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薩卡拉墓葬群的南謝夫特卡墓曾出土壹幅樂舞圖,為第五王朝(公元前2563——前2423年)之年。圖象分三層,中間壹層為壹小樂隊,由壹名吹笛者、壹名奏豎琴者和另四名作同樣手勢的樂師組成。在這四人中,至少有壹人看來在唱歌。德國長期從事埃及考古的音樂學家漢斯·希克曼說:“倘若早期王朝的出土樂器可以對那個古老時期的藝術作出結論,那麽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樂器的音響是與神秘的意義相適應的。”
依據薩庫斯的學說,埃及的音樂文化可分為兩個時代,壹為古王朝至中王朝(公元前3000年——前1580年),壹為新王朝至希臘時代(公元前1580——公元4世紀)。如果我們從考古學上的資料來做壹個比較,我們會立刻發覺,出土的古王朝的物品與蘇美爾的物品,兩者有極其類似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推定,在史前時代,蘇美爾跟埃及就有文化上的接觸了。然而兩者的接觸卻止於古王朝初期,大約在公元前2700年以後,兩地域間就幾乎沒有任何的接觸了,因為在這期間,我們從考古學上的資料找不到二者間任何的***同點。
美索不達米亞再次對埃及的影響,是在新王朝征服美索不達米亞之後。此時,埃及的美術資料上,開始描繪前所未見的各種弦樂器,如豎立的豎琴、利拉琴(魯特琴)等。在埃及的所有時代裏,常見的弓型豎琴,大致饃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直立式的大型豎琴、新王朝的小型豎琴、中王朝的肩型豎琴。這種弓型豎琴究竟是從蘇美爾傳入埃及的,還是從埃及傳入蘇美爾的,至今還沒有確論。
另壹方面,新王朝時代出現的豎立的豎琴,很明顯是由亞洲傳入的。最大的明證是,這種豎琴最初是和亞洲的音樂家壹起在美術品上出現。而《聖經·舊約》上所記載的尼伯爾樂器,也是和此同類型的垂直式豎型豎琴。我們再來看看最初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新王朝的利拉琴(LYRA),它是由壹種木制四角形的***鳴體加上長短不齊的腕木組成的。據推測,這種樂器有兩種奏法。第壹種奏法是,右手拿著匹克彈奏所有的開放弦,等琶音彈出後,左手的手指再去休止不用之弦的振動,借以彈出特定需要的樂音;第二種奏法,把利拉琴直立起來,用兩手指彈弦。這兩種奏法跟後來在希臘所流行的吉利西亞琴和吉達西斯琴的奏法完全壹樣。
其次,再看看魯特琴。這種在埃及出現的魯特琴與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魯特琴,就它們的構造而言,大致相同:弦數,同為2弦;同為壹小胴體,長棹上都有多數的把位(琴格)。唯壹不同的地方,就是棹柄和胴體的固定方法:美索不達米亞典型的魯特琴,它的棹柄壹直延伸到表面板的尾端,然後在其稍微突出的尾端固定住;而典型的埃及魯特琴,棹柄也在表面板的上端,然而,它在中途就結束了延伸,表面板上面有明顯的皮質物,縫綁著棹柄。
我們再看看,在這塊線條分明的石雕上,我們所看到的魯特琴是所有弦樂器中最早為人熟知的壹種。就它本身的構造而言,它已經為今日古典吉他的歷史起源做了壹個最明確的見證,因為吉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已經基本具備。這塊石雕大約是公元前1400——前1350年的作品,被發現於埃及獅身人面像的大門口,也就是新王朝定居地胡羽克(HUYUK)的城墻上。魯特琴,它的琴格是用繩子糸卷在棹柄上做成的。彈奏時,可能是左手在棹柄上邊做出休止狀,右手則持用撥奏物彈奏。響胴的形狀有小梨型、卵型、半球形等。現在的民俗樂器中,也有與此同類的魯特琴,它的阿拉伯名字叫筠蒲利琴。
這種魯特琴也有少數是三根弦或四根弦的,令人想起我國的壹種國樂器——三弦。曾經有位日本學者田邊尚雄先生,他認為此種魯特琴是從亞洲中部橫渡而傳至日本,成為今日日本的三味線,也就是我國的三弦。這種說法雖然令人很感性趣,然而並無實證史料,因此疑點頗多。後來,又壹位日本學者岸邊成雄先生,在深入研究過中國音樂史料後,對上述說法提出了異議。
