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1) 漢語拼音:fǒu
(2) 註音符號:ㄈㄡˇ
(3) 鄭碼:MAEZ,U:7F36,GBK:F3BE
(4) 筆畫數:6,部首:缶,筆順編號:311252
古代樂器分類中的缶
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根據樂器主要發聲部分的制作材料來給樂器分類,《三字經》中就將“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缶,因為是由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土類樂器。當然,這種分類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國八音中的土類樂器,主要的只有兩種,壹個是塤,另壹個是缶。缶的形狀很像壹個小缸或火缽,是很少見的樂器。塤的歷史悠久,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壹個吹口,有音孔,而後慢慢增加演變為八孔塤,十孔塤和半音塤。塤的音色柔美,音質圓潤,頗有高處不勝寒的淒涼美感。
《樂典》對此記道: 缶, 說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爾雅雲:“盎謂之缶”,註雲:“盆也”,坎其擊缶。澠池會,秦王為趙王擊缶是也。”李斯雲:“擊甕扣缶,真秦聲。”並且明確地列缶在土音部。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缶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在“鳥巢”造型的國家體育場中央,隨著壹聲聲強勁有力的擊打,2008尊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缶發出動人心魄的聲音,缶上白色燈光依次閃亮,組合出倒計時數字。
在雷鳴般的擊缶聲中,全場觀眾隨著數字的變換壹起大聲呼喊:“10、9、8、7、6、5、4、3、2、1”在壹片歡呼聲中,迎來了開幕式正式開始的時刻:20時整。
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對世界各地奧運健兒和嘉賓的熱烈歡迎。
從缶的發展演化來看,奧運會開幕式上運用的“缶”與“缶”的原貌有著壹定的差別。不過從現場效果來看,集合了聲光電高科技的缶陣,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燈光打出數字倒計時,有些神來之筆的味道。
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陣,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而這種樂器的形制,則源於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按材質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其音絕不會與作為革樂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與上述銅鑒缶完全不同。“鑒缶”不是缶,古樂文獻中亦未見有“缶陣”的記載。
作為古樂器的缶,究竟是什麽模樣呢?近年的考古發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池會上被迫壹擊的“缶”。圖片中的古樂器青瓷缶口徑40厘米,通高24.2厘米,內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壹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缶陣”中那2008件樂器的原型——曾侯乙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當然也應是“暖箱”)。這種特制的青銅酒器,無論從形制到材質,都與陶土樂器缶風馬牛不相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擊缶是什麽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時期本來並不是樂器,後來成為壹種最低級的樂器。中國古樂器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土就是陶類樂器,有塤、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類,可見地位之低。
長期以來,“擊缶”或者說“鼓盆”,壹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壹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
從第壹個意思說,據《墨子·三辯》中記載:“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這在壹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擊缶”“鼓盆”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娛樂。到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載:“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擊缶這種娛樂形式逐漸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飯時的特殊表演形式——敲缽,還能略見當年下層社會人民擊缶之遺韻了。
從第二個意思說,《周易·離》九三爻辭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兇。”意思是說,在太陽西沈時的光輝下,不叩擊瓦器而歌唱,那麽垂暮老人會嗟嘆的,這是壹個兇兆。這反映了當時壹個民間習俗:對即將去世的老人,人們要鼓缶唱歌,以安撫老人,祝願將死者順風順路。戰國時期的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則進壹步將鼓盆走向喪禮。這個習俗壹直流傳下來,北齊顏子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嶽珂在《寶真齋法書贊》載:“聞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學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說,更為常見。這壹習俗流傳至今,即今天許多農村的喪葬儀式中,那個孝子出殯時的摔瓦盆。
由於缶這個樂器具有上述兩個特點,因此它在中國歷史中扮演了很多政治角色,壹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也因此而流傳至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戰國時的“澠池會”: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壹擊缶。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這個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強迫趙王為其彈瑟,並命史官記錄下來以辱趙王,藺相如遂以血濺五步逼秦王擊缶,相應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壹級,以回擊趙王鼓瑟之辱。