樂節奏明快,和聲優美,富有幽默感。它具有獨特的個性和典型的美國風格,因此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1937年夏天因腦癌去世,享年39歲。【格什溫,藍色狂想曲與格羅菲】在喬治·格什溫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中,我們可以找到美國爵士音樂與感傷音樂在節奏、旋律、和聲上的最佳延伸與運用。格什溫夢想將基於爵士樂的感傷歌曲帶入美國音樂廳。他的第壹部音樂會風格的作品《藍色狂想曲》是仿照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也就是為所有交響樂團伴奏的鋼琴獨奏而創作的。格什溫後來學習了配器,這樣他就可以為他的音樂創作出最有效的器樂部分,但對於《藍色狂想曲》,他聘請了壹位技術嫻熟的作曲家來作曲。作曲家是費德·格羅費,美國著名的作曲家,後來他用他的配器技巧寫了壹些自己的作品——大部分是美國場景的音頻和視頻圖片。他的《大峽谷組曲》可謂是壹場炫目的樂器配色展,來表達大自然的色彩和情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