最古老的管風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是出現在古埃及亞歷山大城的“水力管風琴”,這種原始的管風琴聲音嘹亮刺耳,體積龐大,為古代羅馬人的戲劇表演和競技活動伴奏助興。
早在古代埃及第四王朝的墓壁上就有演奏豎琴的畫面。從古代埃及流傳下來許多大小不同的豎琴,說明豎琴是古代埃及人最喜歡的樂器。古代埃及人把豎琴用作供獨奏時所用的樂器或者有歌唱時用作伴奏的樂器。
中王國出現了所謂的“豎琴手之歌”。豎琴手經常成為節日慶祝活動的座上客,他們不僅通過音樂為主人和客人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而且還經常在歌詞裏講述人生的哲理。有很多豎琴手是盲人,因為古代埃及人認為這些盲人雖然看不見日常的東西,但是他們能夠更深切地體會神的意誌並且預料命運的不測。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埃及人在為死者舉行祭祀活動時,把豎琴手請到死者的墓口。豎琴手對著死者的親朋好友和擺滿祭品的供桌,壹方面祈禱死去的人到了來世以後,像在世時壹樣享受美味佳肴,另壹方面,他勸說活著的人抓緊今生今世的分分秒秒。豎琴手的雕像原來被當作隨葬品放置在墓室裏,其目的是讓他為墓主彈琴吟唱,使得死去的人在來世不至於過分悲傷或寂寞。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在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演奏者的行列,從而想象出當時演奏音樂的盛況。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弦樂器,還有各種笛類樂器。
古埃及時期的樂器有西斯特魯姆(壹種金屬叉鈴),貝尼琴(弓弦豎琴),納菲爾琴(琉特)雙管瑪穆(壹管奏曲調,壹管奏持續低音)以及體鳴樂器對擊棒(有木制、骨制、象牙制)和多種鼓。隨基督教傳入的演奏教會音樂的樂器:如鐃、鈸、鐘和金屬響板等。阿拉伯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如烏德、卡儂、拉巴蔔、納伊等。埃及的烏德和卡儂的體積大於其他阿拉伯地區的同類樂器。
傳統樂器為烏德、卡儂、拉巴蔔、米茲瑪爾管、塔蔔勒鼓等。埃及的拉巴蔔(rababa)是由以椰子殼蒙魚皮作為***鳴體及壹根鐵制的長柄,再加壹個木制弓在中間。由三個rabab的表演者組成壹個樂隊,其中壹個是獨奏者及演唱者,帶領著樂隊,他們也加入souffara 或salsmiya 、avertical reed flute。
由於這個資料是從《埃及:尼羅河的音樂家》這張專輯介紹的文字海報中所抄錄的,由於該專輯雖然標榜埃及音樂,但是比較偏向阿拉伯音樂,所以不壹定正確,不過可以參考看看。
古埃及音樂,可追朔到公元前2700年,從埃及古遺跡出現的古樂器,顯示埃及的古樂史跡,僅次於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音樂近5千年的歷史;當時的埃及音樂,相信是以祭典儀式及宮廷音樂為主。
埃及的傳統音樂,歷經希臘、羅馬、波斯、阿拉伯、奧圖曼帝國、法國拿破侖和近代的大英帝國的統治,宗教變遷、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影響,埃及的傳統音樂和古埃及的音樂,兩者的關系已不可考。
現存埃及的傳統音樂,無論在風格、理論,是阿拉伯伊斯蘭音樂的壹支。阿拉伯音樂 木卡姆,是埃及音樂的的靈魂,比較常用的有20多種,在舞曲中有隆加(Longa)及布爾卡(Burka)還有埃及的蘇非、肚皮舞等等,埃及的唱腔如雅爾(Yalel)及淡劄爾(Tamzara),聲樂曲木夏哈(Moushahat)及多爾(Dor)等。
北埃及的沙地(Saidi)舞,服裝非常華麗高貴。洽馬登(Chamadan)是頭頂臘竹帽的女獨舞。
在南埃及和蘇丹的傳統奴必安(Nubian)音樂舞蹈,這種蘇丹的民間音樂是混合了埃及和蘇丹的歌曲,有阿拉伯語或非洲語二種唱詞。埃及的古樂器如(Lira)及古埃及豎琴只能追憶了;仍在使用的樂器和阿拉伯近似,如(UR)魯特琴、嗩吶、直笛(Nay)、各種風笛、埃及鈴鼓、圓型手鼓(Daf)、達不卡陶瓷皮鼓( Darbuka)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